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制造版图上,湖南是一块被数据和钢铁同时锻造的土地。
这里既有全球最大的混合动力矿卡,也有出口欧洲的盾构机和服务全球的高空作业平台;既有庞大的装备制造集群,也有遍布上下游的零部件、材料和智能控制体系。
如今,这片土地正从制造大省迈向智造强省,并以定义行业标准的姿态,在全球工程机械竞争格局中写下了自己的注脚。
近日,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财经传媒论坛的多位财经大咖走进中联重科、铁建重工,从企业的研发车间、生产线到管理体系,直观感受湖南制造在创新、智能化和全球布局上的深度实践。
![]()
在中联重科产业城土方机械园的智能工厂里,机械臂沿着既定轨迹挥动,焊接机器人精准划出焊缝,激光打码机为每一台设备“签名”,带视觉系统的机械手自动分拣。车间灯光恒亮,设备高速运转,人声却极少,这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黑灯工厂”。
![]()
几十公里外,铁建重工长沙第二产业园的特种轴承生产车间里,巨大的测试平台正对超大直径盾构机主轴承进行极限载荷测试。屏幕上,实时数据曲线平稳延伸。那是全球最大直径、最高承载的核心部件之一,它的成功意味着中国在定义标准上的又一次突破。
在这些高速运转的生产线上,湖南制造正在用制造与创造并进的新逻辑快速生长。无数湖南企业正以智能制造为支点,重塑着制造湘军的筋骨。
从钢铁洪流到数据洪流
走进中联重科智能高机生产基地,一台臂式高空作业平台正缓缓升起。该平台最大作业高度可达82.3米,最大作业幅度达35.9米,运动精度可控在毫米级。
车间内,另一种速度更令人震撼。
“在这里,智能排产、工业AI、等数字化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可实现每7.5分钟生产一台剪叉式高空作业机械,每18分钟制造一辆起重机,每27分钟打造一台臂架泵车。”据中联重科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中联智慧产业城四大主机园区已全部建成投产,实现了从主机到零部件的全面智能制造升级。
![]()
这是一种以数据为中枢的新制造逻辑。
支撑这些极限效率的背后,中联重科自主研发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中科云谷”充当着关键角色。目前,这一平台已连接全球18大类、600多个品种、180万台套、价值两千亿元级别的设备资产,构建工业模型超1万个,支撑工业App超1.2万个,累计赋能超300条产线。从研发、生产到售后服务,所有环节都串联在一条数字链上。
生产效率提高的背后,是制造逻辑的彻底改变。这种改变,意味着中联重科的身份已经超出传统制造商,它正在从制造产品转向为行业提供完整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
标准,是制造业的无形护城河。掌握标准,就意味着拥有了话语权。
自1983年主导发布第一项国家标准《起重机设计规范》以来,中联重科持续深耕标准建设领域,成为国内外装备制造业标准体系的重要推动者。
截至目前,中联重科累计主导、参与制修订580余项国家、行业及团体标准,16项国际标准,数量稳居行业首位。
其中,混凝土泵国际标准已实现全领域主导修订;公司还将国际标准化组织起重机技术委员会(ISO/TC96)秘书处引入中国,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首个国际标准化秘书处。
中联重科智能高机副总经理杨艾华介绍:“目前,我们在全球有23个智慧产业园,已经建成的有16个,产品出口至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收入占比已达整体营收的50%以上。”
从输出设备到输出标准,中联重科完成了从生产者到系统提供商的跃迁。它代表的,是湖南制造向系统级制造者的转变方向。
从跟跑到定义产业标准
随着中国基础设施和高端装备需求升级,制造业不再只是生产工具,而是承担着构建新质生产力的使命。湖南,恰好是这一逻辑的实践地之一。这里拥有中联重科、铁建重工等一批在全球舞台上具备技术话语权的重装企业,它们在钢铁轰鸣声中,用算法、数据、智造改写着传统工业的边界。
![]()
盾构机被称为“国之重器”,是城市地铁、过江隧道、水利工程的核心装备。曾经,全球市场几乎被海外品牌垄断。但铁建重工的崛起,改变了这一格局。
![]()
走进铁建重工的焊接车间,六轴机器人灵活挥舞焊枪,在厚重的盾构机部件上精准雕出细密焊缝。
“盾构机的生产具有定制化程度高、工艺复杂、质量控制难、效率低等痛点。”铁建重工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此,公司通过深化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升级,打造出行业首个掘进机生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并围绕五个环节,打造了17个典型应用场景,项目建成后订单交付周期缩短了40%,生产效率提升32.31%,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12.09%。
与此同时,铁建重工还通过材料配方、热处理工艺、精度控制等技术突破,成功研制出全球最大直径整体式盾构机主轴承,打通了全产业链自主化的“最后一环”
![]()
前不久,“江海号”盾构机在长沙正式下线。这台最大开挖直径达16.64米的超大直径盾构机,将用于目前世界最长的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施工。这不仅刷新了铁建重工的纪录,更意味着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产业化又完成了一次重大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在高端装备控制系统领域,铁建重工历时多年攻关,成功开发出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掘进机控制系统,实现地质实时可视化、路线自主控制、姿态自动纠偏等L3级自动驾驶功能,在引江补汉工程“江汉新石器号”TBM上实现常态化应用,彻底摆脱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
这款“江海号”盾构机集成了主轴承全状态实时监控系统、超前地质预报系统、管片构件智能拼装机器人等多项自主创新成果,是全球自动化、数字化程度最高的盾构机之一。
曾经,盾构机市场由海外品牌主导。但如今,中国盾构机全球市场占有率已超过70%,产品出口至五大洲40多个国家。其中,约一半的盾构机诞生在湖南长沙,从追赶者成长为标准制定者,铁建重工已经让湖南制造成为了世界盾构产业的新标签。
无论是中联重科的塔尖智造,还是铁建重工的深掘创新,它们都共同描绘了湖南制造的新图景。从制造到智造,从跟跑到领跑,以中联重科、铁建重工为代表的众多湖南智造企业,正以坚定的产业信心与技术创新力,持续为中国制造注入新的动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