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12月,59岁的冯国璋病重将亡。临终前,他紧紧攥着长子冯基道的手,反复追问道:“总统府的人没来?段祺瑞真的没信?”
作为昔日的北洋巨头,冯国璋曾任中华民国副总统、代理大总统,可在临死之际,却落得个孤寂无人的下场。
可悲、可叹!
从镇压革命的新军将领,到反对袁世凯称帝、维系国家统一的北洋先锋,冯国璋留下的不仅是“北洋三杰”之“狗”的绰号,还有“忠君”、“共和”。
那么,冯国璋是谁?他为何要镇压革命起义?他又是如何反对袁世凯称帝的呢?
![]()
清军悍将
冯国璋,直隶河间府人。
冯国璋的祖父冯丕振曾官至江苏候补同知,可他的父亲冯春棠,却因科举失利而沉迷鸦片,以至于家道中落。
因此,16岁的冯国璋不得不选择辍学,靠在县城杂货店当学徒,勉强糊口。
1884年,冯国璋投奔在大沽口的淮军将领刘祺,借着幼时读的几年私塾,他得以被推荐进入天津武备学堂,学习步兵科。
在校期间,他和王士珍、段祺瑞结为了挚友。而三人也因成绩优异,被同学们称为“北洋三杰”。
其中,王士珍善谋为“龙”,段祺瑞善断为“虎”,冯国璋善战为“狗”。
可以说,看上去略带戏谑的“狗”的绰号,却实打实的凸显了冯国璋的为人秉性,他作战极为勇猛,又更“忠于北洋”。
而在学堂毕业后,冯国璋先是选择留校担任教习,没过多久就因不满教职的枯燥,转而投奔聂士成,参加镇压义和团运动。
当时,他随聂士成在天津八里台和八国联军血战。在聂士成战死后,冯国璋拼尽全力,率残部突围,因此升任为直隶督练公所教练处总办。
此后,袁世凯在保定创办北洋速成武备学堂,亲自邀请冯国璋担任总办。
值得一提的是,冯国璋就任后,他参照德国的军事教育模式,既教授学员战术、兵器,也开设历史、地理。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培养出了曹锟、吴佩孚、冯玉祥等北洋名将。
就连袁世凯也不由得感慨道:“北洋新军之骨干,半出冯国璋门下”。
此后,武昌起义爆发,清廷转而任命冯国璋为第一军总统,率军南下镇压革命。他率军攻克汉口、汉阳,给革命军造成了重创。
事实上,当时袁世凯为了逼清廷退位,还故意命冯国璋停战,可他却坚持“君父有难,臣子当效死力”,多次致电清廷表忠心。
直到袁世凯派人送去密信,暗示“推翻清廷、共建共和”时,冯国璋才恍然大悟,方才停止了进攻。
![]()
拥袁掌权
中华民国成立后,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他随即任命冯国璋为南京留守,负责管控南方革命军。
当时,南京局势极为混乱,革命军残部散布在各地,军费短缺,士兵哗变频发。
冯国璋一面发放足额军饷,遣散老弱的残兵。另一面又整肃军纪,严惩哗变的士兵,很快就稳定了形势。
而在给袁世凯的电报中,冯国璋说道:“南方不稳,非铁腕不能镇之;然民心向共和,非安抚不能服之。”
可见,冯国璋绝非传统的军阀式秉性。
1913年,黄兴、李烈钧在南京起兵反袁,二次革命随即打响。
不久后,袁世凯任命冯国璋为江淮宣抚使,率军镇压。他很快就攻克了南京,被封为宣武上将军,督理江苏军务,成为坐镇东南的封疆大吏。
事实上,当时的江苏可称得上民国的经济中心。
因此,在江苏期间,冯国璋开始有意识的培养个人势力,逐渐形成了以他为首的“直系”军阀雏形。
他极为注重笼络人心,对下属赏罚分明,对百姓轻徭薄赋,甚至亲自处理民间纠纷,江苏民间称他为“冯大帅”而非“冯军阀”。
当时,袁世凯意图称帝,冯国璋对此极为不满,他多次致电袁世凯,询问“帝制之事是否属实”,可却遭到了袁世凯的搪塞。
此后,冯国璋联合江西、浙江、山东、湖南四省督军,发出“五将军密电”,要求袁世凯取消帝制。
而密电的发布,也意味着冯国璋从“拥袁”转向了“反袁”,为他在直系军阀中的地位永固,树立了更好的威望。
事实上,在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冯国璋就当选为了副总统。冯国璋坐镇南京,段祺瑞在北京掌权,形成了“南冯北段”的格局。
而北洋,也分裂为了直系和皖系。
![]()
府院之争
1917年7月,张勋复辟失败后,黎元洪辞去职务,冯国璋以副总统的身份代理大总统,进驻北京。
此时,北京表面上是共和政府,实际却是段祺瑞皖系军阀的天下。
在民国,段祺瑞以及徐树铮等人,控制着陆军部和财政部,国会中的许多要员,也多是他们的亲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