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云:“志不立则无措,行不实则无获。”这是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蕴藏着人生的深刻哲理。古人云:“志不可坠,笃志者明;行不可虚,务实者成。”无论在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中,还是在我们平凡的日常生活里,志向与行动,始终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基石。
![]()
志不可坠,笃志者明
从古至今,成大事者无不有着坚定的志向。如同北斗星般引领着他们的未来,而若志向偏离,必然迷失方向,终成空谈。
东汉末年,刘备历经艰辛,早年流落他乡,屡战屡败,然而他始终怀有“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志向。即便依附曹操、袁绍,也未曾改变初衷。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辅佐,最终建立蜀汉政权,三分天下有其一。而与之相对的是袁术,曾占据淮南之地,拥有雄厚的军事力量,但由于放弃初心,沉迷享乐,最终称帝失败,众叛亲离,兵败身死,遗留下“冢中枯骨”的骂名。
![]()
从这些事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志向的价值,远不在于口号的响亮,而在于那份笃定的坚持。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倘若我们始终将自己的志向作为前行的灯塔,任凭风浪如何澎湃,我们依旧能够坚定航行,抵达理想的彼岸。而志向的坠落,意味着失去方向,迷失了人生的意义。就像苏秦,他在早年遭遇失败与困顿,家人耻笑他之志向,但他依然未放弃“佩六国相印”的理想。他以“头悬梁、锥刺股”的决心,最终游说六国合纵抗秦,成就了“六国之相”的辉煌。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项羽,兵败垓下,面对能否卷土重来的机会,却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放弃了他的理想,最后自刎乌江,终成千古遗憾。
“志不立则无措,行不实则无获”,这是人生的启示。若志不可坠,笃志者必能明亮前行,光明磊落。
行不可虚,务实者成
志向为舵,行动为桨。没有行动,志向便如同纸上谈兵;行动若不务实,亦如同空洞的空谈,无法带来真正的收获。
北宋王安石推行变法,胸怀“富国强兵”的大志,然而,部分官员却采取虚应差事、强行摊派的态度,使得青苗法、募役法等新政最终沦为形式主义,未能真正解决民生问题,反而激起民间怨愤,最终变法失败。而明代张居正推行改革,他深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他推行“考成法”,严苛考核官员的实际表现,每一项新政都经过亲自调研与全面督办,最终实现了“太仓粟可支十年,冏寺积金至四百余万”的成果,明朝国力得以恢复与巩固。
![]()
行动的价值,从来不在于表面的热闹,而在于背后的务实与深度。无论是治国理政,还是个人奋斗,唯有脚踏实地,逐一落实,方能真正取得成效。如同耕耘田地,务实者深耕细作,最终必能收获丰硕的果实。而那些虚行者浅尝辄止,永远无法得到土地的回报。
唐代玄奘,立下“西行取经”的宏愿,忍受无数艰难险阻,历经十七年,跨越沙漠与雪山,最终取回真经,翻译佛经千余卷,开创法相宗,成为“千古高僧”。这正是通过笃行实事,方得真经。而晚清的洋务派,虽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但官员腐败,形式主义盛行,虽办企业、兴教育,最终却未能挽救国家危局。此时此刻,我们便明白,行动之虚与实,不仅关乎事业成败,更关乎国家的兴亡,历史的长河从未偏袒那些只是口头上喊口号而没有实干的人。
笃志务实,方得大成
东汉班超“投笔从戎”,立下“立功西域,以取封侯”的志向,在西域扎根三十一年,亲自领导部落反抗匈奴,重修丝绸之路,最终实现“万里封侯”的辉煌。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志不坠,行不虚的最好示范。
北宋范仲淹自幼立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向,一生践行“务实为民”的准则。他治理水患时,亲自勘察,带领百姓修堤疏水;被贬时,兴办学堂,体恤民情,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志向与责任。范仲淹的事迹,正是志向与行动的完美结合,他用行动证明了:“笃志务实,方得大成”。
![]()
历史不曾偏袒那些空谈的人,也不会留情于那些心浮气躁、不踏实做事的人。志向若如磐石,不坠方能定向;行动若如金石,不虚方能成事。无论在古人智慧的流传中,还是在我们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这些宝贵的经验都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与启示。
结语
“志正则众邪不生,行实则万事可成。”志向如灯塔,指引前行的方向;行动如阶梯,铺设成功的道路。让我们牢记这句古训,始终坚定自己的志向,务实行动,乘风破浪,终能到达理想的彼岸。让我们做一个“笃志如磐,务实如铁”的人,在人生的航程中,以志导航,以行筑梦,既不负光阴,亦不负自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