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人,他中的是大清最后一科的状元,名叫刘春霖,可他的人生,却比大多数状元都要坎坷。究竟是谁,帮他摘了那顶金字招牌,又是谁,让他从金榜题名掉落街头?让我们从1937年的一场寒风说起。
那年冬天,北京西智义胡同,一阵破风吹过,一位日本人拎着沉甸甸的箱子,站在门口:“老先生,你给我写一个字,给你一根金条!”老先生梗着脖子,拿起扫帚就要打人,“滚!就算是一座金山我也不会写”。日本人灰溜溜地走了。这样暴脾气的老头,正是大清末代状元——刘春霖。
![]()
你可能不相信,这个状元郎的故事,从一纸敕命开始,也在一场雨的暗示中结束。他的名字,有天意的味道:春霖,甘霖普降之意;而家乡河北肃宁县,肃静安宁之意。1904年春天,他与273名秀才,走进紫禁城参加殿试。主考官把排在第一的试卷呈给了慈禧——那正是广东考生朱汝珍,文采流畅、字迹清秀。可慈禧一看落款,“汝珍”二字让她想起了珍妃之死,且广东与康有为、孙中山这些“逆党”同省,她眉头一皱,要给朱汝珍不及格。大臣们一顿劝,才没闹出大乱子。慈禧继续往下翻,第二份答卷笔法劲健,文采斐然,她一看署名“刘春霖”,眉头舒展,马上大手一挥:这科状元,定了。
他成了状元,就像中了千万的彩票。本想“学会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可谁也没想到,帝国的末路,就在他上位后一年。1905年,清廷突然宣布“停止科举,推广学校”,千年封建考试制度寿终正寝。状元的桂冠,刚戴上就掉下来。慈禧选中他,究竟是因缘巧合,还是无心插柳?他自己也不清楚,只知道这一刻,他从一个寒门秀才,一跃成了众人仰望的风云人物。
![]()
可历史转得太快。中举后的几年,他和同科秀才一道被派到日本留学,学习先进知识。那几年,他本想学成回国后大展拳脚,谁料回国之时,已是衰朽满目、腐败横行。1911年,武昌一声炮响,溥仪退位,大清灭亡。39岁的刘春霖,一夜之间从“殿试第一”变成了“失业状元”。他躲回家中,终日读四书五经,吟诗作对,不问世事。直到1914年,一个名叫袁世凯的男人找上门来:“春霖兄,你去做教育部郎中吧。”对他而言,这位“皇帝”只想让他撑门面。他想了想,还是走出家门,进了袁家公馆,啜饮茶水,捧着一筐奏折,究竟是救国,还是卖相?他心里清楚,却无力改变什么。袁世凯当皇帝也就八十三天,退位那日,他和刘春霖都失了位置。
![]()
从此,军阀混战如家常便饭。刘春霖看着那些当权者手握兵权互相残杀,终日听不到一个真话,心一冷,辞了职,闭门苦写,改行卖字糊口。当时一些出版社和文馆都找他题字,生意还算不错。可他也明白,名气越大,也有危险。
![]()
1935年,溥仪在东北建起所谓“满洲国”,要他去当教育部长。他第一次听见“满洲国”,心里就翻了个跟头。有人跑来给他送茶叶,他当面骂道:“今非昔日之君,臣非昔日之臣,岂能随汝而毁我之誉!”把名茶一甩,门也不看就关上。第二次,伪国总理郑孝胥拿着他爱喝的极品茶叶登门,他还是怒斥一句,“我断然不愿受此耻辱”,茶叶直接扔回去。郑孝胥面红耳赤,只得讪讪离开。
1937年七七事变前后,日本人攻占北平,又有人脉运作:同科进士王揖唐率先攀附日本人,成了汉奸走狗。王揖唐来找他:“状元兄,给你个北平市市长职位,风光无限啊!”刘春霖看都不看他一眼:“当汉奸是不会有好下场的!”说完,他转身进屋,拂袖而去。王揖唐气得连声骂,回去勾结日本人,说他“顽固不化”,暗中抄了他家,把钱、书画、珍藏的旧奏章统统洗劫一空。第二天,街头巷尾传开了:末代状元家破人亡,流落街头。有人同情,有人指责,舆论一时间沸腾。王揖唐在社会压力下,只得把房子还回来,还了部分财物。
![]()
从此,刘春霖成了真正的寒门乞丐,却始终“宁作华丐,不当汉奸”。卖字也要卖得堂堂正正:日本牌匾一块也没写。一次,日本商人在门口跪求题“东亚楼”四个大字,拿出一套价值连城的文房四宝当润笔费,老头板着脸:“不写!”商人傻眼,只能灰溜溜走人。后来这样的事太多,对方都不敢再上门。
![]()
就连日本人都动了杀心,可他背后藏着一批旧部和学子,社会各界纷纷声援,才让他躲过一劫。可老人家这一劫,身心受创严重,从此卧病在床。1942年1月18日,北平一声叹息,这位大清末代状元,终在72岁时带着落寞离开人世。
有人问:刘春霖这辈子做错了什么?他爱读书,学识渊博;他中状元,有鸿鹄志;他不媚权,不屈服,却落得如此归宿。即便如此,他也没做过汉奸一件事,宁肯卖字糊口,也不卖身出卖尊严。状元的辉煌,只是镜花水月,可他的骨气,却撑起了读书人的最后尊严。
![]()
从朱汝珍到商衍鎏,再到王揖唐,他们都曾站在学堂之巅;可时世不同,选择各异。朱汝珍拒写“民国”二字,带着遗老思维走向孤独;商衍鎏卖字为生,也不肯折节;王揖唐却怀抱一腔野心,最后名誉扫地。末代三甲,如此对比,读来意味深长。
在时代洪流中,个体何其渺小?他们改变不了历史,却可以做出选择。刘春霖一生跌宕,时运不济,却始终坚守本心。他用行动告诉我们:风雨飘摇,人可以失意,骨气却不能丢。信息来源:[《清史稿》·科举考选志]、参考资料:[《民国风云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