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明信片——《占领符拉迪沃斯托克》
内战的轰鸣声,
从黑夜到白昼。
原野上小路纵横,
但真理只有一条。
——格奥尔吉·卡洛维奇·斯塔克
俄罗斯内战,是外国军事干涉与一系列地区性内战交织的复杂事件,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特点。毕竟,俄国幅员辽阔,而在那个没有互联网、没有电视、国内交通极其有限的年代,地方差异的重要性非常显著。当然,现在也是一样。
远东地区的局势尤其复杂。这里是俄罗斯帝国最遥远的边疆,“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这座城市当时还不到半个世纪的历史,这是一片刚刚占领的土地。与中央的联系仅靠西伯利亚大铁路(Транссиб)和中东铁路(КВЖД)那几根细长的铁路线……这里的事件万花筒般变幻,政权更替之频繁,几乎成了季节轮回般的常态。另一方面,在这个地区,还存在着一些在乌拉尔以东几乎看不到的重要力量——地方自治派、地方议会成员、合作社人士、各种工会组织等。
彼得格勒革命后,远东地区最初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
锚泊于吴的石见号,摄于1907年11月2日
然而,1918年1月12日,日本的沿岸防御战列舰“石见号”(原俄国装甲战列舰“鹰号”)抵达“海参崴”,声称是为了“保护居住在俄罗斯土地上的日本侨民的利益与生命”。
1月14日,英国巡洋舰“萨福克号”驶入金角湾。
1月17日,日本又派出一艘战列舰“朝日号”。
外国的武装干涉,由此正式开始。
![]()
日本臣民的问题立即开始了。4月4日至5日夜间,“不明身份者”对位于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的日本贸易公司“石堂商会”分部发动了武装抢劫,两名日本公民被杀害。
就在4月5日,两连日本步兵和半连英国海军陆战队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登陆。4月6日,又有250名日本士兵登岸,到同年10月时,他们的人数已经达到7万3千人。日本人占领了城市的要地和俄罗斯岛上的防御工事。
日本行动的动机甚至对高尔察克政权的情报机关来说也不是什么秘密。1919年3月21日,最高统治者总参谋部情报处的报告指出,日本积极行动的原因是国内缺乏工业所需的矿产和原料,并企图夺取富含原料且工业落后的国家(如中国、俄罗斯远东地区等),以便建立长期的市场和实现领土扩张。
日本人积极购买大片土地、房屋、矿山、工业企业,并开设了日本银行的分行。
1919年4月1日的另一份报告指出,
“与布尔什维克的斗争只是日本军队滞留在他国领土上的便利借口,而支持各地军阀头目(即地方白军首领)则使日本能够剥削当地的原料资源。”
在外国军队的掩护下,白军部队开始重建。
1918年6月初,从中国境内侵入俄境的白军包括哥萨克少校科尔梅科夫和中校奥尔洛夫的部队(格罗杰科夫战线)。
1918年6月29日,**捷克斯洛伐克军(约1.5万人)**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推翻了苏军政权,随后美、日、意大利和加拿大的军队进入了该市。主要干涉军部队在8月开始陆续抵达。
有了干涉军提供的稳固后方,白军首领谢苗诺夫、科尔梅科夫和加莫夫的部队得以击溃中西伯利亚苏军远东人民委员会的少数武装力量。
1918年9月1日,谢苗诺夫的部队在日本军的支持下,与捷克白军联手占领了赤塔。
至此,远东地区与俄国本土完全隔绝。
![]()
![]()
![]()
到年底时,外国干涉军的总人数已增至15万人。
根据美国方面1919年9月15日的统计,当时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协约国部队共有:日本军6万多人、美军9000人、英军1500人、意大利军1500人、法军1100人、捷克斯洛伐克军6万人,此外还有中国、罗马尼亚和波兰的部队。
在整个俄罗斯境内,远东地区集中了最多的外国干涉军力量。干涉军与白军的巨大优势迫使苏维埃政权的支持者转入游击战争。
在1918至1919年冬春之交,日本惩戒部队以“同情游击队”为由,在阿穆尔州烧毁了约30个大村庄和定居点。
类似的暴行同样由美国占领军实施。据不完全统计,外国占领给远东造成的损失约为3亿卢布(折合黄金)。
1919年7月,高尔察克政权的将军谢尔盖·罗扎诺夫成为远东地区首脑。他短暂的统治以两次重大叛乱而闻名——1919年11月由捷克将军盖达和社会革命党人发动的叛乱,以及1920年1月由罗扎诺夫私人护卫营中的猎兵营发动的起义。与此同时,游击运动在全区迅速扩大。
在捷克人将高尔察克移交给政治中心(即反高尔察克势力)之后,一切开始瓦解。1920年1月31日,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所有俄国部队起义,反对高尔察克的独裁政权。游击队随后进入滨海省首府(符拉迪沃斯托克)。这一次,外国干涉军没有敢再出手干预。
红军在西部战线的成功直接影响了干涉军的政策,尤其是日本的立场。
当时的文件中写道:
“鉴于布尔什维克的成功和高尔察克政权的动摇,关于承认鄂木斯克政府的问题已不再具有讨论意义。日本对俄政策将作出调整。日本必须‘考虑如何应对正在向东方推进的布尔什维主义’。”
盟军出卖高尔察克的事件也严重打击了反苏势力的士气。白军看到自己依赖的盟友如此毫无原则的行为,对自身命运感到极度不安。
将军罗扎诺夫逃往日本,其他高尔察克官员也纷纷惊恐逃离。根据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司令、海军少将米哈伊尔·安德烈耶维奇·别伦斯(他是苏联海军上将别伦斯的兄弟)的命令,
一等舰长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基季辛(当时任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军学校校长)组织了紧急撤离。仅用三天时间,基季辛就让**“雄鹰号”辅助巡洋舰(舰长波图戈夫)和“雅库特号”信使舰(高级中尉雷宾)**准备就绪。1920年1月31日夜,首批白军海员从符拉迪沃斯托克逃离。
这次逃亡差点引发国际冲突——美国巡洋舰“布鲁克林”号用探照灯和火炮锁定逃亡舰只,但日本战列舰“三笠”号立即鸣响战斗警报,并将炮口对准美国舰。两大干涉国之间的矛盾已非常尖锐。
趁着这片混乱,逃亡舰只全速驶离危险区域。船上共有别伦斯、基季辛、40名军官、250名海军学员以及难民,共约500人。他们的第一站是日本敦贺港。“三笠号”的日本军官们为这些逃亡者募得1万日元。
在日本,逃亡队伍分成两部分:由基季辛率领的舰只经门司、香港、新加坡驶往克里米亚,与杰尼金的部队会合;部分难民留在日本,而别伦斯本人后来也前往克里米亚。
当这些舰只抵达南斯拉夫时,收到弗兰格尔的命令,要将轮船归还“志愿舰队”。而“雅库特号”则于1920年10月27日押送海军学员抵达克里米亚。然而仅两周后,白军又被迫从克里米亚逃亡。
“俄罗斯舰队”最终由米哈伊尔·别伦斯率领,从黑海驶往突尼斯比塞大(Bizerta),在那里,这支舰队彻底消失在历史中。
![]()
“雅库特号”在比塞大(Bizerta)
![]()
“雅库特号”运输船上的海军学员
1920年1月31日政变后,远东地区的政权转移到了滨海地方自治局手中。该机构是一个包含社会党人、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的民主联合政府。布尔什维克掌握了武装力量部分。在1月30日夜间爆发的起义中,西伯利亚舰队和阿穆尔舰队的水兵选举出了一个海军革命司令部,负责“领导革命海员的运动”。
布尔什维克还控制着游击队以及该地区大部分军事驻地。到了春季,地区内举行了人民议会选举,议会随后选出以布尔什维克瓦西里·安东诺夫为首的部长会议。
1920年4月6日,在外贝加尔、阿穆尔和滨海三地的范围内,正式宣布成立远东共和国——这是一个亲苏的“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实体,其作用是作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RSFSR)与被外国干涉军占领地区之间的“缓冲区”。
![]()
远东共和国国旗(Флаг ДВР)
远东共和国人民革命军(ДВР)由伊尔库茨克社会革命党政治中心(Политцентр)创建,依托高尔察克军队起义部队、游击队、工人武装以及红军(РККА)个别单位组建。1920年1月22日,该军被改名为东西伯利亚苏维埃军(ВССА),并转由布尔什维克掌控。远东与外贝加尔地区实际上被干涉军占领。白军远东军(兵力达2.9万人)死守“赤塔”,隔绝远东共和国西部与东部。这种“多头政权”不可能持久。
1920年10月,远东共和国军队击破“赤塔”,解放赤塔。此举除带来积极后果外,也导致远东白军残部撤往滨海省(Приморье)。该军在此失去统一指挥,但其部队极大增强了对滨海省地方自治政府的反对力量。尽管滨海省地方自治政府(Приморская Областная Земская Управа)实际上受布尔什维克控制,但在乌苏里铁路沿线,从格罗杰科沃站(Гродеково)至拉兹多利诺耶站(Раздольное,距符拉迪沃斯托克以西160公里),驻扎着远东白军,由两支相互敌对的部队组成:
- 高尔察克残部(卡佩尔军,каппелевцы)
- 谢苗诺夫哥萨克(谢苗诺夫军,семёновцы,或称格罗杰科沃军)
1921年5月26日,谢苗诺夫军与卡佩尔军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发动政变。
在镇压叛乱时,忠于自治政府的部队遭到日军袭击,被迫撤退。
白军推翻了以安东诺夫为首的滨海省地方自治政府。他们建立的准国家政权——阿穆尔临时政府(Временное Приамурское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о),获绰号“黑色缓冲区”(Чёрный бу́фер),成为俄国境内最后一位君主主义者的据点。
统治该地区的是梅尔库洛夫兄弟:С. Д. 梅尔库洛夫(主席)、Н. Д. 梅尔库洛夫(外交部长)。
![]()
1922年。外交部长 Н. Д. 梅尔库洛夫、海军上将 Г. К. 斯塔克、主席 С. Д. 梅尔库洛夫。三头政权。
![]()
斯塔克
1921年6月,外阿穆尔地方自治政府(Приамурское земское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о)邀请海军少将格奥尔基·卡尔洛维奇·斯塔克(Георгий Карлович Старк,1878–1950)出任职务。他成为了西伯利亚舰队司令。
虽然格奥尔基·斯塔克与《权力的游戏》中临冬城的史塔克家族没有亲属关系,但他在远东俄罗斯舰队的命运中扮演的角色极其重要,足以为他专门写一篇短文。
斯塔克家族的起源是苏格兰,但在18世纪初从瑞典来到俄罗斯。其祖先于1818年获得了俄罗斯贵族身份。
没错,这个姓氏并非巧合。著名的奥斯卡·斯塔克海军上将——那个在旅顺港遭遇日本鱼雷艇偷袭的太平洋舰队最优秀舰只的指挥官,正是格奥尔基的亲叔叔。
正因叔叔的影响,他选择了海军生涯。
1898年,格奥尔基毕业于海军军官学校。1904年,他被任命为一等巡洋舰“阿芙乐尔号”的鱼雷军官。在对马海战中,他作为高级鱼雷军官负伤。因英勇表现,他获颁三等圣安娜勋章(带剑与蝴蝶结)。1912年,年轻的斯塔克晋升为二级上校。他曾在波罗的海舰队服役,指挥驱逐舰与驱逐舰分队,并在战争中负责布设水雷。
1915年9月22日,因“连续18次为期半年的海上战役以及参加战斗”,他被授予四级圣弗拉基米尔勋章(带剑与蝴蝶结)。
1916年12月6日晋升为一级上校。
1917年,他指挥波罗的海舰队鱼雷部队,并于7月28日晋升为少将。
1918年4月3日,他被免职退役。由于他一贯的君主主义信仰,自然对苏维埃政权极为反感。
![]()
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科尔恰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格奥尔基·卡尔洛维奇·斯塔克正是在他的指挥下作战的。
1918年8月(或6月),这位海军上将前往喀山,加入了立宪会议委员会的人民军,并出任白军伏尔加河舰队司令。
在他的前上司科尔恰克手下,斯塔克于1918年12月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组建了一支旅,随后扩编为海军步兵师,由他亲自指挥。
1919年7月底,该师在叶卡捷琳堡附近被红军击败。
1919年,他随卡佩尔部队一起撤退,途中患上斑疹伤寒,1920年2月被送往哈尔滨接受治疗。
![]()
1921年的格奥尔基·斯塔克在海参崴,经历重病后形容枯槁。
应邀之下,他于1921年6月17日自哈尔滨抵达海参崴,并于6月18日被任命为西伯利亚舰队司令。
此时的滨海地区是“俄罗斯海军部(РКМП)”的最后残余,而这支舰队则与“俄罗斯远东分舰队”一道,成为最后悬挂安德烈海军旗的部队。
斯塔克热情地投入舰队的重建工作。他恢复了舰队的帝俄式肩章制度、《海军条例》中的军衔礼节与称呼规范,并开始修复那些此前被击沉或掠夺的舰船。舰员重新编组,所有的革命分子、懒惰分子与违纪者都被他毫不留情地驱逐出舰队。
舰队下设了一个军事委员会,成员包括:
- 海军少将V. V. 贝祖阿尔(Безуар)
- 海军少将V. I. 波佳波尔斯基(Подъяпольский)
- 工程机械总少将A. I. 乌赫林(Ухлин)
- 军事工程上校A. I. 亚龙(Ярон)
- 一级上校A. N. 佩利(Пелль)N. Yu. 福明(Фомин)N. S. 哈林(Харин)
- 海军中尉G. S. 谢列布良尼科夫(Серебрянников)
在白军滨海地区全面崩溃的背景下,斯塔克采取的这些措施,使得西伯利亚舰队很快成为最后一支白军中具备战斗力的核心部队。
在当时动荡的滨海地区,政变频繁,而斯塔克始终支持他所认为能够代表**“法律与秩序”的一方。
他一直支持梅尔库洛夫政府**,后者甚至曾试图任命他为独裁者。
但他只坚持了一周——从6月4日至6月11日,随后拒绝了这一“荣誉”。
![]()
马克西姆·康斯坦丁诺维奇·迪特里希斯(Максим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Дитерихс,1885–1963)
1921年7月23日,迪特里希斯将军(同样是特地从哈尔滨召回)接替了梅尔库洛夫兄弟的政权,他同样依靠斯塔克的支持。
迪特里希斯将自己的部队改称为**“地方军”(Земская рать)。
8月10日,斯塔克被任命为海军事务助理**,享有海军部长的权力,并保留西伯利亚舰队司令职务。
9月,这位海军上将又兼任了后方地区司令官。
在那种极度混乱的局势下,他是少数仍能做出一些实际成效的人之一——“谁还能拉动战车,大家就都靠他前行”。
![]()
1921年冬,海参崴。
西伯利亚舰队司令、海军少将格“”格奥尔吉·卡洛维奇·斯塔克与舰队参谋长、一级上校尼古拉·尤里耶维奇·福明在**巡逻舰“满洲号(Манджуръ)”**上合影。
![]()
斯塔克少将在送行炮舰“磁铁号(Магнит)”的出航仪式上,向全体官兵致辞,舰艇将前往堪察加及更远的地区。照片中还可见旁边的港区交通小艇“奥尔利克号(Орлик)”。
![]()
海军少将斯塔克为炮艇“玛格尼特”号的全体船员送行,前往堪察加及更远的海域。指挥官呈报。旁边停泊着巡逻快艇“奥尔利克”。
西伯利亚舰队事无巨细——既在堪察加进行巡逻(保持与当地革命委员会的中立),又为补给而行动,偶尔还会对日本盗猎者进行小规模打击,当他们过于嚣张时……同时也与红军发生冲突。不过,把这些称作“战争”并不合适。红军驻扎在圣奥尔加湾,双方偶尔会互相袭击,并劫走对方的船只。不过,红军的船只经常自行投奔红方,一艘接一艘。
1921年7月,红军从符拉迪沃斯托克劫走了信使船“狄俄米德”号以及快艇“帕维尔5号”和“阿穆尔号”,而快艇“林达号”则直接在布林纳和科公司位于特秋赫的船厂被劫。1921年7月,运输船“蒙古盖号”被红军带走到奥尔加湾,但同年11月14日被白军夺回。8月中旬,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鱼类与兽类捕捞管理局巡洋舰“迪迪莫夫中尉号”投奔了红军。
在突袭行动中,白军也成功夺回了一些船只。白军信使船“帕特罗克号”在海上俘获了红军快艇“帕维尔5号”,并将其带回符拉迪沃斯托克。信使船“炮台号”携带一支登陆部队访问特秋赫湾,登陆部队烧毁了红军的粮食储备并将快艇“林达号”击沉(红军后来将其打捞起来)。
然而,西伯利亚舰队无力彻底剿灭“红色特尔图加”……资金不足,连购买燃煤都无力。海军少将甚至亲自向政府乞求700卢布用于炮艇的燃煤。至于薪水,船员们根本无从谈起,只靠口粮勉强维持生活。人们多年生活在精神崩溃的边缘。1922年7月,一艘驱逐舰运送登陆部队时,其中一名军官在请其他人离开房间后,用手榴弹自杀。
当然,钱是有的。一趟打击盗猎者和走私者的行动,曾一次性为地方政府带来超过年度预算8%的收入。但下一次……钱又不够了。
![]()
斯塔克与日本军官,1922年10月。
白军当局的无能,加上“迪特里希斯”的独裁,彻底让日本人相信:押注白军毫无前景,最终必须与布尔什维克达成协议。
白军单独根本无法控制远东的海参崴地区。
1922年9月2日,由中将“迪特里希斯”指挥的地方军(地方法军)开始向海参崴推进。但面对远东共和国人民革命军和白军游击队,白军无力支撑。10月8-9日,红军在乌博列维奇指挥下占领斯帕斯克,并开始积极向南部海参崴推进。
10月19日,第1西伯利亚远征师部队抵达海参崴近郊,距离市区约9公里。然而,日本军队阻断了他们的道路。由于直接与日本发生冲突不在远东共和国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计划之内,于是开始了谈判。此时,干涉军和白军将贵重财产和装备装上船只,炸毁要塞工事和武器库,未能带走或无法带走的,则销毁或沉入海中。
城市工人宣布罢工,要求干涉军撤离。远东共和国和RSFSR政府向日本提出抗议,指责日本拖延从海参崴撤军。日本被迫让步,根据协议,至10月25日16:00前必须撤出海参崴。战争中一切如常,干涉军撤退后,白军紧随其后逃离。
10月25日16:00,第1西伯利亚步兵师先头部队以及第2远东步兵师初级指挥学校进入海参崴。但无力追击舰队船只,所有能出海的船只都被白军带走。
“红军进入了城市……但没有任何可移动的舰艇来追击我们,”斯塔克海军上将在其《西伯利亚舰队活动报告》中深感满足地记述道。
![]()
白军当局发布撤离远东地区的命令,并向所有希望随军撤离的人开放机会。新一轮“白军大撤退”开始。波谢特的地方军残余部队(约7000人),由将军“迪特里希斯”率领,骑马和步行进入中国。
西伯利亚舰队也随之撤离,由海军少将斯塔克率领。除了舰队本身的船只,还动员了善工轮船公司(Доброфлот)的轮船及私人船只。斯塔克设法在船上装载了4000吨煤炭,以及装满面粉和腌肉的物资。
由于普通水手的英勇表现,部分船只得以避免被劫。例如,海参崴的破冰船“多布林亚·尼基季奇”和“纳杰日内”(服役至1956年)得以留下。
首批船只于10月16日启航。1922年10月23日,斯塔克带领主要舰队撤离海参崴,舰艇共25艘,西伯利亚舰队的残余力量随行。其他船只则从堪察加、鄂霍次克海及远东小港口出发。
1922年11月2日,由舰长B.P. 伊林指挥的白军登陆部队及两支哥萨克中队登上炮艇“玛格尼特”号和轮船“西山号”,离开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堪察加。这些船只抵达日本函馆港,随后加入斯塔克舰队在上海的力量。
斯塔克海军上将手下共有约30艘舰船及船只,加上快艇约40艘:包括炮艇“满洲号”、辅助运输船、轮船、军用拖船、信使船和快艇。“斯塔克舰队”上约有10,000名难民(包括7000名士兵、军官、哥萨克、奥姆斯克和海参崴军校学员、海军军人、海军步兵营、海军登陆分队、海军部门职员及军人家属,以及约1800名平民难民),携带少量黄金(但根据远东海参崴总督将军“迪特里希斯”的指示,他未能或无法从海参崴国立银行运出财产,城市最后几天一片混乱)。
![]()
白俄移民——科尔恰克派成员登上斯塔克舰队的一艘船
1922年10月25日,斯塔克舰队的船只离开海参崴港,几乎就在刚刚进入远东首府的人民革命军部队眼前。
根据现代资料,斯塔克舰队撤离时包括:
- 6艘善工轮船公司(Добровольный флот)的船只:
- “埃尔多拉多号”
- “赤府号”
- “保卫者号”(541总吨,善工轮船公司轮船——前符拉迪沃斯托克雷达运输船)
- “起爆者号”(640总吨,二级上尉A.P. 瓦克斯穆特,善工轮船公司轮船,前符拉迪沃斯托克要塞雷达运输船)
- “炮手号”(159总吨,留在日本元山出售给日本公司)
- “蒙古海号”(2500吨,善工轮船公司轮船,白军在海上、阿斯科尔德岛附近夺得)
- 2艘军港破冰船:“伊利亚·穆罗梅茨号”和“贝加尔号”;
- 4艘军港扫雷舰:
- “阿贾克斯号”(前编号1;前“纳霍德卡号”,190总吨,配1门40毫米炮,少尉A.N. 马尔科夫;从上海过渡时,由准尉B.E. 彼得连科指挥,原为渔用扫雷拖船,建于1911年,1916年被海军收购)
- “尤利西斯号”(前符拉迪沃斯托克要塞雷达运输船,600吨,配1门75毫米炮和1门40毫米炮,少尉G.A. 斯捷潘诺夫指挥;在奥隆加波由少尉I.A. 霍洛德科夫斯基指挥)
- “帕特罗克号”(前扫雷舰,600吨,配1门75毫米炮和2门40毫米炮,高级少尉N.A. 马茨列夫)
- “狄俄米德号”;
- 2艘国有财产部船只:警戒巡洋舰“迪迪莫夫中尉号”和警戒船“守卫号”(115总吨,配1门40毫米炮,准尉B.E. 彼得连科指挥;1923年1月10日移交中国海军保管于上海);
- 地方政府检疫船“斯特雷莫乌霍夫号”,留在韩国柳基湾,1922年12月返回海参崴;另有资料称在到达元山前即被弃海;
- 西伯利亚舰队炮艇“满洲号”;
- 西伯利亚舰队海军拖船“斯维尔号”;
- 水文测量船“鄂霍次克号”(1600吨,机器损坏,由破冰船“贝加尔号”拖至元山);
- 2艘炮兵部船只:“炮台号”和“玛格尼特号”;
- 灯塔管理局船只“航道号”(245吨,配1门47毫米炮,高级少尉B.P. 海斯卡宁;在奥隆加波由少尉N.A. 马卡林指挥,原为太平洋灯塔与航标局船);
- 9艘各部门快艇:“瞄准手号”、“帕维尔5号”、“帕维尔4号”、“雷特维赞奇克号”、“工人号”、“勤务员号”、“射手号”、“白鼬号”,以及破冰船“哥萨克·波亚尔科夫号”上的无名汽艇;
- 私人轮船“幽灵号”,属于Y.M. 杨科夫斯基;
- 2艘私人摩托双桅船:“尤里号”(奥尔洛夫兄弟所有)和“圣英诺肯提号”(朱科夫兄弟所有)。
共计33艘船只。另有资料称舰队最多达40艘。问题在于部分快艇可能更名(如“可靠号”可能改名为“工人号”,“勤勉号”可能原为“帕维尔5号”)。
此外,斯塔克带走的船只中,有相当一部分很快返回海参崴,例如:
- 轮船“通古斯号”(705吨,从元山出发,1922年11月8日返回海参崴)
- 轮船“汤姆斯克号”(2696总吨,1922年11月21日返回海参崴)
- 轮船“西山号”(1363总吨,1922年12月22日返回海参崴)
- 港口船“沃耶沃达号”(164总吨,私人所有,从元山返回海参崴)
- 快艇(雷达运输船)“勇敢者号”,留在元山,后返回海参崴。
名单中未包括扫雷舰“巴黎号”(前编号2,前“费佳号”,201总吨,配1门40毫米炮,少尉V.S. 埃尔马诺维奇;在奥隆加波由少尉R.A. 什图尔默指挥)及港口快艇“锐捷号”(1923年1月10日移交中国海军保管于上海)。
![]()
炮艇“满洲号”,1418吨
在撤离前就已出售给日本公司,由炮艇“斯维尔号”拖至元山停放,并留在那里。后在日本海军服役,作为货客船使用,名为“君岳丸2号”,直至1929年。
![]()
“贝加尔号”挂斯塔克旗帜
破冰船“贝加尔号”,779总吨,(武装:1门6英寸炮,1门40毫米炮),二级上尉S.Y. 伊尔沃夫指挥。建于1917年上海。撤离时,海军少将G.K. 斯塔克在其上升起旗帜。1938年归“Moller Line”公司所有,名为“克里斯蒂安娜·莫勒号”。
![]()
炮艇“炮台号”(前符拉迪沃斯托克要塞雷达运输船),1100吨,配1门75毫米炮、2门40毫米炮,一级上尉L.M. 彼得罗夫斯基指挥;在奥隆加波由一级上尉B.M. 皮什诺夫指挥。
![]()
炮艇“狄俄米德号”(前符拉迪沃斯托克电缆轮),600吨,配1门75毫米炮、1门40毫米炮,二级上尉M.M. 科列涅夫指挥。
![]()
炮艇“伊利亚·穆罗梅茨号”(前破冰拖船),444总吨,配1门75毫米炮、1门40毫米炮,高级少尉V.A. 布茨科伊指挥。抵达马尼拉,后归“Moller Line”公司所有,名为“玛格丽特·莫勒号”。
![]()
炮艇(运输船)“玛格尼特号”,约214总吨,配1门47毫米炮、1门75毫米炮,少尉D.A. 冯·德赖尔指挥;从上海至奥隆加波过渡时,由一级上尉B.P. 伊林指挥;在奥隆加波由少尉A.I. 森科夫斯基指挥。从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堪察加出发。
![]()
炮艇(救援拖船)“斯维尔号”,600吨,配4门75毫米炮,少尉S.V. 库罗夫指挥。
![]()
警戒巡洋舰“迪迪莫夫中尉号”,高级少尉B.I. 塞缅涅茨指挥。
![]()
轮船“埃尔多拉多号”,1211总吨,1922年11月21日留在元山。1923年转至汉口,被掠夺,船体于1926年移交苏联政府。
![]()
轮船“赤府号”,274总吨,由炮艇“炮台号”拖航。停泊元山后退役,随后在上海出售给中国公司。
![]()
轮船“汤姆斯克号”,2696总吨,1922年11月21日返回海参崴。
![]()
港口快艇“可靠号”,约100吨,可能改名为“工人号”,在元山出售。
![]()
蒸汽快艇“雷特维赞奇克号”
在前往元山的航程中,舰队遇上风暴,两艘快艇——“勤勉号”和“雷特维赞奇克号”——沉没。它们是空载拖航,所以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载满乘客的船只状况常常接近灭顶之灾。这支舰队能平安抵达朝鲜,可谓海上奇迹。”
舰队抵达的第一个外国港口是朝鲜元山港(WonSan),到达时间为10月31日。斯塔克原计划在此让难民上岸,但日本人不允许。经过长时间谈判,部分哥萨克及其家属和一些平民最终获准登陆。在元山,还有11艘船由海军少将V.V. 贝祖阿尔指挥停留。
一名参与撤离的人员M.V. 舍尔巴科夫回忆道:
“在与东京、沈阳和华盛顿等待回复、进行谈判期间,舰上开始形成一种独特的生活秩序。早晨,所有能行动的人会乘坐双桨船、四桨船或舷外艇前往城市购物或闲逛。最受欢迎的购买物品是甜食和酒类,不仅在商店里,还能在街上直接被日本人拉住,笑着递给你:——伏特加!好极了!
我敢肯定,自元山建港以来,从未卖出过如此大量的酒,就在舰队停靠的这几周。
傍晚,水手、军官以及已经融入舰上生活的乘客会前往‘友好’船只,开始酣畅淋漓的狂欢,之后由值班长安排,乘客被送上小艇返回‘家’,几乎像用吊车吊上甲板一样。娱乐的喧闹声甚至传到水手舱房,喝到酣处常引发打斗。”
![]()
西伯利亚舰队在朝鲜元山港的停泊情况,1922年。照片来源:尤·K·斯塔克著《最后的堡垒》。
11月21日,舰队从元山再次起航,带走大量“乘客”:约2500名哥萨克将军格列博夫部队及其家属,乌拉尔猎兵部队(少将列别捷夫指挥)1200人,鞑靼海峡警察100人及家属,奥姆斯克和海参崴军校学员及教员家属约350人,海军步兵营、海军登陆分队,俄-塞尔维亚联队及其家属约500人,海参崴港口人员、通信部门、浮动设施和海军医院人员及家属约200人,以及船员家属约150人。
在没有军事运输的情况下,舰队共有15艘船只(辅助巡洋舰、炮艇、信使船和快艇)。出于各种原因,部分船只后来加入舰队,部分则离开。斯塔克将舰队残余带至釜山(Fuzan/Pusan),在这里日本人将炮艇“满洲号”及其所有军用装备购入,但仍不允许难民登陆。
苏维埃当局试图追回舰队。斯塔克在釜山接待了苏联海军武官V.A. 贝利(曾在水雷师服役,与斯塔克共事)。作为交换,代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向斯塔克提出:若归还舰队,可获得赦免、与家人团聚及丰厚奖励。但斯塔克“愤怒地”拒绝了。
贝利回忆斯塔克的回答大意如下:
“你们知道,我从未为红军效力过。我手持武器时,是站在科尔恰克一边作战的。你们必须理解,我无法回到俄罗斯。”
![]()
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维奇·贝利(1887–1981)军事侦察员、外交官、海军历史学家与理论家,海军学候选人,教授,海军少将。
1922年11月4日,斯塔克通过副舰队司令、负责舰队“对外事务”的杜多罗夫少将收到了前俄罗斯驻东京大使阿布里科索夫的电报。电报称,日本海军部表示,日本政府已决定禁止舰队长期停靠日本港口。斯塔克因此不得不向日本方面承诺不再进入日本港口。然而,杜多罗夫设法与美国驻日本大使达成协议,使舰队可以前往马尼拉。
途中,斯塔克决定先停靠上海,卸下部分难民,并留下不适合远洋航行的快艇。从釜山出发前往上海的舰队共有16艘船。在距上海约200海里的海域,舰队遭遇了强烈风暴。1922年12月4日,护卫巡洋舰“迪米多夫中尉号”沉没,船上人员众多(约80人):第三师指挥官一等舰长A.V. 索洛维约夫,舰长高级中尉B.I. 塞缅涅茨,9名军官,3名海军学员,34名船员,以及29名乘客(包括23名哈巴罗夫斯克和奥姆斯克军校学员及6名女性军官家属)。其他船只上出现了恐慌和歇斯底里。其中一名乘坐炮艇“伊利亚·穆罗梅茨号”的女士试图自杀,但及时被夺下手枪。
![]()
护卫巡洋舰“迪米多夫中尉号”
12月5日,舰队抵达上海,约800人上岸。风暴过后的船只需要维修,煤炭和粮食耗尽。舰队账上仅剩15美元,自然无力进行任何维修、补给煤炭、食物和淡水,只能从长江取水。
苏联特工利用机会在船员中展开回国宣传。通过中国人,每艘船的指挥官收到了1922年12月14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的赦免令。然而,由于情报显示,成功希望不大:
- 船舶的指挥官和船员都是顽固的白军成员,过去不仅长期与苏维埃政权作战(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军团、谢苗诺夫部队、翁格恩部队等),还犯下多起严重刑事罪行、残酷行为、枪决等,因此他们认为赦免是陷阱,若回国必遭处死,因此坚决不回国。
尽管如此,宣传仍在进行,最活跃的是通过信使船“扎沃伊科上将号”船员(1921年政变后,该船前往上海,至1923年悬挂远东共和国红蓝旗)。宣传取得了一定效果:炮艇“马格尼特号”的船员在中尉D.A. 冯·德赖尔带领下全部上岸,“迪米多号”的船员更换了船员,其他船只也有人上岸。
“迪米多号”随后无法自行航行,其船员在离开时用水泥封住油管至曲轴,导致发动机损坏。
斯塔克决定出售两艘快艇和信使船,但中国人以各种理由破坏交易。不过他们提出购买舰队运载的武器,斯塔克同意出售,但最终支付金额比承诺少了10万美元。部分船只也被出售。
据苏联报纸报道,快艇“阿贾克斯号”、“帕里斯号”、“列兹维号”和“斯特雷洛克号”,共12门火炮、2000支步枪、4000枚手榴弹,中国人以7万美元从斯塔克手中购买。但此处有明显错误:因为“阿贾克斯号”已经在前往马尼拉途中沉没,“帕里斯号”才到达马尼拉。
炮艇“迪米多号”不得不由救助船“斯维尔号”拖航。为了振奋船员士气,斯塔克将舰队司令部迁至“迪米多号”,并亲自上船。
![]()
![]()
![]()
斯塔克的航程
1923年1月10日,舰队补充了物资后再次出海。小型船只和快艇(“守卫号”、“航道号”、“射手号”和“列兹维号”)留在上海。
漫长的航行中不乏悲剧。1月16日至17日夜间,在佩斯卡多尔群岛附近,信使船(扫雷舰)“阿贾克斯号”触礁,右舷倾覆。水涌入锅炉房和货舱。船上共有23人。“航道号”和“帕里斯号”也搁浅,但设法自行脱困。
甲板上无法逗留,人人想方设法寻找安全处。有的贴在桅杆和舰桥上,有的挤在烟囱里……海军学员伊万诺夫回忆道:“我和学员I把烟囱顶的绳索绑了几处,做成类似风暴爬梯的东西,像鸡窝一样挤在那里……这些寒冷饥饿的日子里,我们失去了朋友。他们死得极其可怕,就在我们眼前。学员P从主桅摔下,头撞在舱桥上;学员B从前桅副桅摔到绞车上;学员P从前桅的支索上滑落,被甩过半舱;学员B从烟囱里的简易座位掉下,掉进燃烧的锅炉火箱里。我为了到达主桅上的烟囱,必须做出杂技般的动作,那里根本无法停留——我们冻得要命……”
有人死于寒冷和虚弱,被海浪冲入海中。第二天早上,船上仅剩9人生还(七人在烟囱内,二人在前桅上),七人被“航道号”救起。海浪阻碍了船只和小艇靠近,幸存者不得不游到小艇上。晚上,最后一人被救起,舰长助理B.E. 彼得连科在前桅上等待了近一天。一名水手未能游到小艇,而锅炉工索科洛夫不会游泳,只能留在船上。18日早晨,他被浪打入海,救援者眼睁睁看着。
斯塔克的报告写道:“全体人员在极端危险面前表现出的勇气非常出色。没有人拒绝执行命令,也没有发生恐慌。在毫无生还希望的情况下,人们像英雄一样牺牲,甚至嘴角带着笑。学员阿尼基耶夫溺水时喊道:‘再见了,阿贾克斯!’”
![]()
信使船“阿贾克斯号”沉没事件,1923年1月16日——海军中尉B.A. 埃弗特绘
秋季横渡太平洋对于小型船只(小型破冰船、轮船、运输船、炮艇、快艇、驳船)来说非常艰难,这些船都超载航行。拖曳绳索在行进中经常断裂。舰队的法律地位也非常不稳,圣安德烈旗属于已经消失的帝国海军。航程达两千海里。
斯塔克写道:“情况无可挽回”,“航行……极其危险,几乎无法完成”,“前景完全黑暗”。
除两艘船外,航程中还损失了三艘快艇(其中两艘前文已提及)和一艘装载弹药的驳船(不得不将其引爆)。
最终抵达马尼拉的船只有十艘(另有资料称为十一艘):“迪奥米德号”、“爆破者号”、“帕特罗克号”、“斯维尔号”、“尤利西斯号”、“伊利亚·穆罗梅茨号”、“炮艇巴特雷亚号”、“贝加尔号”、“磁号”和“帕里斯号”。在前七艘船上,共有145名海军军官、575名水手、113名女性和62名儿童抵达菲律宾。其中约30名船员是13至14岁的男孩。总共约有一千人。
“这是一群自愿组成的人,依据旧俄罗斯法律……以此纪念,舰船悬挂着在所有国家注册为仍然存在的最后一面俄罗斯军旗的旗帜。”
![]()
![]()
圣安德烈旗——斯塔克舰队离开符拉迪沃斯托克时悬挂的旗帜,目前保存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军博物馆。
此次舰队“劫持”行动并未被忽视。苏维埃政府在报纸上公布了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的决议,题为《命令斯塔克将1923年1月1日前从符拉迪沃斯托克带出的舰艇归还》,要求“返回俄罗斯水域,并自愿将属于RSFSR的军舰、军用及其他财产交还苏维埃政府”,决议由卡利宁和叶努基泽签署。
![]()
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ВЦИК)给斯塔克海军上将的返还舰艇命令,由M. 卡利宁和A. 叶努基泽签署,日期:1922年12月14日。
![]()
1923年2月6日,《消息报》刊登关于斯塔克舰队抵达菲律宾的新闻。
1月21日,《红军报》(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转载政府的公告,标题为《斯塔克海军上将出售我们的舰队。将罪犯绳之以法!》:
“斯塔克海军上将拒绝遵守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命令,并开始非法掠夺性地出售RSFSR的国有资产。”
![]()
炮艇“迪奥米德号”和“尤利西斯号”,菲律宾,1923年(照片来自 Ю.К.斯塔克《最后的堡垒》一书)
![]()
马尼拉
![]()
斯塔克舰队抵达菲律宾的首批舰船是在1923年1月24日,最后一批则在2月1日抵达。美国人对逃亡者的接待远比日本人和中国人友好。斯塔克被视作真正的海军上将,他的部下获得了露营场地,并由红十字会提供援助。
“…舰队已耗尽所有力量……舰船的船体和机械状况、远航能力,以及大部分人员的训练水平,都处于身心疲惫状态。”——斯塔克
1923年2月24日,炮艇“磁石号”发生兵变。几名水手从军官舱偷走武器,并借机发起叛乱。旗舰破冰船“贝加尔号”派出警卫,但未能逮捕主谋。不久,美国警卫到来时,叛乱已经被镇压。
随后,美国人决定将俄国舰船从马尼拉转移到奥隆加波(前西班牙海军基地,位于马尼拉以北68英里)。
美国人将俄国水手定性为一个独立的军事单位,隶属于当地军港指挥官。1923年3月27日,斯塔克通过命令第134号宣布行动结束,并将舰船移入长期保存。船尾的圣安德烈旗和舷旗仅在节日升起。
接下来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安置舰队。将舰队改为商业用途以进行沿海运输的方案被排除,因为当地法律禁止外国船只从事此类活动。
试图以船员就业维生的方案也不成功,当地工人更便宜,还与俄国人争夺生计。经过竞争,俄国人占据了一些位置,但仍有140名男性、13名妇女和儿童被派往棉麻种植园(收集abaca植物,用于马尼拉绳索制造)。他们几乎未获得报酬,条件极其艰苦。直到出售第一艘舰船——炮艇“远航者号”,才将他们解救出来。
另一个选择是移民美国。536张美国签证及通过军用运输船“梅里特号”运送的费用在半年后通过出售舰船上的铜和生铁、慈善音乐会收入以及在当地运输中赚取的2000比索支付完成。
仍有约200人无工作。
尽管斯塔克试图保留舰船以对抗布尔什维克(!!!!),局势却日益恶化。最终,斯塔克出售了西伯利亚舰队及志愿舰队的舰船,向官兵平均发放“离职补助”,并将剩余资金带往法国安提布,交给他认为是反苏流亡人士合法领导的大公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同时提交了西伯利亚舰队的财务政治“活动报告”(报告本身仅到上海为止),财务细节由斯塔克负责。
苏联驻马尼拉法律顾问对斯塔克及其舰队提起诉讼,但未能撤销交易。
舰队大部分人员各自前往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中国或欧洲。约十几名海军军官留在马尼拉,由副海军上将V.V. 科瓦列夫斯基主持成立了军官会。二战后,他们全部迁往美国。
斯塔克带离俄罗斯的舰队的确切价值未知。斯塔克报告中大部分数字缺失,档案已遗失,仅有零散新闻资料。一些舰船报废或被遗弃,一些因极端需求而“廉价”出售,有的买家未履行付款义务。
对舰队的部分估值如下:如果说1922年10月20-23日从符拉迪沃斯托克出发的33艘舰船,总价值按1914年金卢布计约1,462,000金卢布,折合当时约11,573,872,161卢布——约115亿卢布。
与“俄罗斯舰队”指挥部相比,斯塔克因急需资金而低价出售。维修、煤炭、水和食物成本极高。据知,1924年运输舰“保卫者号”最高售价为20万美元。
部分舰船的下落已知:
- 扫雷舰“蒙古海号”停在上海至1925年,随后被哥萨克将军尼古拉·阿尼西莫夫的部队夺回并带回苏联,至少在1940年前作为太平洋舰队运输船及扫雷舰服役。1951年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拆解。
- 炮艇“满洲号”以12.6万日元售予日本船运公司,用作货船“君代丸2号”,1945年被美军炸弹击沉。
- 破冰拖船“贝加尔号”1922年估价80万日元,到1938年以“克里斯蒂娜·莫勒”名义归上海Moller Line Ltd公司所有。
- 炮艇“伊利亚·穆罗梅茨号”亦被该公司购得,改名“玛格丽特·莫勒”。
- 关于蒸汽船“保卫者号”,资料不一,有说归苏联所有,也有说由张作霖购买。
- 蒸汽船“赤府号”被中国私人公司购得,“鄂霍次克号”运输船于1926年底被一位名叫艾迪的先生购得。
![]()
![]()
格奥尔基·卡尔洛维奇·斯塔克在参与白军斗争时期
斯塔克上将的后半生并没有特别引人注目的经历。他拒绝加入美国海军,前往巴黎,在那里做了大约20年的出租车司机。生活简朴,不涉足政治,在德国占领期间拒绝与德方合作。他一直坚定地反共,但据说真心希望昔日的同胞能够取得胜利。
1943年,他失业,被迫将勋章典当。后来撰写回忆录《我的人生》。1946年至1949年,他当选为“海外全俄海军军官联合会”主席。1950年3月2日逝世于巴黎近郊,葬于圣热讷维耶芙德布瓦公墓。斯塔克舰队的旧水手们记得他,经常给他写信、寄送物品。死后,人们评价他:“毫无疑问,他是俄罗斯帝国海军光辉历史中的杰出人物之一。”
斯塔克与伊丽莎白·弗拉基米罗夫娜·拉兹沃佐娃结婚(1881年6月29日生于温达瓦 — 1924年5月29日/6月11日卒于彼得格勒),她是副海军上将A.V. 拉兹沃佐夫的妹妹。内战期间,她与子女(儿子鲍里斯和女儿塔尼娅)住在彼得格勒。苏联间谍贝利曾带去家人的问候和家庭照片给斯塔克,在韩国福山交给他。
残酷的苏维埃政权并未处决这位从远东带走整个俄罗斯舰队的白军上将的家人。伊丽莎白·弗拉基米罗夫娜于1924年5月在彼得格勒因长期患结核病去世。子女——15岁的儿子鲍里斯和10岁的女儿塔尼娅——随后前往巴黎与父亲团聚。
鲍里斯·斯塔克后来成为正教会的高级牧师,著名神父和传教士。
2013年,电视台播出了电视剧《红色群山》,前几集展示了内战时期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斯塔克的角色由阿尔尼斯·利西蒂斯(Arnis Licitis)扮演。
![]()
格奥尔基·卡尔洛维奇·斯塔克与妻子伊丽莎白·弗拉基米罗夫娜·拉兹沃佐娃
![]()
斯塔克上将与子女及孙辈在海外的合影,摄于1946年。
![]()
斯塔克参加津岛海战老兵聚会时的照片,拍摄于巴黎海事协会。
![]()
![]()
在白色十字下安息的是副海军上将尤里·卡尔洛维奇·斯塔克、他的女儿以及父亲伯里斯的妹妹蒂塔,还有叶莲娜·伊奥诺娃(拉兹沃佐娃)。旁边的十字架是玛丽亚·亚历山德罗芙娜·阿巴舍娃、她的孙子谢里日卡·斯塔克以及她的儿子格奥尔基·阿巴舍夫的墓地。
总结:这是俄国人对“斯塔克”的评价。苏联报纸称斯塔克是罪犯,指控他盗取了处于废墟中的国家舰队,并将其出售给外国人。一些现代研究者则称这位上将是舰队和数千名逃离布尔什维克前往西方的俄罗斯人的救星。
到底哪一方说的是真话呢?在如此复杂的历史环境下,审视一百年前的人的行为,是件很难的事情。不过,有些问题还是可以讨论的。关键是要先确定评价行为的“音叉”,也就是评判的标准。
事实上,斯塔克上将带走了国家的一支舰队,在极其困难的时期。他出售舰船并分配了一部分资金给少数人。试想,长达十多年太平洋上几乎没有舰船,这意味着什么?这是盗猎和走私猖獗的时期,是外国人掠夺俄罗斯资源的年代,是为了填补这些空缺而进行的艰苦劳动和外汇支出。按今天的价值,仅被夺走的舰船就超过了115亿卢布。实际损失远不止这些。
此外,由于这次航行,约有一万人经历了极其危险的风暴,数百人死亡。剩余的人漂泊异乡,没有生存保障,面对陌生且敌意的环境。为了什么?当时的海参崴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布尔什维克暴行或屠杀。严格说来,那并非真正的红军,也不是共和国(远东共和国),而是“粉色”势力。统一远东政权需要一定时间。随着内战结束,政府宣布了大赦,这个大赦实际上是有效的。
实际上,在1920年代,从苏联出境是自由的,可以无需这种极端方式离开。也可以留在国内,为祖国效力,像许多俄罗斯军官一样发展职业生涯,更不用说士兵、水手和哥萨克了。后来,很多人仍然想方设法回到祖国(比如安尼西莫夫少将的约240名哥萨克)。总之,那些想出国的人,可以通过与地方民兵队伍同行,自行离开,而无需盗走国家舰队以解决个人问题。
对于斯塔克来说,荣誉问题非常重要,这从他的生平可以看出。但他像许多“德国人和瑞典人”一样忠于王朝和君主制,而非国家。他并没有真正感受和理解国家。他这一类人总认为是自己在“带走俄罗斯”(是不是有点熟悉?),所以他们尽可能地拿走所有贵重物品。并非所有人都意识到,即使没有他们,俄罗斯仍会继续存在。
如果当时舰队留在俄罗斯,国家能否更好地度过工业化、战争和重建时期?毋庸置疑,肯定会更好。那么,谁从舰队被盗海外中获益?几乎没有人。也许只有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意外获得了一笔经济收益。
这值得吗?
还有另一种参照点。1939年,西班牙内战结束,同样血腥恐怖。共和派舰队在最终阶段逃往法国港口,并被扣押。舰船没有出售。大约一个月后,法国人将所有共和派舰船交给弗朗哥,尽管他们对弗朗哥没有好感。因为这些是国家的财产。
所以,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