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专业优势 赋能转型发展
——山西省地勘局“一市一队”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地质动能
![]()
依托天镇地热重大发现,建成地热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山西省重点实验室。本报通讯员摄
![]()
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山西特勘队在开展二〇二五年矿山垂直钻探应急救援专项演练。
![]()
吕梁市地质技术服务中心“一县一专班”工作人员在张家庄村开展汛期日常巡查。
![]()
省地勘局参与施工的沁水美中能源潘庄煤层气勘探现场。吴明云摄
从吕梁山区的地质灾害治理现场,到大同盆地的地热开发基地;从阳泉田野的富硒作物种植田,到运城考古工地的地质雷达扫描——如今在山西,11个市的每个角落,都活跃着地勘人的身影。
2021年全省地勘单位改革以来,为全方位高质量支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山西省地质勘查局提出“一市一队”战略布局,由局负责顶层设计和行业指导,山西地质集团有限公司统筹调度资源,属地地勘队伍负责具体实施,形成了纵向贯通省市县、横向覆盖多领域的立体网络。随着今年“一市一队”布局在全省实现全覆盖,这支专业队伍正以“地质+”的多元服务,从过去单一资源保障,转向守护安全、赋能产业、助力转型的“全域服务”,为我省高质量发展筑牢地质根基。
从“临时派驻”到“扎根属地”
“以前遇到滑坡隐患,得从省里调专家,来回要半天。现在市里有了地质技术服务中心,15分钟就能到现场!”说起“一市一队”带来的变化,吕梁市离石区滨河街道办工作人员刘立新深有感触。
今年6月11日,吕梁地质技术服务中心正式揭牌。这个由最初4人临时工作组发展而来的机构,如今已建起覆盖全市10个县的技术服务网络,配备了无人机、地质雷达、倾斜摄影相机等专业设备,成为当地地质灾害防治、资源勘查的“贴身管家”。“现在我们和市规资局配合更加便利,每个县都有专属的技术服务人员,有需求当天就能对接。”中心负责人杨联锋说。
吕梁的变化,是山西地勘推进“一市一队”布局的缩影。此前,晋城、朔州、阳泉、吕梁4个市没有驻地地勘单位,遇到地质问题常面临“远水难救近火”的困境。2019年起,省地勘局向这4个市派驻临时服务队伍。今年6月,随着4个地质技术服务中心相继成立,加之太原、大同、长治、忻州、晋中、临汾、运城7个市的原有驻地队伍,山西地勘“一市一队”布局在全省11市实现全覆盖。
今年8月,省地勘局与晋中市举行工作会谈,双方达成36项服务内容的“清单”,从绿色矿山建设到地热技术研发,从老窑水治理到富硒产业发展,每项服务都明确了背景、现状、成效和建议,搭配相关案例支撑与数据依据,为后续服务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省地勘局总工程师周继华说:“这不是简单的‘派队伍’,而是构建了一套‘需求直达、技术直达、服务直达’的闭环体系。”
今年以来,省地勘局先后与朔州、晋城、临汾等9市开展工作会谈,明确了20余项合作事项。省地勘局产业发展和国资运营处负责人赵晓彦介绍:“我们进一步优化公益地质工作支撑服务体系,当好‘地质管家’,构建起了专班对接、清单管理、定期报告的长效机制,积极和地方政府联合申报中央、省级重大专项,提出‘一站式’地质解决方案,深度融入地方经济发展。”
截至目前,省地勘局已组建“一市一专班”“一市一专家团队”,为11个市差异化制定“一市一清单”,涵盖了4大类10方面106项内容。从分散的“临时支援”到系统的“扎根服务”,“一市一队”正成为山西地质工作服务地方的坚实支点。
从“找矿找水”到“多元赋能”
在大同天镇县的高温地热科研示范基地,冬日的冷风挡不住农作物的勃勃生机,番茄、黄瓜长势喜人,棚内温度稳定在25℃左右。“地热井满负荷利用(每小时230立方米水量)可满足12万人用电需求。发完电的尾水被送到温室大棚和供热站,在冬季极寒天气条件下,大棚还能维持到10℃以上温度,地热不仅能供暖,还能带动农业和旅游发展。”山西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地热科研示范基地经理郭威满脸喜悦。
2020年在天镇县探获的这一地热资源,打破“内陆中东部地区无高温地热资源”的局面,是省地勘局服务能源革命的成果。如今,这口地热井已成为高温地热开发利用科研示范基地,构建起了“发电+供暖+农业”的梯级利用模式。
围绕我省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山西地勘正从传统的矿产资源勘查,向新能源开发、生态修复、地灾治理等多元领域拓展。
在太原武宿机场三期改扩建项目中,地勘队伍实施的地热供暖制冷工程,通过高效利用地下热能,使机场实现冬季供暖与夏季制冷的全程清洁化运行。这一实践不仅大幅降低能源消耗,更助力武宿机场成为零碳运行机场。在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中科同昌数字经济产业园,“数字地热示范园”通过智能调控实现供暖制冷全覆盖,每年可节约标准煤3443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445吨,成为地热利用的样板工程。
在生态修复领域,地勘人创新探索盐湖生物多样化保护与盐农生产耕作协同发展模式,编制《山西省黄河流域重点生态区运城盐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方案,既保障了盐湖生物多样性保护,又兼顾了盐农生产需求,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而朔州国家“三北”工程重点地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则通过系统化治理手段,有效恢复土地功能、增加植被覆盖、改善土壤质量、减少水土流失,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资源勘查领域同样捷报频传。“十四五”以来,依托“一市一队”的属地优势,省地勘局实施169个省级公益性地质勘查项目,在吕梁孝义发现我国最大单体铝土矿,新增资源量1.7亿吨;在朔州平鲁、右玉一带新发现多条金矿体;在岚县、河津等地探明中型以上铁矿多处,为我省非煤矿产资源开发提供了坚实保障。
水资源保护保障也是地勘工作服务地方的重点。在长治辛安泉域,地勘队伍开展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绘制出精准的“水文基因图谱”,研发的岩溶大泉数据管理平台,为当地产业布局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在阳泉山底河,技术团队运用原位修复技术,从源头上解决了煤矿老窑水污染问题,改善了娘子关泉域生态环境。
“以前地勘队只和矿山打交道,现在从资源到地灾,从农村到城市,到处都能看到地勘人的身影。”省自然资源厅地勘处负责人张鹏隆说,“一市一队”正以多元服务激活我省转型发展的新动能。
从“应急抢险”到“全域防控”
6月21日傍晚,吕梁市离石区后瓦村突发土质崩塌,土块砸向居民屋顶。接到险情报告后,吕梁市地质技术服务中心工作人员15分钟内抵达现场,配合街道办转移11户37名群众。深夜,专家团队冒雨勘察,制定出“锚索防护+桩板墙加固”的治理方案,避免了二次灾害发生。
这是山西地勘队伍汛期值守的日常。针对全省地质灾害点多面广、类型复杂、隐蔽性强、易发高发等特点,省地勘局建立了覆盖全省11个市94个县(市、区)的“一县一专班”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服务工作机制。每年“七下八上”主汛期,县域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专班全部进入“战时状态”。
据统计,自2021年以来,省地勘局累计自筹资金9094万元,支撑地方政府和自然资源部门高效完成冻融期、汛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巡查核查95061处,开展应急调查2147次,成功避险地质灾害8起。
“过去是‘兵来将挡’,现在要‘未雨绸缪’。”省地勘局生态地质处处长余伟伟说,“一市一队”建立后,进一步推进“一县一专班”定点服务,地质灾害防治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防控”,形成了“人防+技防+工程防”的立体防线。
9月4日,在吕梁市地质技术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正通过山西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逐条查看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上监测仪器传回的预警信息。“我们在790处隐患点安装了监测仪器,这些仪器灵敏度很高,坡体稍有变形就会预警。”中心项目管理部部长越强指着一组数据说,专班严格执行冻融期排查、汛前全面排查、汛中加密巡查、汛后系统核查的“四查”制度。
今年入汛以来,省地勘局安排42名省级专家赴各地进行巡回技术指导,“一县一专班”累计巡查隐患点5637处,确保地质隐患点动态“清仓见底”。
除了科技赋能,“一县一专班”的常驻服务更让防控触角延伸到基层。在临汾市尧都区,专班技术人员发现扭峰沟村滑坡隐患后,不仅安装了专业监测设备,还教会村民用“贴纸条、划标线”的简易方法观察变化。“现在只要看到纸条开裂,我们就知道该转移了。”村民张冬杰说。
在矿山安全保障中,山西地勘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依托地质集团建设的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山西特勘队,在全省形成“北中南”布局,多次参与煤矿透水、井下灭火等抢险救援,研发的《面向复杂工况的垂直救援提升系统及其关键技术》《采动诱发突水通道识别与防控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等4项技术成果先后荣获山西省科技进步奖,自主研发的“矿山垂直救援提升系统”“生命探测仪”“智能矿灯”等设备填补了省内相关领域的空白。
从矿山安全保障到地质灾害防治,“一市一队”正以专业能力守护着三晋大地的平安。
从“专业领域”到“跨界融合”
地质技术正突破传统领域边界,以“地质+”的理念融入民生方方面面。
9月16日,长期在地质一线工作的山西省地球物理化学勘查院有限公司综合研究所的李倩介绍:“过去靠洛阳铲,一天只能探几个点,现在用地质雷达,一天就能完成野外工作,三天弄清地下埋藏金属文物分布情况,还不破坏文物。”针对文物大省的省情,“地质+考古”的跨界合作不仅提高了勘探效率,还为分布在各市的地下文物研究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
“地质+农业”让土地生金。在阳泉、长治、临汾等地,地勘队伍通过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发现大面积富硒土地。“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相关部门指导农民种植富硒小米、小麦,如今富硒农作物价格高于普通农作物,优良品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实实在在实现了农民增收土地增效。”山西省地质调查院有限公司的王建武对项目发挥的作用十分满意。在大同云州区,地勘队伍通过土壤成分分析,发现当地黄花品质优良与玄武岩火山群中锶钙镁含量高密切相关,据此规划种植区域,助力云州区黄花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地质+文旅”激活特色资源。在长治壶关县大河村,地勘队伍挖掘当地独特的地质构造资源,助力其入选全国第二批地质文化村。如今的大河村,不仅是游客打卡地,更是地质科普课堂。在临汾隰县峪里村,地勘队伍将黄土地貌与农耕文化结合,建成地质公园,让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乡村旅游示范点。村党支部书记马三旦对此满脸笑容:“去年接待游客上万人次,带动6家农家乐开业。”
“地质+城市”筑牢发展根基。在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地勘队伍耗时7年完成城市地质调查,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和辅助决策系统,为园区规划建设提供了精准数据;在朔州市、运城市等地,开展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厘清管线走向和隐患点,为管网更新改造奠定基础;在稷山县,基于地质数据搭建的城市管理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了防洪排涝、供水排水的“一屏掌控、一键管理”。
如今,行走在三晋大地,从太行山的生态修复工程,到吕梁山的地质灾害防治现场,再到汾河谷地的新能源基地,地勘人正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技术服务地方。这支扎根基层的专业队伍,不仅守护着山西的安全与生态,更以创新的服务模式,为资源型省份转型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地质动能,书写着新时代地勘工作服务地方的新篇章。
山西日报 记者李全宏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张浩宇提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