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仙翁:长寿之人有何特征?这 4 个习惯折寿命,改掉能增福延年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道德经》《神仙传》《抱朴子》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翻开《神仙传》,有这样一段记载:"南极老人,寿星也,居南极山中,面如童子,须发皓然,常乘白鹤,手执灵芝。"这位南极仙翁,便是民间供奉的寿星公,掌管天下人的寿数。

每逢正月初八,道观中必定举行朝拜南极仙翁的仪式。香客们虔诚叩拜,祈求寿星赐福。可真正的长寿之道,岂是一炷香、几句祷告就能求来的?《抱朴子》中说得明白:"求长生者,当以忠孝和顺为本。"葛洪这位东晋的道学宗师,穷尽一生研究长生之术,最终悟出的道理却如此朴素。

世人都想长命百岁,可真正活到高寿的,万中无一。有人天生体质羸弱,却能颐养天年;有人生来强健如牛,却英年早逝。这其中的奥秘,到底在哪里?古代那些长寿之人,身上又有着怎样的特征?

更重要的是,哪些习惯在暗中折损着我们的寿命,让我们不知不觉中走向衰老和死亡?



要说起南极仙翁的来历,得追溯到上古时期。

《史记·天官书》中记载:"狼比地有大星,曰南极老人。老人见,治安;不见,兵起。"这南极老人星,在天文学上位于南方天空,只有在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的时候才能看到。古人认为,这颗星的出现与否,关系着天下的安危。

到了汉代,南极老人被道家尊为仙人,称作南极仙翁。《云笈七签》中说:"南极真君,姓伯名朔,字孟寿,居南极山中,掌天下人之寿夭祸福。"从此,南极仙翁就成了长寿的象征。

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南极仙翁的传说。说他额头隆起,眉毛垂到胸前,手里拿着龙头拐杖,身边跟着一只梅花鹿。这些形象特征,都有其深意。额头高代表智慧,长眉代表长寿,龙头杖代表权威,梅花鹿则是瑞兽,能带来祥瑞。

可南极仙翁并不只是一个神话人物。在古代,确实有许多长寿的真人,他们的经历和智慧,被记载在各种典籍中。

唐代有个道士叫陈抟,世称陈抟老祖。此人一睡就是几个月,醒来后精神抖擞,面色红润。他活了一百一十八岁,直到宋太宗时期才坐化。

陈抟老祖曾对弟子说:"世人皆以为长寿之道在于服丹炼药,却不知真正的长寿之道,在于养神。神足则气足,气足则血旺,血旺则身强。而养神的关键,在于少思、少虑、少欲。"

这"三少"之说,正道出了长寿的第一个秘密:心要静。

心静不下来的人,神就散,神一散,五脏六腑就失去了主宰,各种疾病就会找上门来。

宋代有个读书人叫王安石,此人才华横溢,年纪轻轻就考中进士,后来官至宰相。可王安石这个人,性格急躁,遇事爱钻牛角尖。他推行新法,本意是为国为民,可过程中因为太过激进,得罪了很多人。

朝堂上反对新法的大臣们天天弹劾他,王安石为此日夜忧虑,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他的好友苏轼多次劝他:"介甫啊,你太执着了。为政之道,贵在中庸,不可太过激进,也要懂得变通。你这样日夜操劳,身体怎么受得了?"

王安石不听,依然我行我素。结果不到几年,他就病倒了。太医给他诊脉,说他是心火过旺,伤了肝肾。虽经多方医治,但终究是积劳成疾,六十六岁就去世了。

而苏轼呢,这个被贬谪多次、一生坎坷的大文豪,却活到了六十六岁。你可能会说,这不是一样的岁数吗?可要知道,苏轼经历的磨难比王安石多得多。他被贬到岭南、海南这些荒僻之地,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可他却能保持乐观的心态,写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豁达的诗句。

苏轼的弟弟苏辙,更是活到了七十四岁。苏辙在给友人的信中说:"家兄虽屡遭贬谪,却从不怨天尤人。他常说,'此心安处是吾乡'。正是这种心态,让他在逆境中也能安然自处。"

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遇事不慌,处变不惊,喜怒不形于色,这样的人,往往能够长寿。

可光是心静还不够,还要懂得第二个道理:食要节。

《黄帝内经》中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意思是说,吃得太多,肠胃就会受损。现代人往往觉得多吃点没关系,殊不知,这正是折寿的开始。

汉代有个老人叫冯唐,他活了九十多岁,在那个年代已经算是高寿了。汉文帝听说后,专门召见他,问长寿的秘诀。

冯唐说:"臣少时体弱多病,食不下咽。后来偶遇一位道人,道人教臣一法:每餐只吃七分饱,多菜少肉,多粗少细。臣遵守了数十年,竟然百病不生,精神矍铄。"

汉文帝听了很感兴趣,问:"为何要七分饱,不能吃到饱吗?"

冯唐答道:"人的肠胃如同仓库,装得太满就没有周转的空间。七分饱,留三分空,让肠胃有时间消化,气血才能运行通畅。吃得太饱,肠胃负担过重,气血都聚在肠胃,其他脏腑就得不到濡养,久而久之就会生病。"

汉文帝是个明君,听了冯唐的话,自己也开始节制饮食。史书记载,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崩时年仅四十七岁。你可能会说,这不还是没能长寿吗?可要知道,汉文帝生前日理万机,操劳国事,能活到四十七岁已经不容易了。而且他留下的"节俭养生"的理念,影响了后世无数帝王。

反观那些贪吃之人,下场往往很惨。

南北朝时期有个王爷叫萧宝卷,他是南齐的皇帝。此人荒淫无度,每天山珍海味,还要吃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他听说有种鸟叫"翡翠",肉质鲜美,就派人四处捕捉。为了吃一顿翡翠宴,竟然动用了上千人,耗费了巨额银两。



萧宝卷还特别喜欢吃肥腻的食物,一顿饭能吃下三只烤乳猪。太医多次劝他节制,他不听,反而把太医赶走了。

结果没过几年,萧宝卷就得了一身的病。肥胖、气喘、浮肿,还经常头晕目眩。他二十岁就登基,二十五岁就死了,活生生把自己吃死了。

这样的例子,史书上比比皆是。可见,吃得好不等于养生,反而可能折寿。真正懂得养生的人,都知道"食贵有节"的道理。

除了心静和食节,还有第三个重要的因素:动要勤。

《吕氏春秋》中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水要流动才不会变质,门轴要经常转动才不会被虫蛀。人的身体也是一样,要经常活动,气血才能流通。

东汉有个名医叫华佗,他发明了一套养生功法叫"五禽戏"。这套功法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能够活动筋骨,疏通经络。

华佗有个弟子叫吴普,跟着华佗学习多年,把五禽戏练得炉火纯青。华佗对他说:"人体想要安康,但不应该太过劳累。只要身体活动,谷气得以消化,血脉流通,病就不会生了。就像门轴经常转动就不会腐烂一样。"

吴普听从师父的教导,每天坚持练五禽戏。他还专门到山里去采药,爬山涉水,从不懈怠。这样过了几十年,吴普九十多岁了,依然耳聪目明,牙齿完好,身手矫健。

相反,那些整天坐着不动的人,往往容易生病。

明代有个富商叫钱守仁,家财万贯,要什么有什么。钱守仁最大的爱好就是坐在家里清点银子,一坐就是一整天。他觉得走路太累,出门都要坐轿子,连上个厕所都要人扶着。

钱守仁的一个朋友劝他:"老钱啊,你这样整天坐着不动,对身体不好。你看那些长寿的人,哪个不是每天活动筋骨的?你再有钱,身体垮了又有什么用?"

钱守仁不以为然,说:"我这么有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穿什么就穿什么,还能不长寿?那些穷人整天劳作,还不是活得也不长?"

朋友摇头叹息,不再多言。结果没过几年,钱守仁就得了中风,半身不遂,躺在床上动弹不得。家里请了最好的大夫来治,花了无数银两,也只是勉强吊着命。又过了两年,钱守仁就去世了,死的时候才五十出头。

他死后,儿子们为了争夺家产打得不可开交,最后闹到官府,家业也败光了。真是应了那句话:"万贯家财不如一个好身体。"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心静、食节、动勤,这三条做到了,是不是就能长寿了?

还不够。

还有第四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这个因素比前三个加起来还要重要。历代长寿之人,无一不是掌握了这个秘密。可这个秘密是什么呢?为什么它如此重要?

宋代有个道士叫陈希夷,他曾经说过一句话:"人之所以不寿,皆因此一字。"这一字,到底是什么字?

明代的养生大师冷谦,在他的《修龄要旨》中,也反复强调了这个因素的重要性。他说:"此乃长生第一关,若不过此关,诸法皆为虚设。"



这第四个因素,关系到人的根本。前面说的心静、食节、动勤,都只是表面功夫,若是这第四个因素出了问题,前三个做得再好也是枉然。

历史上有太多的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有人心平气和,饮食有节,也勤于锻炼,可依然英年早逝。反而有些人看似放荡不羁,却能活到高寿。这其中的奥秘,就藏在第四个因素里。

更重要的是,这第四个因素,往往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因为它太过隐秘,不像前三个那样明显。很多人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的寿命就是被这个因素偷偷折损的。

那么,这个神秘的第四个因素,到底是什么?它为何如此重要?掌握了它,又该如何去做?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