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894年7月25日,朝鲜半岛西海岸的丰岛附近海域波澜不惊,阳光洒在平静的海面上。一艘名为“高升号”的英国商船正缓缓驶向牙山港,执行一项看似寻常的运输任务:船上载有1116名清军士兵、大量武器装备,包括行营炮与枪支弹药,据传还携带着约600吨白银作为军费。
2. 这艘由清政府临时租用的民用船只,承载着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的一场战略设想——借助西方列强的旗帜庇护中国军队的安全。在他看来,悬挂大英帝国国旗的船舶,在日本海军面前应当具备天然的豁免权。
3. 然而现实无情地击碎了这份幻想。日本巡洋舰“浪速号”毫不迟疑地将炮口对准这艘无武装的运兵船。当天下午1时,伴随着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和鱼雷撕裂船体的巨响,“高升号”最终沉入海底,871名淮军将士壮烈殉国,鲜血染红了黄海的碧波。
![]()
4. “护身符”的破灭
5. 李鸿章选择租用英国商船的背后,是一整套基于“以夷制夷”理念的外交谋略。他试图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借英国之名震慑日本,从而为清军调动争取空间与时间。
6. 当朝鲜东学党起义爆发,朝鲜王室请求清朝出兵协助平乱之际,日本也迅速察觉到介入朝鲜事务的战略契机。
7. 日军以保护侨民为由,快速向朝鲜增派部队,导致驻守牙山的清军陷入孤立。前线统帅叶志超紧急向李鸿章求援,要求火速派遣援军。
8. 面对海上运输风险,李鸿章决定采取非传统方式:通过租借英国怡和洋行旗下的三艘商船——“高升号”、“爱仁号”与“飞鲸号”,秘密运送兵力。
9. 他的判断依据十分明确:日本若胆敢攻击悬挂英国国旗的船只,必将引发与英国的外交冲突,甚至可能招致战争报复。
10. “爱仁号”与“飞鲸号”顺利抵达目的地,未遭拦截,似乎验证了这一策略的有效性。然而,“高升号”的命运却彻底颠覆了这场政治赌博的结果。
![]()
11. 国际法下的暴力抉择
12. 7月25日上午,北洋水师的“济远”舰与“广乙”舰在完成护航任务返航途中,于丰岛西北海域突遭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围攻。
13. 此时,“高升号”恰巧驶入战场区域,远远望见悬挂白旗及日本海军旗的“济远”舰,误以为是敌舰投降示意,遂继续前行。
14. 上午9时30分左右,“浪速号”全速逼近“高升号”,并打出“立即停船下锚”的信号,随后发射两发空炮示警。
15. 英籍船长高惠悌(Captain Galsworthy)出于职业本能,不敢违抗军事命令,随即下令停船抛锚。
16. 不久后,日军派出小艇登临检查。日本海军大尉人见善五郎登上甲板,要求查验船舶执照,并强硬提出让“高升号”跟随“浪速号”前往指定港口。
17. 船长起初表示抗议,但在压力之下被迫同意。然而,当“浪速号”再次发出“立即起锚,随我前进”的指令时,船上的清军官兵群情激愤。
18. 在德国籍军官汉纳根担任翻译的情况下,清军将领严正声明:“宁死不受倭人节制!”态度坚决,毫无退让余地。
![]()
19. 决断时刻的到来
20. 面对清军的集体抵制,浪速舰舰长东乡平八郎作出了冷酷决断。这位日后被誉为“日本海军军神”的指挥官,在交涉持续三个小时后下达最后通牒。
21. 浪速舰挂出警告旗语:“外籍人员即刻离舰。”随即放下救生艇接应外国船员撤离。
22. 清军官兵认定洋员弃船属临阵脱逃行为,情绪激动之下开枪射击试图阻止其离开,现场一度混乱。
23. 日军先发射一枚鱼雷,但未能命中要害部位;紧接着调转主炮猛烈轰击船体。
24. 尽管身处绝境,全体清军仍以步枪向敌舰还击,表现出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
25. 下午1时整,“高升号”在连续炮击中倾覆沉没,数百名官兵与西方船员一同坠入大海。
26. 日军仅打捞两名落水清兵作为战俘,其余幸存者均未施救,并对水中挣扎的士兵开枪扫射,手段极其残酷。
![]()
27. 外交舞台上的真假辩论
28. “高升号事件”迅速演变为一场席卷全球舆论的外交风波。
29. 日本外相陆奥宗光立即指示法制局长末松谦澄主导调查程序,力求在形式上符合“文明国家”的司法标准。
30. 从7月27日至8月1日宣战前的一周内,日本方面紧锣密鼓地整理所谓“证据材料”,并于8月2日正式提交《关于高升号事件之报告书》。
31. 这份完全由日方单方面制作、没有任何中方代表参与的文件,披上了“国际惯例”的外衣,意图赢得道义支持。
32. 实际上,早在事发数日前,陆奥已密令驻英公使青木周藏暗中接触英国媒体机构。
33. 据史料披露,青木通过中间人向路透社支付600英镑,换取其在未来报道中偏向日本立场。
34. 8月3日,剑桥大学法学教授韦斯特莱克在《泰晤士报》发表文章,宣称日本行动“合乎国际法”。三天后,牛津大学胡兰德教授亦撰文附和。
35. 这些权威学者的声音极大影响了英国公众认知,成功引导舆论倒向日本一方。
![]()
36. 李鸿章的误判
37. 得知“高升号”被击沉的消息后,李鸿章立即召见英国驻天津总领事宝士德,愤怒谴责日本在未宣战状态下袭击中立国船只的行为。
38. 他寄望于英国政府能以此为契机,对日本实施制裁或外交施压,但结果令其深感震惊与失望。
39. 英国皇家法律顾问最终裁定:日本在此事件中拥有充分合法性,无需承担赔偿责任。
40. 更令人痛心的是,1903年,英国反而强迫清政府支付33411英镑,用于补偿“高升号”原船主——怡和洋行的经济损失。
41. 李鸿章原本希望通过此举拉拢英国、牵制日本的战略构想彻底落空,反而暴露了清廷在国际博弈中的无力与被动。
![]()
42. 他曾笃信万国公法是维护弱国权益的重要屏障,却未曾想到,早在1887年日本制定的《清国征讨方略》中就明确提出:“兵力未成之时,万国公法不可信;既不足恃,亦不必守。”
43. 对他们而言,国际规则从来不是道德准则,而是强国手中的工具。
44. “高升号”的残骸静静躺在海底百余年,但它掀起的历史波澜从未真正平息。
45. 1903年,英国政府迫使清政府为这艘早已沉没的运兵船支付巨额赔款,金额高达33411英镑,成为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又一铁证。
46. 船名“高升”本寓意吉祥兴旺,却最终成为晚清国势衰微、外交溃败的尖锐讽刺。
47. 李鸿章精心布局的“妙棋”,在历史洪流的冲刷下,显露出不过是虚妄空谈的本质。
48. 信源来自:封面新闻2017-8-8甲午遗事|甲午海战被日舰击沉的运兵船 百年后被韩国打捞
![]()
49. 参考消息2014-4-8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日本在甲午海战中粗暴践踏国际法
![]()
50. 中华文史网甲午战争中李鸿章消极防御、保船避战的方针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