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嘎嘎——”11月12日,南京市浦口区永宁街道友联村的稻田里,两万只麻鸭组成“合唱团”,在波光粼粼的池塘中嬉戏,扑腾着翅膀溅起串串水花。这片曾经普通的稻田,如今因“稻鸭共生”模式焕发新生机,不仅能让村集体2025年增收50万元,更带动近20名村民家门口就业,奏响了一曲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田园牧歌。
![]()
从试点到翻倍养殖:鸭子“游”出致富路
友联村毗邻滁河风光带清流河段,生态环境优越,每年雨量充沛、光照充足。该村地势平坦开阔、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也为水稻规模化种植及鸭苗健康繁育创造了先天条件。
![]()
友联村党支部书记吴倩称,尤其是三合圩片区,有5000多亩高标准农田。“我们结合水稻种植,采用了‘稻田+麻鸭’的养殖方式,于2024年试点养殖了1万只鸭子。结果‘鸭力’变‘动力’——每只净利润二三十元,大幅度带动了村集体增收。”吴倩介绍,2025年“稻鸭共生”项目规模翻倍,今年7月份,两万只鸭苗浩浩荡荡入驻友联村,很快就成了全村的“顶流明星”。
“最近稻子收割,鸭子们可忙了!”友联村养鸭技术员陈保华笑称,这群“吃货”每天两餐,早上在池塘“洗澡”,中午直奔稻田里“扫荡”:虫子、泥鳅、田螺……天然食材管够,饲料钱每月能省下近20万元。陈保华算了一笔账:“每只鸭子每天饲料费五六毛,一个月能省出一辆小汽车!”
“鸭司令”的30年养鸭经:把鸭子当孩子一样照顾
陈保华今年67岁,是村里“元老级”的养鸭人,30多年与鸭子打交道,练就了“鸭语十级”的本领。他笑道:“这些鸭子7月份来的时候还是小鸭苗,头20天都养在鸭舍里,我们拿它们当孩子一样照顾。20天后就能下水了,30多天后就能下到大田里了。”如今,这批鸭子养了120天了,每只体重在5斤半到6斤左右。
![]()
这群鸭子不仅体格健硕,还“智商在线”。记者刚靠近,它们立刻集体“绕道”,警觉性拉满。陈保华揭秘:“我们的工作就是每天观察鸭子。看它们吃得怎么样,有没有生病,长胖了没有。时间长了,我们和鸭子处成了朋友,鸭子就不害怕我们了。”看着被从小养到大的“鸭子大军”,陈保华开心不已。
对于友联村的稻田麻鸭,陈保华很有信心。他一边看向鸭群一边说:“你看,这些鸭子,每天不是在池塘里游泳,就是在稻田里吃食、奔跑,想抓住它们还真不容易呢。所以我们的稻田麻鸭不仅营养价值高,吃起来口感也好,鸭肉紧实且瘦肉多,吃起来鲜嫩爽滑。”
“稻鸭共生”有“魔法”:鸭子成了农民的好帮手
友联村的“稻鸭共生”模式,堪称一场“生态魔法秀”。鸭子在稻田里穿梭,吃虫除草,粪便自然肥田,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吴倩介绍:“我们都是等水稻苗扎根稳当了,再让鸭子下田的,它们既不压苗,又能高效灭虫。今年鸭子养得肥,我们正在全力对接市场,争取卖个好价钱!”
![]()
如今,稻田麻鸭已经发展成为友联村的特色村集体经济。不过,友联村的野心不止于卖鸭子。吴倩透露,未来将重点打造“农友香联”特色农产品品牌,以鸭产业链为核心,整合蛋、米、油等本地优质资源,推出多元化产品礼盒。“比如‘稻鸭大礼包’,里面可能有麻鸭、鸭蛋、生态大米,再搭配点菜籽油,送礼自用都合适!”
按照规划,2026年养殖规模将再翻倍至4万只,带动更多种田大户和村民参与。“我们还要拓展鸭蛋深加工、稻田研学旅游,让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吴倩信心满满,“要让友联村的稻田麻鸭,从浦口游向南京,游向全国!”
站在友联村的田埂上,稻田金黄,鸭子成群,村民的笑声随风飘散。这里没有工厂的喧嚣,却有最生动的“共富密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不是单选题,而是可以同频共振的协奏曲。
通讯员 高金军 朱晓 毕阳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刘伟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