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全国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展演暨第二十届群星奖颁奖活动在重庆举行。舞台中央,暖黄色的灯光照亮了太原市聋人学校17位舞蹈演员的身影。她们围绕着一个巨大的“蒸笼”翩翩起舞,揉面、烫手、捂耳朵等动作惟妙惟肖,将制作山西特色面食莜面栲栳栳的农家民俗场景演绎得鲜活生动。舞台角落,两位舞蹈老师背对观众,用精准的肢体语言向演员无声地传递着舞蹈节奏。最终,这支极具山西地域文化特色的舞蹈《蒸蒸喜乐》,成功斩获我国群众文艺领域政府最高奖——群星奖。
“舞台灯光亮起的时候,也有一束光照进了我心里!”舞蹈演员任佳乐一边打手语,一边有些磕绊地告诉记者。刚加入舞蹈队时,没有舞蹈基础的她一踏上舞台就紧张不已,总担心自己做错动作,脸上的笑容也带着几分局促。而现在的她,不仅舞姿变得舒展自然,更学会了如何用笑容去传递内心的热爱。“舞蹈彻底改变了我,让我变得自信,也敢于去展现自己。”打出这句手语时,任佳乐的笑容明亮又耀眼。
对于听障演员而言,听不到音乐节奏是最大的困难。当被问到有什么克服困难的技巧时,女孩们只是笑着摇头。“别人五遍十遍就能练好的动作,她们得练上五六十遍。没有别的办法,只能不断地重复。”舞蹈老师雷媛丽既心疼又骄傲地说。由于听不见声音,演员们心里总有些“没底”。可只要有一丝犹豫,在舞台上都会格外显眼。为了打消这份顾虑,假期里她们几乎每天要进行八九个小时的训练,反复练习走位与动作,寻找用余光观察老师指挥的最佳时机。“我们的站位不仅要保证舞台效果,更要方便演员观察。”舞蹈老师赵静介绍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她们根据舞台布局反复修改站位,最终确定一人固定位置、一人跟随演员调整面向的方案,确保无论演出进行到哪一刻,每位演员都能清晰地看到一位指挥老师。
训练中,这几位平时总与学生玩在一起的老师也有着严格的一面。“队里没有一个人没被批评过,但大家都能把老师的话记在心里,进步特别快。”舞蹈老师魏玉洁用手语“说”。作为听力障碍者,她最能体会演员们的不易,也最希望她们能抓住每一次来之不易的机会。之前的一次比赛中,演员师敬桠在台上出现明显失误。赛后,魏玉洁先是严厉地批评了师敬桠,随后又为她单独指导纠错,鼓励她积极改正、牢记教训。“去重庆演出时我特别紧张。上台前,魏老师告诉我,‘你很好,要相信自己!’这句话给了我很大鼓舞,让我发挥出了最好的状态。”师敬桠笑着回忆“说”,在练习《蒸蒸喜乐》的过程中,她的舞技日渐精湛,也收获了直面困难的勇气。
获奖名单公布的那一刻,所有的汗水与坚持都有了回报。“我们明年就要毕业了,这是我们最好的毕业礼物,也是人生中最珍贵的一段回忆。”今年高三的杨幸悦用手语告诉记者,从最初的替补队员走到如今的主舞位置,这条路满是艰辛,但她依然甘之如饴。这17位演员里,有人此前从没接触过舞蹈,也有人曾经对舞蹈充满抵触。但现在,舞蹈已成为她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照亮了她们未来的人生道路。
“省、市残联在政策对接、资源协调、康复训练等方面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让我们能够安心地进行舞蹈创作,为孩子们提供展现自我的宝贵机会。”太原市聋人学校办公室主任赵华说。近年来,我省各级残联始终将特殊教育事业视为保障残疾人平等权益的重要基石,通过鼓励和支持残疾人积极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充分激发残疾人的文化自信与创新创造活力,让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实现“精神生活有寄托、融入社会有尊严”,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记者杨家炜
来源:山西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