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艘历经炮火洗礼的战舰
这是一群勇于舍生取义的将士
这是一段湮没海底百年的历史
![]()
经远舰模型。
2024年底甲午战争130周年之际,大连博物馆常设展“经远归来”开展,至今已有219660余人次参观,其中接待部队、党员及学校等团体参观近160个。
展览通过丰富的文物、史料及场景展示,包括部分首次公开展出的历史照片与经远舰文物,再现甲午海战中经远舰的悲壮历史。
继“五一”假期后,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大连博物馆将继续推出“经远归来”系列活动。
![]()
七年磨一展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展览,这是一个仪式,表达着对英雄的崇敬,对历史的尊敬。这个展览会让大家关注到大连这座城市的情怀,关注到大连博物馆对历史、对社会的责任感。”看到完整展览的那刻,著名海军史学者陈悦特别激动,他感觉展览将经远舰的全貌与舰上的成员再次呈献在世人面前。
![]()
1875年,清政府筹建中国第一支近现代意义上的海军——北洋海军,设立基地、培养人才、添置舰船,颇具规模。
1887年,由德国建造的经远舰加入北洋舰队,成为主力舰之一。
1894年9月17日,甲午海战爆发,经远舰将士们奋勇作战,最终壮烈殉国。
2018年,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确认庄河海域沉舰为经远舰。历史与现实交织的触动下,令大连博物馆馆长姜晔产生了一个想法,围绕经远舰做一个展览。
2024年底,甲午战争130周年之际,在大连市文旅局的支持下,由大连博物馆与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联合举办,福建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提供学术支持的“经远归来”展览亮相大连博物馆。
![]()
展览包括“大治水师”“铁甲快船”“铁血骁骑”“永志不忘”四个单元,通过110余件(套)珍贵历史文物,包括经远舰上所用子弹、舰上官兵的个人物品等,以及大量历史文献、图片和模型,讲述经远舰的爱国将士们为守护民族尊严,用生命唱响的正气之歌。
![]()
机关炮扳机构件。
呈现大历史下的鲜活面孔
目前能找到的经远舰战死将士名单、北洋舰队秋季操单……“经远归来”不仅呈现了130年前中国海军军人的生活环境与工作状态,也令参观者能够更好地感受他们的情怀,触摸这艘钢铁巨舰跳动的脉搏。
![]()
经远舰船壳板残片。
展览一方面将经远舰作为一个整体人格化,谱写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敌、奋战到底的英勇乐章;
一方面关注个体与细节,呈现了大历史下一个个鲜活而生动的面孔。
![]()
经远舰舷窗构件及舷窗玻璃片。
展览现场的经远舰模型令历史变得更加切实可感。
负责制作模型的江金春来自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其前身是1866年创办的船政学堂,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正是船政学堂的毕业生。制作模型时,江金春常会想老学长在舰上是如何生活、如何战斗的。沉没在海底百余年的经远舰,以模型再现的方式成为展览现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实体。
“兹际国家有事,理应尽忠,此固人臣之本分也,况大丈夫得死战场幸事而(耳)。”展出的这封家书出自经远舰驾驶二副陈京莹。1894年,奔赴战场前,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他表达了为国尽忠的意志和浴血死战的决心。
![]()
陈京莹奔赴战场前写给父亲的信。
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中,林永升在指挥“经远”随“致远”冲击日舰时,不幸头部中弹牺牲。
而后接替指挥的帮带大副陈策、陈京莹等,也先后战死,最终经远舰上中高级军官几乎全部阵亡,由士官水兵指挥了最后的战斗。
经远舰全舰270余名官兵中,除十余人生还外,全部殉国。
大连人的经远舰情怀
甲午战争结束后,经远舰的沉没地点渐渐成为一个谜。
而在海战场西侧岸上的庄河(今大连庄河市),一直流传着有关经远舰的传说,当地人还一度保留着祭祀经远舰管带林永升的传统。
在这方水土,经远舰从未被遗忘。
![]()
1894年9月17日下午5时30分,从日本军舰“吉野”上拍摄的“经远”照片。这是经远舰的最后遗影,照片中可见左侧远处的陆地山影。
1922年第一部《庄河县志》中,第一次明确记录“经远”沉没地在庄河黑岛虾老石(即老人石),这也是第一次记录“经远”和林永升事迹的地方文献。
1994年9月17日,甲午黄海海战100周年之际,庄河人民在黑岛鳌头山上修建了林永升雕像,雕像面朝着甲午海战战场的方向。
1998年始建的大连英雄纪念公园的英烈墙上,镌刻着林永升的浮雕。
庄河本地人根据回忆绘制的永升祠布局图、林永升牌位复制件……
展览“老人石的传说”单元,呈现了大连人的经远舰情怀。
庄河市博物馆提供了部分展品。大连文物收藏和历史爱好者赵克豪、刘勇、王德亮,捐赠了相关实物。
![]()
经远舰主炮台铭牌。
在策划与推进展览的过程中,大连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
经远舰铜缆绳环及编缆用木笔。
“大连博物馆应该有担当。”姜晔说。
“经远归来”展览就设在历史上其驻守地和牺牲地,经远舰的英雄事迹不仅永载史册,也始终留存在这座城市人民的心中。
互动活动解读背后的故事
馆长讲解、互动研学、专题讲座……围绕“经远归来”展览,大连博物馆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五一”期间,姜晔连续三天化身讲解员,从经远舰的建造背景到海战中的英勇表现,直至如今考古发掘的成果,全方位解读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5月18日13时30分,姜晔将继续在一楼展厅为观众讲解“经远归来”。
继“穿越百年舰史 解码船舶奥秘”等研学活动后,将于5月17日登场的“AI让经远舰英雄人物‘归来’”课程,融知识讲解、互动游戏、展厅探索、AI人物创作于一体,让孩子们沉浸式深入理解历史。
“‘舰’证历史、逐梦起航”活动除了讲解经远舰的历史,还会带着孩子们一起拼装辽宁号航母船模,逐步完成零件拆分、船体拼接、甲板与舰载机安装等步骤,在拼装中传承海洋强国梦。
“这个展览可以让更多人知道,大连不仅有浪漫的海岸线,更有藏在深海里的铁血荣光。”
“一件件珍贵的展品及照片,一段段饱含热血的先辈故事,就像是一把把钥匙,打开了历史之门……”
参观者们被展览背后的历史与精神所触动。
经远归来,归来的不仅仅是一艘甲午沉舰,更是誓死抵御外侮的勇气、自强不息的精神、催人发奋图强的号角。
与甲午战争相关的
其他展览
殇痛 曙光
——甲午战争130周年展
呈现较完整的甲午战争史实
2024年6月至2025年4月,在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展出的“殇痛 曙光——甲午战争130周年展”,通过240多张珍贵的图表、照片和最新史料科研成果,力求呈现较完整的甲午战争史实。该展览入选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联合举办的2024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
![]()
展览首次展出了甲午战争重要战役图等许多珍贵史料,重点展出了以清军武器装备为主的珍贵文物,包括清军格林炮管、炮车轮,济远舰舷窗、罗经、通风筒等,以物证史,讲好大连近代革命历史和中国故事。
展览把以往对甲午战争历史的逻辑叙述转到对当下新时代民族精神的鼓舞和关注,通过讲述甲午战争中,中华儿女不怕牺牲、英勇抵抗侵略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深入阐释英雄精神的时代价值,实现了历史表达和时代需求的有机融合。
展览创设“1+N”教育模式,通过策划“铭记甲午悲壮历史、传承甲午英雄精神”流动展览主题活动,在重要纪念日开展特殊的“博物馆里的思政课”,线上推出“馆藏甲午文物云上鉴赏”等活动。
此外,展览还在长海县文化馆、金州博物馆、旅顺万忠墓纪念馆等甲午战争相关遗址地展出,通过多馆联动开展纪念活动。
展览开幕以来,受到了广泛关注,观众已经写下了“唯有吾辈自强,方可止于兵革”“博学济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数百页观后感。
沉沦与抗争
——甲午战争在大连
展现甲午战争中
大连人民的反抗斗争
大连花园口民俗博物馆设有甲午战争纪念馆,主题展览“沉沦与抗争——甲午战争在大连”以甲午战争及日俄战争时期日军在大连花园口两次登陆为背景,通过馆藏700余册侵华罪证资料,梳理并呈现在甲午战争中大连人民的反抗斗争。“不忘历史,振兴中华”,让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下去。
![]()
大连花园口民俗博物馆位于大连花园口经济区,距甲午战争花园口日军登陆遗址约10公里,设有自然方物馆、渔猎馆、民俗馆等五大展厅,是一家集历史与文化艺术展示于一体的地方志馆,生动呈现辽南地区的历史事件与风土人情。馆内外结合的设计,如邓世昌纪念广场和国旗广场等,进一步延伸了展览空间,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地域文化的深厚底蕴。
大连花园口民俗博物馆是2019年由辽宁省文物局批准成立的非国有博物馆。2024年,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标志着其在地方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贡献。
![]()
本条微信由大观新闻编辑制作
转载请注明:来源大观新闻(微信号:Daliandaily)
来源:大连日报
图片:大连博物馆提供
编辑:李金秋
美编:张强
校对:王涛
责编:秋菊
主编:李元臣
监制:穆军、侯智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