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新德里,天空不是灰的,是糊的,像是被谁狠狠搅过一锅煤灰水,倒在了整个城市头顶。
空气污染指数已经连续多天飙破400,对照世卫组织的标准,已经是能把肺“刮坏”的级别。PM2.5浓度高到什么程度?是安全线的90倍,连站在阳台上呼吸一口都得小心。
这不是夸张,是日常。
每年冬天,印度街头都会聚起一群人,举着牌子,喊着口号:“呼吸不是奢侈品”“我们要清新空气”。
人群站得密密麻麻,有人戴着口罩,有人干脆拎着空气净化器上街,最抢眼的,是一个女孩,她举着一张自拍,上面写着:“这是我在毒气里长大的脸”。
她对着镜头说:“我们不是要奢侈生活,我们只想好好活着。”
这场抗议不是突然爆发,是积压太久的情绪一次性炸开。
德里的污染问题,每年冬天都会来,像年终奖一样准时,但这一次,民众的耐心显然到了极限。
![]()
污染的源头,一半来自德里本地,另一半从周边飘来。
排灯节烟花一夜放到天亮,空气中直接加了一层“辣椒粉”;旁遮普邦和哈里亚纳邦的农民继续焚烧秸秆;市内900万辆机动车,每天吐着尾气上路,建筑工地和燃煤电厂也没闲着,一起加入了这场“熏人大会”。
政府不是没动作。单双号限行、暂停施工、学校停课、人工降雨、空气质量APP……能想到的招数,几乎都试了一遍。
但就是不管用。
人工降雨用无人机撒了两次,风没吹,雨没下。限行一周,尾气浓度几乎没变。学校停课,孩子们回到家,还得打开空气净化器才能喘得顺。
德里政府指责是邻邦焚烧秸秆造成的,中央政府反手甩锅,说地方管理不到位。环保部长西尔萨在发布会上一脸镇定地说:“我们已经启动应急机制。”
但在街头,民众已经不信了。抗议者要求治理,而反对派领导人却将他们驱逐,要求撤离。
国大党领导人拉胡尔·甘地表示:“享有清新空气的权利,是一项基本人权”、“和平抗议的权利受到我国宪法的保障。为什么公民……和平地要求享有清新的空气,却被当作罪犯对待?”
真正遭罪的,是那些没钱没声的人。
富人装上了净化器,在封闭的高级住宅区晒着“雾霾自拍”;贫民窟的居民还得靠烧垃圾取暖,小孩咳得整晚睡不着,老人一出门就喘不上气。
![]()
德里心肺研究所的数据吓人:一半孩子肺功能异常,哮喘和肺癌的发病率年年升。柳叶刀的研究也指出,印度每年因为污染死亡的人数超过250万,是全球最高之一。
经济也跟着遭殃。
板球赛事取消,旅游景点冷清一片,外资也对“印度制造”多了几分迟疑。但莫迪政府的工业政策还在推,更多工厂在开,更多煤还在烧。
这不是单纯的治理失职,而是结构性问题。
印度的能源有80%还靠燃煤,农业转型慢,中央和地方权责不清,环保政策碎片化,每年都用应急方案去应对长期病灶。
而对比之下,中国的治霾经验成了不少印度媒体拿来做文章的对象。
京津冀联防联控、煤改电、产业调整,这些硬核手段让北京空气在几年内明显改善。而印度,治污还停在“限号+口罩”的阶段。
多家媒体直接指出,印度的治污能力远落后于中国,不仅在技术上,更在执行力和政治意志上。
但这次不同的是,民众的觉醒开始有了政治意义。
抗议者不再只是喊口号,他们开始组织网络联署,推动《空气法》的修订版本进入议会。
明年就是印度大选年,而环保,可能会成为一个出乎意料的焦点议题。
莫迪政府面临的,不只是污染本身,更是公众对生活质量的集体质疑。
抗议者不是反对发展,是要求公平。
在空气污染这件事上,穷人没有退路,富人也没有安全岛。雾霾面前,没有人能全身而退。
当“呼吸”成了政治口号,说明问题已经到了不能装傻的地步。
可能短期内,污染还会继续。但抗议的声音,已经不再是小众的呐喊,而是整个时代在要求一个答案:我们应该享有呼吸清新的空气的权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