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不用养孩子这种‘无底洞’,凭什么不敢买个几万块的包吃个几千块的饭了?”
在不少冲动消费话题的帖子下,这样的发言屡屡获赞,虽说这话是挺难听,但也确实反映了不少年轻人的真实心声:孩子是真没人愿意生了!
眼见出生率持续下降,不少行业也是大厦将倾,什么幼儿园接连倒闭啦,儿童用品卖不出去啦都是小意思,就连产科大夫都开始哀嚎了。
![]()
前言
54 岁的汪栗在上海一家区级综合性医院担任产科医生已有 27 年,她的从业经历成为上海生育趋势变化的直观注脚。
上世纪 90 年代末刚入行时,汪栗所在的产科是医院最繁忙的科室之一,夜班接 8 台剖腹产手术是家常便饭,最多时一晚上要连台完成 10 台手术,科室走廊里常年挤满陪护家属,床位需要提前数月预约才能排到。
那时的产科病房永远灯火通明,婴儿的哭声此起彼伏,医护人员连轴转是常态,加班加点处理急诊分娩案例更是日常。
![]()
如今这样的场景早已成为历史。汪栗透露,现在科室夜班常常一整晚都没有剖腹产手术,有时甚至见不到一位待产产妇,大年夜值班时,整个产科病区安静得听不到一声新生儿的哭声。
这种变化并非个例,上海多家区级综合性医院的产科数据显示,近年来分娩量普遍锐减 50% 至 60%,曾经一位难求的产科床位,如今不少都处于空置状态,部分医院的产科病房已从原来的满负荷运转变为按需开放,走廊里拥挤的陪护人群也已不见踪影。
![]()
从临床一线的视角来看,这种从 “一晚上 8 个剖腹产” 到 “1 个没有” 的转变,在短短十年间悄然完成,成为生育意愿变化的直接体现。
上海人口自然增长呈现负态势
产科临床的变化,与上海官方发布的人口统计数据形成呼应。上海市统计局 2025 年 3 月发布的《2024 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 2024 年年末,上海常住人口为 2480.26 万人,全年常住人口出生 11.8 万人,出生率仅为 4.75‰。
同期死亡 15.6 万人,死亡率为 6.28‰,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 1.53‰,持续呈现负增长态势。这一数据较前几年进一步下滑,2020 年上海常住人口出生率为 5.6‰,2022 年降至 4.9‰,2024 年的 4.75‰再创近年来新低。
![]()
从人口结构来看,户籍常住人口 1496.77 万人,较上年增长 16.6 万人;外来常住人口 983.49 万人,减少 23.79 万人,外来人口的减少也对整体出生率产生了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2024 年上海常住人口出生性别比为 107.2,处于合理区间,但出生人口总量的持续走低,仍反映出整体生育意愿的不足。
相关调研数据显示,上海育龄妇女(15-49 岁)的平均生育子女数已降至 1.0 以下,远低于人口更替水平所需的 2.1,这一数据与产科分娩量的锐减形成了鲜明的对应关系,从统计层面印证了生育趋势的变化。
![]()
影响生育决策的多重因素
生育意愿的走低,背后是多重现实因素的叠加。在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育儿成本的高企成为许多家庭推迟或放弃生育的重要原因。
从孕期检查、住院分娩到产后护理,仅生育环节的直接医疗费用就达数万元,而孩子出生后的照护成本更是持续攀升。
![]()
0-3 岁婴幼儿的托育服务资源紧张,私立托育机构每月费用普遍在 5000-8000 元,部分高端机构更是超过万元,即便是普惠性托育机构,也往往一位难求,许多家庭不得不由老人专职照料或母亲放弃工作回归家庭,隐性成本同样可观。
教育成本的压力也不容忽视。从幼儿园入学竞争到中小学的课外辅导,家长在子女教育上的投入逐年增加,“双减” 政策实施后,学科类培训的减少并未完全缓解这种焦虑,素质类培训、学区房等方面的投入依然占据家庭支出的相当比例。
![]()
此外,职场竞争的激烈也让许多育龄女性面临生育与职业发展的两难选择,尽管相关政策明确保障产假、生育假等权益,但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晋升环节对女性的隐性歧视仍客观存在,让不少女性在生育决策上趋于谨慎。
生活节奏快、住房压力大等因素,也进一步降低了家庭的生育意愿,多种现实考量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着育龄群体的生育选择。
![]()
上海推进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
面对生育趋势的变化,上海已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在经济支持方面,上海建立了生育补贴制度,对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其女职工产假及生育假期间单位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可按照 50% 比例申请补贴,同时落实 3 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子女教育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生育保险保障也在不断强化,相关部门正研究将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生育保险,扩大保障覆盖范围。
![]()
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成为政策发力的重点领域。上海深化托幼一体化建设,推动托育服务向小月龄幼儿延伸,要求新建居住区必须同步规划、建设、交付托育服务设施。
在产业园区、用人单位推广福利性托育服务,保障公办幼儿园托班生均投入,支持普惠性托育机构发展,并落实托育服务税费优惠、用水用电用气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等政策。
社区层面的 “宝宝屋” 服务质量持续提升,部分区域已开始提供免费照护服务,同时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托育相关专业,加快专业人才培养。
![]()
在生育医疗服务与教育支持方面,上海全面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提升产前检查、住院分娩、产后保健等服务水平,优化孕产妇心理健康服务。
教育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增加 “爱心寒托班”“爱心暑托班” 办班点,为多孩子女同校入学创造条件。
住房方面,多子女家庭差异化住房政策逐步推进,符合条件的多子女家庭在住房保障中可享受轮候顺序、分配面积等方面的照顾,这些政策从多个维度为家庭生育、养育提供支持。
![]()
生育量的持续下降,也推动着上海产科医疗资源的优化调整。为应对分娩量锐减的现状,部分区级医院对产科科室进行了整合,将闲置的产科床位调整至儿科、内科等需求更旺盛的科室,同时优化产科医护人员配置,部分医护人员通过转岗培训转向儿童保健、产后康复等相关领域。
绩效工资分配向产科、儿科倾斜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产科医护队伍,避免了人才流失。
![]()
结语
医疗资源的布局也在适应新的生育趋势。上海加强了儿童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和综合医院产科、儿科建设,推进儿科医联体建设,促进优质儿科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
在新城等重点区域导入医疗资源时,注重提升区域儿科门急诊服务能级,同时强化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的儿科医疗服务能力,夯实基层儿童医疗保健服务网络。
![]()
针对生育量减少但生育服务需求仍存在的现状,医疗机构更加注重提升服务质量,规范诊疗行为,改善产妇生育体验,从单纯的 “数量保障” 转向 “质量提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