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是资源不够分,现在连床位都躺不满!
有医生说,以前一晚能连做 8 台剖腹产,现在整晚可能一个产妇都没有。
细思这种变化,背后有个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
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不想结婚,不想传宗接代了……
![]()
产房冷清:低生育率的最直观注脚
产科的 “降温”,不是个别医院的特例,而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
2018 年生育高峰时,有从业 20 年的医生日均要接生 15 个新生儿,手术台连轴转是常态。
可到了 2025 年,同样的医生每周仅能接诊 3 到 5 例产检,剖腹产手术量还不到当年的十分之一。
![]()
医院的资源调整更能说明问题。不少医院的产科床位从 80 张缩减到 30 张,闲置的病房格外扎眼。
新生儿科的医护人员甚至开始转岗老年科,妇幼保健院也面临资源闲置的困境。
这些临床里的细节,和官方数据形成了刺眼的呼应。
卫健委 2025 年 2 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 年上海全市常住人口出生率只有 4.75‰,全年出生仅 11.8 万人。
![]()
要知道 2018 年上海出生率还有 7.2‰,短短几年出生规模下降超 40%,直接跌破 5‰的警戒线。
更值得注意的是结构变化,户籍人口平均初育年龄已达 31.81 岁,35 岁以上高龄产妇占比超过一半,年轻女性生育意愿和能力都在下滑。
究其根本,产房的冷清,根源就藏在年轻人的现实困境里!
![]()
三重枷锁:年轻人不是不愿生 ,而是“不敢生”
经济重压首当其冲,成了最硬的门槛。
在上海,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毕业,平均花费要超过 80 万元。
早教、学区房、课外辅导这些开销加起来,能占到普通家庭收入的 40% 以上,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根本扛不住。
隐性的托育难题,更让双职工家庭犯愁。
![]()
虽然上海 2024 年底已有近 1900 家托育机构,提供超 10 万个托额,但公办托位缺口依然不小。
社区 “宝宝屋” 虽已覆盖街镇,但临时托、计时托的模式,解决不了长期带娃的刚需。
很多家庭要么请不起保姆,要么老人帮不上忙,只能在 “生” 与 “不生” 之间选后者。
观念的转变和职场的顾虑,同样困住了年轻人。
![]()
现在上海初婚年龄已突破 29 岁,超 30% 的城市女性都想 “先事业后生育”。
大家的生育观念也从 “多子多福” 变成了 “少生优育”,更看重生活质量,三孩生育意愿还不足 1%。
“产假后岗位被调” 的隐忧,也让职业女性对生育望而却步。
更无奈的是,年轻人的生育选择,正在悄悄改写多个行业的命运。
![]()
连锁反应:不愿生娃引发的生活震荡
曾几何时,上海长宁区的家长为了进好幼儿园,怀孕时就开始托关系,民办园还要靠提前上托班抢名额。
可现在,静安区有幼儿园过完年就突然关停,在读孩子只能分流,连知名早教机构都关了多家门店。
幼儿园注销数从 2018 年的 900 家飙升到 2022 年的 8000 家,这样的变化就发生在身边。
婴幼儿产业的 “蛋糕” 也在缩水。
![]()
婴配粉市场从 2019 年就开始下滑,预计到 2025 年零售量还要降,年复合增长率是负数。
小品牌撑不下去,要么被并购,要么当代工厂,行业里早就流传着 “要么出众,要么出局” 的说法。
那些靠母婴用品起家的小店,货架上的新生儿衣服越来越难卖,老板们只能慢慢转型。
对整个社会来说,更深远的影响藏在人口结构里。
![]()
上海户籍老年人口占比已经达到 36.8%,早就迈入深度老龄化。
年轻人不愿生,出生人口减少,老年人口占比就更高,养老压力像滚雪球一样变大。
现在建的养老床位看着住不满,其实是在为几年后的老年高峰做准备,2030 年前后的照护需求会非常惊人。
很多人不要不把这些变化当一回事,因为最终影响都会落到每个人的生活里。
![]()
未来劳动力变少,保姆、快递这些生活服务的人工成本可能会涨,便利性也会打折扣。
更现实的是,社保体系要靠年轻人缴费支撑。
人少了,现在的年轻人老了之后,能享受到的保障可能会受影响。
生育率减少就像回旋镖,现在年轻人的生育选择,终会绕回自己身上……
![]()
结语
产房的冷热,从来都不只是产科的事。
它藏着年轻人的无奈,也映着城市发展的考题。
希望再过几年,产房能重新热闹起来,我们也不会步入历史的老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