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北京证券交易所官网披露的一则公告,为河北国亮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亮新材”)的二十余年发展历程写下了关键一笔——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请顺利通过上市委员会审议。这家扎根河北、深耕耐火材料领域的企业,终于在历经多轮问询与合规整改后,向资本市场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国亮新材的发展轨迹可追溯至2002年11月,其前身是唐山市国亮特殊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初始注册资金1000万元,由董国亮与妻子赵素兰共同出资设立。
作为一家专注于高温工业用耐火材料整体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不仅斩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重点企业、“河北省制造业单项冠军(镁碳砖)”等多项荣誉,核心业务也与钢铁、建材等高温工业领域深度绑定。
公司的核心业务分为两大板块:耐火材料整体承包服务与耐火材料产品直接销售,其中前者在2024年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高达90.6%,产品广泛应用于钢铁行业的钢包、中间包等关键环节。2023年12月8日,公司股票在全国股转系统挂牌公开转让,为冲击北交所IPO奠定了基础。
2024年6月,国亮新材正式递交北交所IPO申请,审核进程随即启动。
然而,这条上市之路并未一帆风顺。期间,公司因财务报告更新等事项两度中止审核,后逐步完成两轮问询回复,最终在2025年11月6日的审议会议上成功过会。此次冲击资本市场,公司计划公开发行股票不超过2514.3万股(含超额配售选择权),募集资金1.75亿元,主要用于滑板水口产线技术改造、镁碳砖智能制造、耐材用再生料生产线建设及补充流动资金,项目方向与耐火材料行业绿色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高度契合。
按照流程,过会后公司IPO仍需完成中国证监会注册程序,后续将根据市场情况推进股票发行工作。
夫妻控股超8成,亲属扎堆高管层
在国亮新材曲折的上市之路背后,其独特的股权结构与家族化治理模式,始终是监管与市场关注的焦点。
自成立以来,公司的控制权便牢牢掌握在董国亮、赵素兰夫妇手中,这一格局在多次股权调整中从未改变。
![]()
2021年,公司经历了两轮增资扩股:1月,银耐联以500万元认购新增注册资本,持股0.58%;7月,杨佳良等16名新股东入局,公司注册资本增至6559万元。
同年4月,国亮有限完成股改,正式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2023年3月,董国亮、赵素兰与儿子董金峰及唐山市开平区国亮企业管理中心(有限合伙)签署一致行动协议,夫妇二人通过直接持股与间接控制,合计掌握公司80.2%的表决权,成为公司共同实际控制人。
股权高度集中的同时,公司治理呈现出鲜明的家族化特征。
公开信息显示,出生于1961年的董国亮担任董事长,高中学历;妻子赵素兰出生于1960年,任董事并负责行政事务,初中学历。
二人之子董金峰直接持有公司3.8%的股份且为一致行动人,却未在公司担任任何管理职务。
不过,公司核心管理岗位多由亲属任职:董国亮外甥女的配偶柳宝生出任董事、总经理,外甥的配偶崔英担任副总经理兼财务负责人,二人还分别持有国亮合伙12.9%和9.2%的股份。
这一治理结构也引发了监管层的关注。在首轮问询中,监管层重点质疑了实控人认定的合理性——董金峰作为实控人之子、一致行动人,持股3.8%却未被认定为共同实际控制人,是否存在规避监管要求的情形。
对此,国亮新材回应称,董金峰报告期内未参与公司经营决策,持股比例低于5%,且无直接或间接控制的其他企业,与公司不存在同业竞争或关联交易,相关认定不存在规避监管的情况。
除了实控人认定问题,历史对赌协议的合规性也被监管层重点问询。
申报文件显示,2020年12月至2021年5月,董国亮曾与银耐联及韩静敏等26名自然人签署《回购协议》,约定若公司未能在2022年12月31日前递交上市申报材料,相关股东可要求回购股权。
由于公司未能如期申报,回购条款触发,但所有股东均未主张权利。2023年6月至8月,除已转让股份的蒋婧外,其余股东均与董国亮签署补充协议,彻底解除该特殊权利条款,确认无附条件终止或替代性利益安排,这一处理结果最终通过了监管核查。
此外,公司曾存在的关联交易也备受关注。2022年至2023年,国亮新材向董国亮胞兄之子董帅100%控股的唐山腾峰科技采购原材料及委托加工服务,金额合计超4600万元,占当期总采购额的比例分别为3.1%和5%。
![]()
为推进IPO进程,董帅于2024年5月将腾峰科技100%股权转让,剥离了该关联关系。
业绩逆市波动引质疑,合规与财务隐忧待解
如果说家族化治理是国亮新材的鲜明标签,那么其与行业整体态势背离的业绩表现,则成为监管问询的另一核心焦点。
作为与钢铁行业深度绑定的企业,国亮新材的经营业绩本应随行业周期波动,但2023年的业绩爆发式增长,却与行业下滑的大背景形成了鲜明反差。
财务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8.5亿元、9.4亿元、9.8亿元、9.1亿元、5.1亿元,归母净利润对应为1606.8万元、4036.8万元、8379.8万元、7096.5万元、4149.7万元。
其中,2023年是业绩表现的关键节点——营业收入同比仅微增5%,归母净利润却同比大幅增长107.6%。
进入2024年,受下游钢铁行业市场低迷、耐火材料需求偏弱的影响,公司业绩再次出现反转,表现不佳。具体来看,全年归母净利润为7,096.49,同比降幅达15.31%;2024年前三季度扣非后归母净利润更是同比下滑38.4%,业绩呈现明显的下滑态势。
反观行业态势,2022年、2023年全国耐火材料产量分别为2301万吨、2298万吨,同比分别下降4.2%、0.1%;钢铁行业耐火材料市场空间也呈下滑趋势,2021年至2023年分别为1446.9万吨、1351.4万吨和1350.3万吨。
从同行业可比公司来看,北京利尔、濮耐股份等头部企业2023年净利润同比增速均远低于国亮新材的107.6%,同行净利增速平均值仅为0.9%。
业绩的异常波动引发了监管层的重点问询,要求公司说明业绩增长与行业及可比公司差异较大的合理性,量化分析利润增长幅度远高于收入增长幅度的具体原因。
国亮新材回应称,2023年业绩大增主要得益于与东海特钢、天柱钢铁等优质客户的合作深化,整体承包收入大幅增加,同时整体承包业务毛利率由15.5%上升至23.6%,多重因素共同推动净利润大幅提升。
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年,公司毛利率的变动趋势也与同行存在分歧。2021年至2025年上半年,国亮新材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16.5%、17.4%、24.2%、21.3%、20.6%,2023年大幅增长且明显高于多数可比公司,而同期公司耐火材料整体承包业务与主要客户的结算价格呈先升后降趋势。
![]()
收入确认的合规性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国亮新材整体承包业务采用吨钢单价结合出钢水量月度结算模式,以客户结算单作为收入确认依据,但报告期内存在大量不规范操作:2022-2023年,结算单未列明出钢水量的收入金额分别达2.9亿元、3.5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超30%,涉及东海特钢等前五大客户;部分收入通过现场沟通确认却无留痕文件,2022-2023年相关金额分别为6235.1万元、3934.3万元;此外,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结算单未签字或盖章的收入金额合计超1.2亿元。
监管层在两轮问询中持续关注此类问题,担忧可能引发收入真实性、跨期确认等风险。
国亮新材回应称,相关不规范属于程序瑕疵,发票开具、款项收取等单据可佐证数据真实性,不存在收入跨期风险,收入确认方法与同行一致。
除了业绩与合规问题,公司的产能与财务状况也存在一定隐忧。报告期内,国亮新材的产能利用率逐年下滑,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分别为101.3%、93.6%、86.8%和76.9%,但同期仍大额购买产成品,各期采购金额均超1亿元。
财务数据方面,2021年末至2023年末,公司资产负债率分别为57.9%、55.3%、52.1%,持续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均值;应收账款和存货账面价值占流动资产比例较高,存在一定的坏账和跌价风险。
![]()
高新复审通关,研发人员占比仅8%
2024年11月底,国亮新材传来一则积极消息——公司顺利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资质复审,新认证的有效期将延续至2027年11月。这一结果不仅让企业得以继续享受所得税减按15%缴纳的税收优惠,也进一步稳固了其“高新技术企业”的品牌形象。
作为一家专注于高温工业用耐火材料整体解决方案的企业,国亮新材早在2021年就首次获得了高新技术企业资质。相较于25%的普通企业所得税税率,10个百分点的税率差,为年净利润达数千万元的公司节省了相当可观的成本。此次复审通过,也让公司在短期内无需面临税负增加的压力,为后续发展预留了更宽松的空间。
不过,在这份利好背后,一个核心问题仍未得到解决,也让市场对其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认定合理性产生了疑问。招股书上会稿显示,国亮新材及控股子公司贝斯特为高新技术企业,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研发人员占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是硬性要求,但国亮新材的这一指标连续两年未能达标:2023年末为9.75%,2024年末进一步下滑至8.43%,报告期末(2025年上半年)仅为8.08%,呈现出持续走低的态势。
与同行业企业相比,这样的研发人员占比差距更为明显。目前,北京利尔的研发人员占比达27.1%,濮耐股份和科创新材则均为14.6%,均大幅高于国亮新材的同期水平。
不过也有一种可能,即国亮新材及贝斯特的员工构成中研发人员占比达到了10%的监管要求,从而获得了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而其他子公司未达到这一要求,但招股书上会稿中并未详细披露母公司及每个子公司的员工构成情况。
除了研发人员占比,公司员工的整体学历结构也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截至2023年末,国亮新材专科及以下学历的员工占比高达91.06%,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仅占8.94%。而在研发团队内部,学历结构同样不容乐观:截至2024年末,公司105名研发人员中,有71名是专科及以下学历,占比达到67.6%。
这样的人员结构意味着,国亮新材的研发团队中,相当大一部分成员来自专科及以下学历群体。从行业普遍情况来看,这样的学历构成或许会对企业的长期创新能力和技术突破潜力产生一定影响。
如今,国亮新材的IPO进程已进入最后的注册阶段。这家河北本土耐火材料企业在成功登陆北交所后,能否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值得持续期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