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年11月13日(宣和七年十月十七),陆游出生。
2025年的今天,各地举行陆游诞辰900周年活动。
古往今来的大诗人里,若只论诗作数量,他首屈一指。不过,他一生留诗九千多首,主要都是作于回到故乡浙江山阴(今绍兴)居住的三十年里。
也就是说,创作集中出现在他退休后。
![]()
陆游(1125—1210)画像,字务观,号放翁。图据:视觉中国
壹
宋代官员的法定退休年龄是七十岁,而这个数字其实始于宋代一千多年前的西汉,从三国魏晋到唐朝都一直保持。
先秦典籍《礼记·曲礼上》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仕”,唐代韩愈在《复志赋序》中有“退休于居”的说法,也是“退休”一词的来源。宋太宗时规定“朝廷之制,七十致仕”,宋朝官员七十岁可告老还乡,每月能领到之前一半月薪的退休金。
但陆游的情况有所不同。他出生于世家大族,但1156年才出仕任瑞安县主簿。参加工作晚,回家却很早——1166年他回家住五年,然后才入蜀;1180年又回家住五年多,再赴严州任职;1189年回来住了十二年;1203年从杭州短暂修史归来后就再未离开。
八十五岁的一生,工龄大约只有二十多年。
![]()
浙江绍兴沈园,陆游和唐婉雕像 图据视觉中国
陆游故里是镜湖北岸的“三山别业”,这是他四十岁时就开始营建、第二年就定居于此的家族建筑。三山是绍兴城西自东而西的三座小丘,分别为石堰山、韩家山(东山)和行宫山(西山)。虽然陆游写诗说“败屋八九间”“结庐十余间”,但三山别业其实是一所占地颇广,有数十间屋宇、外围还有十多亩园林地的乡间庄园。东、南方是花圃,北是药圃,西是菜圃。
![]()
陆游故里景象 图据图虫创意
而他回家也并非正式退休。1180年江西水灾,陆游因擅自开仓赈灾而被弹劾“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第二年三月,朝廷正式罢免其“淮南东路常平茶盐公事”的职务。因为是停职,所以发薪跟着也停了,陆游只有靠积蓄先撑着。
如此过了一年多,1182年五月,陆游获得“主管成都府玉局观”的祠禄官职位——这是个没有实际职事的虚职,但按规定可领取“半俸”,陆游也就处于实质退休状态,有钱拿还不用重新入蜀报到。只是祠禄官任期通常为三年,到期需要主动申请连任。1190年,陆游重新申请到“建宁府武夷山冲祐观”的祠禄官职位,之后又四次连任。
![]()
成都崇州罨画池中的陆游祠,“一树梅花一放翁” 陶轲 摄
半俸的数额有多少呢?据陆游1192年《拜敕口号》一诗的自注:“祠俸钱、粟、絮、帛,岁计千缗有畸。”一缗即为一贯,则陆游每月收入近百贯。一贯虽然理论上折合1000文钱,但南宋孝宗朝后,折合500~700文是实际支付时的常态。
当时一般人的收入是多少?据程民生《宋代物价研究》:“100文及数十文是乡村下层百姓普遍的每天收入。”
也就是说,即便是半俸,陆游拿到的钱也是普通人收入的十几二十倍。
1202年,七十八岁的陆游被召赴杭州修国史,次年正月“除宝谟阁待制”。五月他致仕归家,开始请领宝谟阁待制的半俸。这个半俸虽然说得克制,“残俸月无三万钱”,但其实比以往的祠禄更丰厚。
即便如此,陆游比下虽然有余、比上还是不够的。
因为他要养的人实在不少。
贰
陆游的一妻一妾为他生了七子一女,儿子们长大成家,还有数量更多的孙辈——几十口人全都住在一起。幸好除了陆游的“半俸”外,儿子们也有个小官职位,不然光靠陆游一个人实在难以为继。
家大业大,光靠祠俸哪里够?陆游还有不动产。后世研究表明,他拥有的田产应该远超百亩。早年的田产来自家传,中年以后因为俸禄有余,就可以自己求田问舍。他在三山别业之外,后来又营建一处石帆别业,估计是在石帆村新置了田产,因为他后来还购置了耕牛,“老子倾囊得万钱,石帆山下买乌犍。”
![]()
2023年9月13日,杭州,观众在浙江美术馆观看陆游的《自书诗卷》 图据视觉中国
经营田产主要不外两种方式:
一是收租。1199年,山阴地区发生虫灾,秋收之际陆游的四子子坦、七子子遹外出收租谷,陆游写诗慰劳“吾儿废书出,辛苦幸庶几”“既夕不能食,念汝戴星归”。披星戴月饭都没时间吃,可见陆游的这份田产距离三山别业有点远。
二是自己耕种。虽然是自己产粮,但也是雇人来耕种。陆游常常自诩“老农”“躬耕”,但不太可能亲自卷起裤脚下地插秧割稻,不过“倚杖看农耕”而已。1181年,他到田间“督下麦”即种麦,作诗以叹辛苦“……岂惟露沾衣,乃有泥没胯。谁怜甫里翁,白首学耕稼……”。
此时,源于北方的麦作在浙江地区已经普遍。小麦主要用于磨面做饼,因为大麦口感比小麦粗糙所以往往用于直接煮饭,因此大麦又称饭麦。陆游家也会吃这种下层民众的主食,“安贫炊麦饭”“新炊麦饭满村香”。
至于肉食,山阴地区河网密布、水产丰富,鱼虾蟹螺都足供享用。但也许就是因为天天都能吃,陆游并不怎么把鱼虾水产视为佳肴,“鱼虾日日厌煎烹”。中年以前,他的诗里少涉及饮食;归乡之后,饮食成为重点关注话题。比如1192年所写的《蔬食戏书》,就回忆此前在杭州的美味“东门彘肉更奇绝,肥美不减胡羊酥”。物以稀为贵,陆游觉得猪肉羊肉才算“贵珍”的肉食。可见连陆游这样的退休官吏、原生地主,也不是天天想吃猪排羊排就能吃。
但比起他周围的乡民,陆游清楚地明白:自家生活已经优裕得太多了。1195年初春多雨,米价腾升,他耳闻目睹周围的惨剧,“老妪哭子那可听,僵死不覆黔娄衾。”此时绍兴府官员给领祠俸的他送来春酒,更使得他心中颇有愧意,“州家遣骑馈春酒,欲饮复止吾何心?”
![]()
绍兴中国黄酒博物馆内的陆游塑像。图据:视觉中国
就算风调雨顺好年成,陆游也一样看见民生疾苦,因此提醒自己要知足:“民穷丰岁或无食,此事昔闻今见之。吾侪饭饱更念肉,不待人嘲应自知。”相比吃不起饭,吃不上肉似乎也就不算什么了。
叁
虽然陆游没法跟富豪财主比家产,祠俸中断的时期也常感叹捉襟见肘,但他赋闲回乡的几十年里,生活大体是相当安乐平稳的,比起陶渊明或杜甫来都要更舒心。
不在其位了,陆游想谋其政也无法。虽然他始终是呼吁北伐的主战派,但在乡下“中原北望气如山”“铁马秋风大散关”喊破天也就家里人知道。既然时局不能按自己的理想来发展,陆游也就开始尽可能地享受生活了。
他常外出闲游。选入中学课本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他早在1167年闲居时的创作。后来彻底回家,则无论骑驴还是泛舟还是徒步,范围十来里之内的村落他常去。从其诗作可知,镜湖北岸一线,从东村到西村、再远则有湖塘等村,是陆游闲游光顾最多之所。跨过镜湖,南岸则有新塘等村,“西村渐过新塘近,宿鸟归飞已满枝。”
他爱上了钓鱼。1208年,他更专门购入一艘钓鱼船,“卖丝粜麦偿逋负,犹有余钱买钓船”,垂垂老矣也不忘在垂钓事业上更进一步。也许就是因为时时有鱼钓,他才那么向往猪羊。
![]()
绍兴沈园,陆游在此写有《钗头凤》等诗,84岁时仍前来怀念 图据视觉中国
他卖药他看病。自家药圃的药,多数是用于出售以贴补家用的。但陆游擅长医术,因此也常常带着药外出给乡人看病,充当后世赤脚医生的角色。“驴肩每带药囊行,村巷欢欣夹道迎。共说向来曾活我,生儿多以陆为名。”因为村民感激陆游施医给药,以致不少新生儿都以“陆”取名。
他教书他写契。当时浙东农村在秋收后的农闲时节,村童“三冬暂就儒生学”已经较为普遍:除了识几个字应付日常生活外,万一老天开眼,给自己家送来个读书科举种子呢?陆游于是常常在冬学中授书施教,受众既有小孩也有成人。此外他还会在乡市上帮人书写牛、驴等大型牲口交易的契约文书,“开学教牛经,坐市写驴券。”
他喝酒他听戏。陆游自号“酒仙”,跟陶渊明一样热爱杯中物。南宋实行酒品专卖制度,但也允许乡村民户购买酒曲酿酒自用,陆游自己家里也酿酒。酿酒毕竟需要技艺才能有好口感,村酒一般质量不高,但陆游也不怎么嫌弃,“不嫌村酒恶,也复醉如泥”。而碰上好年成,村落邻里间会集资凑钱请戏班来唱戏,而且多在夜间,“比邻毕出观夜场,老稚相呼作春社。”陆游所见的景象,与七百多年后鲁迅笔下《社戏》中的场景几无分别。
![]()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排演的《陆游与唐婉》,陆游成了戏中人王强摄
总之,自实质性退休以来,陆游很少为衣食柴米心忧,大把闲暇时间就用来安居度日、享受余生。
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松弛优游中,他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感变成了一首又一首诗。像杜甫这样的作诗狂魔,因为长期为生活奔波焦头烂额,所以五十八岁辞世时只写了3000多首诗,流传下来的只有1400多首。而陆游能产出1万多首诗、删订后留下9300多首,很大原因在于陆游活到了八十五岁。
文章憎命达,但硬币的另一面或者就是细水长流。陆游的长寿在南宋文人里排第一,诗作数量在历代文人里排第一,可见若要产出得多,最好还是能活得久。
文/启凌 编辑 苏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