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在家书中写道:“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有两端:曰长傲,曰多言。”
老是管不住自己嘴巴,话特别多的人,实是人生之大忌。
毕竟当你话多的时候,殊不知你自己以为多聪明的表现,实则是在给自己的人生添堵,甚至是招致祸患。
因为人性当中,就是不喜欢别人表现得比自己厉害,好似优越感很高的模样。
生活当中,那些你发现谁也拿捏不住的人,在他们身上我们都能发现一个共同的特性:话不多。
话不多,心思就不露
言多必失,这其实是一个千古不变的道理。
毕竟,你会发现人在现实里,但凡话说得越多,破绽就会越多。
然后破绽百出,麻烦和困难就来了。
三国时期的司马懿,堪称历史当中沉默话少的典范。
他在面对诸葛亮的巾帼之辱时,依旧没事一样,甚至坦然笑着收下女装,不问不怒。
就连他的部下都看不下去,义愤填膺,但还是看到司马懿反而细细询问蜀国使者:“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
听闻诸葛亮事必躬亲、食少事烦,他在自己心中其实有底了。
最后,话少沉默的司马懿,硬是把诸葛亮耗死在了五丈原。
真正厉害的人,其实从不轻易表态,却总能从别人的言语中敏锐地捕捉关键信息。
《周易》里说:“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吉祥且有福气的人,我们通常会发现这些人其实通常话都很少。
反倒是那些内心浮躁的人,话多得没完没了,但是也过得很累。
其实吧,生活当中那些能守得住嘴的人,然后才能守得住自己的底牌。
因为这些人其实能让别人看不清自己的深浅,更无从知道自己的底牌,自然就无法拿捏自己。
话不多,气场就不乱
你看,其实身边那些沉默的人,都在自带重量,随时能镇住场子。
可是那些爱喋喋不休的人,大家反而觉得轻浮,没有能耐,反而容易被人看轻。
唐太宗时期,名将李靖平时倾向于沉默寡言,一般不说话。
每次朝堂议事,他总是先等众人争论完毕,然后才会缓缓说出自己的一点见解。
可是自己每次一旦开口,必定切中要害,让人觉得头头是道。
就连魏征这样的直臣,最终也对他的判断极为信服。
有一次,突厥来犯,众将争论不休。
李靖在场只说了八个字:“兵贵神速,机不可失。”
太宗当即授以全权进攻,抓紧时间,结果大获全胜。
老子说:“大音希声。”
你看人世间里那种最响亮的声音,仔细听听,反而听起来稀薄、微小。
就像人身上的那一股真正的力量,往往都是在静默中积聚起来。
那些话说得越少的人,其实说出来的分量是越重的。
话不多,把柄就少
实际上,一个人所说出去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别人手中的把柄。
不如管住自己的嘴,做到守口如瓶,便是一个人最简单的自保。
北宋名臣文彦博,历经四朝却屹立不倒。
其中就有个秘密他一直守了三十年——
真宗皇帝临终前,曾单独召见他,交代过后事。
后来有人多次试探,想从他嘴里套话,都被一一化解。
他只是淡淡地说:“先帝嘱托,不敢忘。”
至于具体内容,至死未向第二人透露。
凭借着自己为人处事上的这份谨慎和管住嘴巴,让他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得以善终。
《菜根谭》有言:“口乃心之门,守口不密,泄尽真机。”
嘴巴是心灵的门户,你若守不严就会泄露重要机密。
最终,麻烦就容易找上门。
其实吧,为人处事话说七分留三分,既是保护自己,也是给别人留余地。
人的年龄越大,就越该做到把自己想说的话咽回去,因为这就是成年人的必修课。
所以,那些拿不住的人,都懂得“藏”的智慧。
藏住的情绪,不让喜怒形于色。
藏好的实力,不让人摸清底细。
藏起的心思,不让人看透虚实。
最终,当你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沉默,如此你便会发现,世界开始认真听你说话。
然后,也真的没有什么能真正可以拿捏你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