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号称不会离开的台湾的著名“台独”沈伯洋还是怂了!
德国对中国的挑衅升级,居然邀请了沈伯洋参加国会,而“慌的一批”的沈伯洋也借坡下驴赶紧逃到的德国。
不得不说,德国真是铁了心的要踩中国红线,只能提醒别忘了大陆重拳已经开始。
![]()
11月12日,台湾地区民意代表沈伯洋现身德国联邦议会门口,高调宣布参加一场关于“独裁国家信息战”的听证会。
他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照片,配文强调自己不会退缩,这一举动迅速被岛内媒体放大,渲染成某种“民主抗争”的象征。
然而这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德国在短时间内对涉台议题的连续操作,从经济施压到政治接待,层层递进,考验着中德之间的互信底线。
![]()
事情的起因要追溯到德国国内的政策调整,11月6日,德国政府宣布对来自中国的钢铁和电动汽车产品启动审查程序,并推动欧盟层面加征关税。
这一举措表面针对贸易不平衡,实则夹杂地缘政治考量,德国央行行长公开建议欧盟联合应对中国稀土产业,话语中透露出对供应链安全的担忧。
中德作为重要贸易伙伴,德国连续七年位居中国最大贸易国之列,双边贸易额庞大,涉及众多德国企业在华投资。
![]()
如果经济摩擦升级,德国企业将首当其冲承受冲击,这番动作来得突然,正值德国经济部长访华计划受阻之后,显得格外耐人寻味。
紧接着,11月8日,柏林举办“自由大会”,台湾地区前领导人蔡英文以视频形式受邀演讲,德国联邦议会议长亲自出席活动,整个场合被包装成民主议题讨论,议长到场进一步提升了规格。
德国媒体报道时强调这体现了欧盟对台湾的支持,但在中国看来,这已超出正常交流范畴,直接触及一个中国原则的核心。
![]()
德国政府一方面寻求与中国在稀土、芯片等领域的合作,另一方面在台湾议题上频频出手,这种双轨并行让人质疑其外交一致性。
默克尔时代的中德关系以务实为主,低调处理分歧,避免意识形态干扰经贸往来,如今的德国政府似乎更倾向于公开表态,试图在印太地区发挥更大作用,却忽略了潜在风险。
沈伯洋的德国之行将这一系列事件推向高潮,他并非首次涉足国际舞台,但此次选择德国联邦议会作为“首秀”地点,时机敏感。
![]()
沈伯洋长期活跃于台湾政坛,创办黑熊学院,推广所谓国防教育,接受外部资金支持,其言论多次被视为分裂国家行为。
大陆方面早已对其立案侦查,他是首个被正式通缉的台湾“台独”分子,罪名直指分裂国家。
通缉令不仅针对个人,还延伸至其家族企业兆亿有限公司,实施同步制裁,这标志着大陆对“台独”势力的打击从舆论层面转向司法程序,力度空前。
![]()
抵达德国后,沈伯洋在议会门口录制视频,声称大陆通过信息战威胁台湾民主,并将自己定位为守护者。他的听证会发言本应聚焦假信息威胁,却被引导至两岸议题,借机宣扬个人观点。
整个过程有备而来,提前安排行程,发布动态制造声势,岛内绿营借此大做文章,试图塑造国际支持的假象,但大陆的回应迅捷而坚定。
同一天,泉州公安局发布对温子渝和陈柏源的悬赏通告,两人均为网络“台独”活跃分子,赏金高达25万元。
![]()
这些人曾因利益纠纷互相攻击,暴露了所谓联盟的脆弱。沈伯洋虽口头强硬,私下却寻求保护,台湾陆委会仅作象征性表态,无实质援助。
他的举动更像是一场计算过的表演:利用中德无引渡协议,暂避法律风险,同时博取西方关注。
德国为何在此时提供平台?部分观察者认为,这反映了德国政界对华态度的转变。
经济部长瓦德富尔原计划访华讨论稀土合作,却因涉台不当言论被中方冷遇,只能推迟行程并公开重申一个中国政策。
![]()
财长克林贝尔拟接棒修补关系,但议会动作却适得其反,德国企业依赖中国市场,汽车、机械等领域投资巨大,如果政治分歧外溢经济,后果自负。
德国媒体将访华失败形容为外交警醒,却未见后续克制,相反邀请沈伯洋等人物,等于在伤口上撒盐。
大陆的司法行动并非针对德国,而是维护国家主权,重庆市公安局已对沈伯洋正式立案,未来可能扩展至全球通缉或缺席审判。
![]()
即使短期无法引渡,国际压力和舆论围堵将逐步收紧其活动空间,类似案例中,其他“台独”分子出境受限,生活陷入困境。
沈伯洋的高调露面,反而加速了这一进程,他强调“不会退缩”,却难以掩饰内心的不安。
台湾当局试图拉拢岛内其他势力站台,如韩国瑜,却遭明确拒绝,后者建议废除“台独”纲领,承认“九二共识”,这让绿营的操作更显尴尬。
![]()
中德关系本有坚实基础,经贸互补性强,德国若继续意识形态化操作,忽视中国核心利益,只会自尝苦果。
稀土合作本是双赢议题,却因台湾问题卡壳,欧盟内部对华政策分歧明显,德国作为领头羊,其选择影响深远。
中国已多次通过外交渠道重申立场:台湾问题不容外部干涉,任何挑衅都将付出代价,大陆的重拳已然挥出,从立案到制裁,步步为营,旨在震慑分裂势力。
![]()
这一波风波提醒各方,台湾问题事关中国核心利益,外部势力介入只会适得其反。沈伯洋的德国之旅,或许是他最后的高光时刻,之后等待的将是漫长的法律追责。
德国需权衡利弊,避免短期政治得分为长远经济损失买单,中德关系经得起考验,但前提是相互尊重,挑衅升级的代价,已在眼前显现。
参考资料:台媒:沈伯洋处境,“台独”路线缩影 台海网
沈伯洋跑到德国,国台办回应 京报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