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历史课本,1895年威海卫刘公岛投降那一幕似乎就是北洋水师的终章。
很多人以为从那以后,清朝的海军就彻底完蛋了,再也没爬起来过。
真是这样吗?实际上,就在北洋水师覆灭后的几个月里,一场悄无声息的重建行动就已经开始。
![]()
那些遣散的军官被紧急召回,欧洲订购的新式军舰陆续抵达,清政府甚至砸锅卖铁发行公债,从德国和英国订了9艘当时最先进的战舰。
这支重新站起来的舰队,战斗力究竟达到了什么水平?
1895年2月17日,威海卫战役以刘公岛投降收场,整个北洋水师就这么没了。
朝廷的反应也很决绝,到了7月22日,直接把北洋海军315个军官的编制全部砍掉,从账面上看,这支舰队是彻底从历史上抹掉了。
就在大家以为一切都结束的时候,意外出现了。
李鸿章在战争爆发前就向英国订购了两艘小型军舰,"飞霆"号和"飞鹰"号。
![]()
1895年夏天,这两艘船居然真的造好了,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
问题来了,舰队都没了,谁来接船?李鸿章只能紧急召回那些刚被遣散的军官。
陈兆锵、刘冠雄这些原北洋海军的老人接到通知,收拾行李就往回赶,临时组成了一支接舰部队。
这两艘船的到来让清廷高层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海岸线还在,港口还在,不能就这么光着膀子面对海上威胁。
11月8日,清政府签订《辽南条约》,花了3000万两白银赎回旅顺军港。
![]()
钱都花了,总不能让港口空着吧?重建海军的想法就这么冒了出来。
1896年,清政府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发行公债,向欧洲订购军舰。
这在当时可不是小事,国库本来就空,甲午战争的赔款还没还清,再借钱买船,朝野上下议论纷纷。
订单最终敲定了:向德国订购3艘"海容"级巡洋舰,向英国订购2艘"海天"级巡洋舰,另外还有4艘驱逐舰。
这9艘船按照当时的标准都算是新式战舰,技术水平直接对标日本海军的主力舰。
清政府的想法很明确,既然要重建,就不能再凑合,必须买最好的。
![]()
为了保证船的质量,清廷还派出了程璧光和林国祥这两位精英军官去欧洲监造。
这两个人都是北洋水师的技术骨干,懂船懂炮,在欧洲的造船厂里一待就是一两年,每个细节都要过目。
德国人和英国人也没糊弄事,该用的钢材用足,该装的火炮装齐,合同上写的规格一条不落。
1898年到1899年,欧洲订造的9艘新舰陆续建成,开始往中国运。
每一艘船抵达的时候,码头上都要举行接舰仪式,那场面多少找回了点当年的气势。
1899年4月17日,一个重要的名字重新出现在了任命书上:叶祖珪。
![]()
这个人在甲午战争中是北洋水师残存的最高军官,战后一直赋闲在家。
清廷决定起用他担任新舰队的统领,负责把这些新船组织起来。
叶祖珪接到任命的时候已经年过半百,身体也不太好,但他还是接下了这个担子。
帮统领的职位给了萨镇冰,这位老舰长曾经指挥过"康济"舰,在海军里威望很高。
新舰队的班底基本都是老面孔。
那些从北洋水师活下来的军官,经过几年的沉寂,重新穿上了军装。
![]()
他们心里都憋着一口气,上一次输得太惨,这一次说什么也要证明自己。
训练科目比以前更严格,实弹演习的频率也大大增加,整支舰队的面貌在短时间内就焕然一新。
1900年,新舰队还没来得及完全成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就爆发了。
清政府应对混乱,沿海防线一片狼藉。
![]()
在大沽口的战斗中,4艘刚到手没多久的"海龙"级驱逐舰被联军抢走了。
这4艘船还是新的,连漆都没掉,就这么拱手送人,叶祖珪听到消息的时候气得拍桌子。
这次打击对舰队士气的影响很大。
刚重建起来的信心又被浇了一盆冷水,很多人开始怀疑,这支舰队到底还能不能成。
叶祖珪顶着压力,一边稳定军心,一边继续抓训练,硬是把队伍拉住了,没让它散掉。
1904年,祸不单行。
主力舰"海天"号在吴淞口触礁搁浅,船体严重损坏,最后只能报废。
![]()
这艘船是向英国订购的两艘"海天"级巡洋舰之一,排水量4300吨,装备的是当时最先进的火炮系统。
损失这样一艘主力舰,对舰队的战斗力影响巨大。
1904年,"海天"号报废之后,叶祖珪做了一件让所有人意外的事:他向朝廷递交了一份奏折,申请为北洋海军的烈士设立祠堂。
这个提议背后是叶祖珪的深思熟虑。
他明白,一支军队光有船有炮还不够,必须有精神支撑。
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有太多军官战死,丁汝昌、邓世昌、林永升这些名字不能就这么被遗忘。
给烈士建祠,不只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告诉现在这支舰队的官兵:前辈用命换来的教训,你们必须记住。
![]()
奏折递上去后,朝廷拖了三年才给答复。
1907年,担任北洋大臣的袁世凯批准了这个提议,决定在天津设立"北洋海军昭忠祠"。
祠堂建成后,叶祖珪亲自带着舰队官兵去祭拜,那场景让很多老兵当场落泪。
从那以后,每年清明和重要节日,舰队都会组织官兵去祠堂祭拜,这成了一种传统。
昭忠祠的设立对舰队的意义远超建筑本身。
它把新舰队和北洋水师在精神上连接起来,让这支重建的队伍找到了自己的根。
官兵们训练的时候会想,烈士们在天上看着,不能再丢人。
这种精神传承,成了舰队最宝贵的财富。
1909年,经过十多年的摸索和重建,这支舰队终于获得了朝廷的正式编制,名字叫"巡洋舰队"。
这个名字意味着它不再是临时拼凑的队伍,而是一支有正式建制、有作战任务的正规海军。
拿到编制后的巡洋舰队,实力其实相当可观。
![]()
虽然中间损失了几艘船,但剩下的主力舰都还在。
3艘"海容"级巡洋舰排水量都在2950吨左右,装备152毫米主炮,航速达到19.5节。
剩下的1艘"海天"级巡洋舰排水量更大,火力更猛。
这些船的技术指标放在东亚海域,完全不输给日本海军的同级别战舰。
更关键的是,这支舰队的训练水平比北洋水师时期有了质的提升。
炮术演习的命中率提高了,编队机动的默契度增强了,通信联络的效率也大大改善。
叶祖珪和萨镇冰这些老将把一辈子的经验都倾注在训练上,舰队的战斗素养绝不是表面文章。
巡洋舰队获得正式编制后,经历了晚清最后几年的风雨飘摇,又走过了民国的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
舰队的番号变过几次,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核心的那条线始终没断。
![]()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舰队面临选择。
不少军官选择了支持革命,舰队分裂成不同派系。
1920年代的军阀混战中,舰队又被各方势力争夺,有些舰艇被改装成运输船,有些被拆解当废铁卖了。
抗日战争爆发后,剩余的舰艇大部分在江阴封锁线自沉,用来阻止日军溯江而上。
直到1949年,这支舰队的最后几艘船还漂在长江上。
虽然早已失去战斗力,船体锈迹斑斑,但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传承。
从1895年的两艘"飞霆""飞鹰",到1896年订购的9艘新式战舰,再到1909年的正式编制,这支舰队用54年的时间证明了一件事:甲午战败不是终点。
历史书上关于甲午海战的记载大多停留在北洋水师的覆灭,很少有人知道这之后的重建故事。
清政府在战败后没有放弃,那些老舰长们也没有放弃,他们用十几年的时间,把一支彻底覆灭的舰队重新拉起来,不仅恢复了战斗力,还完成了精神的重塑。
![]()
这支巡洋舰队的故事告诉我们,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之后彻底失去斗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