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
![]()
![]()
民生周刊记者 徐英子
宁波大学王欢博士团队是浙江省首批援疆科技特派团成员,在本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上参加现代农业与食品赛道的角逐并获得铜牌。
2023年,在宁波援疆指挥部的牵线搭桥下,王欢博士团队进驻新疆阿拉尔市,以盐碱水养殖技术唤醒当地“沉睡”的盐碱地,让“沙漠育鲜”成为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新疆拥有全国64%的沙漠面积与三分之一的盐碱化土地,却长期受‘有地用不了、有水不敢用、有种难独活’三大难题制约。”王欢介绍,土壤板结、肥力低下导致农牧业减产,盐碱水利用率不足5%,传统海鲜苗种直接投放后死亡率超95%。
![]()
王欢(右二)博士团队在新疆开展技术攻关和指导。
王欢博士团队面临的困难远不止这些。新疆地区夏季12小时以上的强光叠加高温,使养殖水体pH值从早间8.3飙升至午间9.3,日波动超1.0,温差大,倒藻现象也易发。“当时新疆地区传统养殖模式效益极低。”王欢说。
优质海鲜品种因技术空白也养不活,传统品种附加值又低,看似丰富的盐碱地与盐碱水资源,成了“捧着金饭碗发愁”的尴尬存在。
与此同时,国家《“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科学拓展养殖新空间,加强盐碱荒地渔业开发”,海洋污染引发的海鲜市场信任危机,让消费者对“安全海鲜”的需求愈发迫切。“新疆盐碱水养殖既契合政策导向,也顺应市场需求。”王欢博士团队进驻阿拉尔市后,针对当地痛点,靶向攻关四大核心技术。
“先是突破大规格苗种驯化与中间培育技术,让青蟹、南美白对虾等热带、亚热带海鲜苗种成功适应盐碱水环境。”
王欢博士团队首先根据新疆水土特点育苗,再通过离子调控技术,精准研究盐碱水中八大离子对养殖生物的影响,针对性调节水体硬度与钙镁含量,摒弃盲目模仿海水成分的误区。随后用菌藻营养调控技术平衡水体微生态,彻底解决强光导致的水质剧烈波动问题。
王欢对民生周刊记者说:“还有一个最容易被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环节,那就是最后攻克长途运输导致的死亡率——2024年苗企运输苗种直接加间接死亡率近100%。”
王欢博士团队通过提前强化苗种营养、协调搭配运输苗种规格与密度,结合距离与成本测算,将苗种成活率稳定在高位,打通了技术落地的“最后一环”。
技术落地直接推动新疆沙漠渔业实现“质变”。在阿拉尔市示范基地,团队构建“青蟹+南美白对虾+缢蛏+鲻鱼”多营养层级混养体系,不仅将水产品养殖周期从传统淡水鱼的两年缩短至120天,更让亩均效益从几千元跃升至超2万元。
阿拉尔市示范基地产出的青蟹膏脂丰腴、对虾鲜味浓郁,在当地消费市场供不应求。更重要的是,项目以“以养代治”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在养殖过程中同步改良盐碱地肥力,推动部分沙漠区域形成“养殖—治碱—增收”的良性循环。一系列科研攻关成果先后获评“第三届全球减贫最佳案例”“教育部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团队技术还被写入2024年浙江省公考《申论》试题,成为科技助农的标杆。
谈及参与浙江援疆的初衷,王欢表示,这既是学有所用的个人情怀,也是浙江援疆科技特派团的责任。当看到荒置盐碱地变成效益可观的养殖塘,当地企业从“怀疑专家唬人”到“开始主动跟着学”的转变,让他从心底生出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自豪感。
![]()
盐碱地养出肥美的大青蟹,王欢的喜悦溢于言表。
目前,王欢博士团队与浙江援疆受援地政府及企业深度融合,在宁波、台州援疆指挥部的共同帮扶下,正协助受援地规划建设海鲜养殖示范园区,并竭力打造“中国内陆青蟹之乡”。王欢表示,接下来团队还将持续优化技术,配合当地延伸产业链。
除了在新疆落地外,王欢博士团队的这项技术已在全国10个省份30多个县域推广,累计养殖数万亩,让“盐碱地上的海鲜事业”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新亮点。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23期、11月10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