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邯郸日报)
转自:邯郸日报
![]()
本报记者 范文平 摄
曲宗红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如果一千二百多年前的白居易,穿越到今日冬夜的邯郸道,想来不再会有诗中的形单影只、独伴孤灯之感。眼前簌簌飞扬的人造雪花,映照着如织游人的笑语欢声,定会点燃他胸中热忱。
尽管距离诗中的冬至尚有日子,立冬的脚步却已轻轻叩响时序之门。近日,一则邯郸道的视频刷爆了社交平台:从11月5日起,邯郸道将于夜晚“飘雪”,惊艳亮相!消息一出,顿时化为冬季时节最耀眼的光芒,吸引人们在夜幕降临时,前往邯郸道,逐雪追光。
说是“逐雪”,实则不必追逐。到了预告的时间点,雪花将会如约而落,缀满眼帘,栖上肩头,落入盈盈笑意之间。即便明知这场雪景出自景区精巧的设计,当晚依旧出现了万人空巷的盛况。前来赏雪的人,堪比雪花的数量,这样比拟,毫不夸张。
当南城门的“带河”匾额上方、沿街门店的屋脊两侧,数个造雪点在同一时刻扬洒雪花时,整条邯郸道倾刻欢腾起来,惊呼四起,赞叹不绝。由纯净水和压缩器共同编织出的“雪花”灵动飞扬,令人目不暇接。人们纷纷举起手机,实时分享着眼前美景,为直播画面注入源源不断的热度与即时传递的感动。
这份由人潮点燃的热情,反过来也让雪花舞得更酣畅。灯火璀璨的夜色里,也因此平添了几分暖意。看那情侣们在雪势最盛最盛处依偎自拍,笑容甜过蜜糖;推婴儿车的妈妈伸手接住一片雪花,温柔地向孩子讲述四季的秘密;更有祖孙十余口的大家庭倾巢而出,最年长的老者立于回车巷前,以手机支架为教鞭,郑重说道:“将相和,是气度与团结的根脉。作为邯郸人,我们有责任坚守。”
距回车巷北行数十步,那句“没错,我也很喜欢邯郸道”的主题墙前,同样雪落缤纷。“可呗儿哩”“弄咧不赖”“嘚毁烂”“稀罕”等地道方言以心形环绕四周,年轻人身着战国袍及唐宋衣冠服饰在此定格光影,亦有扮作李白的书生,手持写有“表心急”“候走类”的字牌邀人驻足,随口吟出“客从长安来,驱马邯郸道”。
围观的人群面带喜悦,称赞不已。连那飞舞的雪花,似乎也贪恋这片屋檐、青瓦与古槐,迟迟不愿落下——是想多听一会儿古赵往事,还是愿在人们的眼眸中,多停留一刻冬日的浪漫?
红灯、彩绸、金字招牌,都在这飘雪的邯郸道上,与人潮的热忱交融在一起。清代进士李景濂手书的“邯郸”高悬于城门之上,蔺相如回车避让的气度至今仍在人心深处回响。穿梭其间的游人们,沉浸于此地的烟火繁盛与历史纵深之中,补上一份冬日的念想。
无人深究雪的来历。心中怀有美好与温存,谁又会执着于形式的真假?于是我也不禁设想:倘若白居易见此情景,一定会改写心境,挥毫写下不同于《邯郸冬至夜思家》的崭新诗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