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双碳”目标的宏大国策,最终需要落脚到寻常百姓家的烟火气中时,一条真正可持续、可复制的路径应当如何“碳索”?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正藏于一次意义深远的到访之中。近日,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李歆研究员一行,到访中宝绘盛公司,就如何在居民日常生活中打造“零碳细胞”进行了深度探讨。
![]()
一、高屋建瓴:为何是“邻里之间”的探索?
中国的碳中和征程,是一场涉及能源、产业、技术、金融和消费的全方位系统性变革。然而,宏大叙事若不能与微观个体的获得感、参与感相结合,便容易失去根基。社区,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元,正是连接宏大目标与具体行动的“关键场域”,每一个家庭,才是构建零碳世界中的零碳细胞。
李歆副院长作为国内碳中和领域的知名学者,其到访本身就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碳中和的未来,不仅在工厂的减排改造、电网的绿色升级,更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在于邻里街坊共同构成的“微场景”之中。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的使命,正是要推动这种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创新,将最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注入最具活力的社会实践中。
二、实践深耕:中宝绘盛的“绿色普惠”实验
中宝绘盛公司所探索的,正是一条独特的“绿色普惠”之路。它试图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如何让减碳行为从一种高尚的“道德选择”,转变为一种有吸引力的“生活选择”?
这要求模式必须具备两大特性:
1. “普惠性”:建立激励机制,更好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到减碳、低碳的行为中来。中宝绘盛通过构建碳积分体系,鼓励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再生资源循环、绿色出行等低碳行为,创新建立居民“碳资产”体系。在固定回收点设置“积分兑换区”,居民可凭回收物兑换“碳积分”、日用品及便民服务。通过有形与无形激励并行,进一步扩大低碳生活“朋友圈”,让居民切实感受到经济回报与生活品质的提升。
2. “可触达性”:再好的理念,如果不能以最便捷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都将是空中楼阁。中宝绘盛的模式,正是将绿色的种子播撒在社区这个最熟悉、最信任的土壤里,通过邻里效应、社群传播,让绿色生活成为一种新风尚。
李歆副院长的到访,正是要对这一模式进行“学术把脉”,从科学性、可计量性、可推广性等维度,为其注入更坚实的理论支撑与评估体系。
三、思想碰撞:当学术深度遇见实践温度
在这次深度交流中,思想的碰撞必然激发出璀璨的火花。从李歆副院长及其团队的视角看,他们带来的可能是:
1.国际前沿的碳核算方法:如何精准计量一个社区、一个家庭的碳足迹,让每一次减碳行为都“有数可依”?
2.系统性的环境效益评估:社区绿色普惠模式,除了减碳,对当地的空气质量、生物多样性、居民健康有何协同效益?
3.政策与金融的创新工具:如何设计激励机制,引导更多资本和社会资源流向社区绿色项目?
而中宝绘盛公司所提供的,则是最鲜活、最接地气的:
1.一线用户画像与行为洞察:居民真正关心什么?哪些激励最有效?在推广中遇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阻力?
2.商业模式的试错与迭代:哪些服务是“叫好又叫座”,哪些需要调整?运营中的成本与效率如何平衡?
3.社区治理的宝贵经验:如何与物业、业委会、街道等多方力量协同,共同推动绿色议程?
这场“绿色握手”的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的互补,是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的融合。它旨在共同打造一个“产学研用”的闭环,让顶级科研机构的智慧之光,照亮中宝绘盛的实践之路;同时,也让来自社区的真实数据与反馈,反哺并完善北大的学术研究,最终形成可供全国乃至全球借鉴的“碳索模式”。
我们期待,这次北大与中宝绘盛的携手,能如同一颗充满生命力的种子,在无数社区中生根发芽,最终成长为一棵棵参天大树,共同构成我们赖以生存的、茂盛的绿色未来。这条路,虽道阻且长,但每一次这样的“握手”,都让我们离目标更近一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