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那辆黑色的车悄无声息地滑到饭店门口,当张伟力那张因酒精而涨红的脸瞬间凝固时,我知道,这场横跨了三十年光阴的同学会,才算真正结束。
从我拿着2600块退休金走进那个金碧辉煌的包厢开始,到我成为众人同情与嘲讽的焦点,这短短三个小时,仿佛浓缩了我半辈子的平凡与尴尬。我以为今晚会以我狼狈退场、成为他们日后酒桌上又一个“想当年”的谈资收尾。
我甚至已经想好了,回去之后,该如何跟儿子轻描淡写地提起这场聚会,如何将那些刺耳的比较和炫耀,过滤成一句“都挺好的,老同学见面,热闹”。
但故事的开头,其实是在一个星期前,那个阳光很好的下午。
第1章 一张褪色的邀请
那个下午,我正在阳台上给我的几盆君子兰浇水。阳光透过玻璃窗,暖洋洋地洒在我的旧摇椅上,收音机里正播着一段评书,是我年轻时最爱听的《三侠五义》。儿子陈默上班去了,偌大的房子里,只有我和这满室的静谧。
手机嗡嗡震动起来时,我正用一块湿布小心翼翼地擦拭君子兰肥厚的叶片。是个陌生的号码,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接了。
“喂,是陈建国吗?老陈?”电话那头是一个略显沙哑又透着几分精明的男声。
我愣了一下,“我是,请问您是?”
“嗨呀!我是张伟力啊!你不记得了?高三坐你后排的,老扯你辫……哦不,老跟你借橡皮的那个!”
张伟力。这个名字像一把生锈的钥匙,猛地一下,就捅开了一段尘封的记忆。三十多年前,那个瘦高个、总爱在课堂上搞小动作的男孩形象,和我脑海里某个开着公司的“张总”形象,费力地重叠在了一起。听说他后来下海经商,搞建材生意,发了家。
“哦,伟力啊!想起来了,想起来了。”我呵呵地笑,声音里带着一丝自己都没察觉到的局促。
“这就对了嘛!”张伟力在电话那头显得格外热情,“老陈,下周六,咱们班搞毕业三十周年同学聚会,就在市中心的‘锦绣江南’大酒店,你可一定要来啊!班长托我一个个通知呢,你可是咱们班的老实人,不能缺席!”
同学聚会。这四个字像一颗石子,投进了我平静如水的生活。我不是没参加过,十年前,二十年前,都去过。只是每一次,都像是去接受一场公开的“人生盘点”。第一次,大家比工作,我在一个半死不活的国营工厂图书馆当管理员,他们有的进了机关,有的当了老师。第二次,大家比孩子,比房子,我的陈默还在上中学,成绩中不溜,而他们的孩子,不是考了名牌大学,就是准备出国。
每一次,我都像是那个坐在角落里,默默喝茶,努力微笑,却始终融不进那片喧嚣的人。
“怎么?老陈,不方便?”张伟力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
“没,没不方便。”我连忙说,“就是……都这么多年了。”
“就是这么多年才要聚啊!看看大家,都变成什么样了。你现在怎么样?退休了吧?”张伟力不经意地问。
“退了,退了两年了。”
“退休金不少吧?你那单位,福利应该不错。”
我握着电话,看着窗外悠闲飞过的鸽子,心里有点发紧。我该怎么说?说我那个厂子,在我退休前几年就彻底垮了,最后我是从档案托管中心办的退休,每个月拿到手的,只有2600块?这个数字,在这个城市里,只够勉强糊口。要不是儿子争气,我恐怕连这套老房子都守不住。
“还行,够生活。”我含糊地回答。
“那就行!周六晚上六点,锦绣江南三楼牡丹厅,不见不散啊!”张伟力说完,便风风火火地挂了电话。
我放下手机,继续擦拭那片君子兰的叶子,可心思却怎么也静不下来了。去,还是不去?理智告诉我,去了也是自讨没趣。可情感上,又有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念想。或许,我想看看当年那个借给我半块橡皮的同桌,如今是不是已经桃李满天下;想知道那个总爱在操场上白衣飘飘的女孩,现在过得幸不幸福。
晚上,陈默下班回来,我把同学聚会的事跟他提了提。他正在厨房帮我择菜,闻言,手上的动作停了一下。
“爸,你想去就去。”陈默的声音很平静,他总是这样,喜怒不形于色,但心思比谁都细,“别想太多,就当去见见老朋友,吃顿饭。”
“我就是觉得……”我叹了口气,“你张叔叔他们,现在都混得挺好。我这一辈子,就这么平平淡淡的,去了跟人家也没什么共同话题。”
陈默洗干净手,走过来,给我倒了杯热水。“爸,您把我养大,供我读完大学,这就不叫平淡。在我心里,您比谁都了不起。”他顿了顿,又说:“衣服我给您准备好了,就在柜子里。到时候我送您去,结束了给我打电话,我来接您。”
我看着儿子沉稳的侧脸,心里那点摇摆不定的犹豫,忽然就落了地。是啊,我有什么好怕的?我没偷没抢,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辈子,养大了这么一个懂事的儿子。这就够了。
我决定去。哪怕只是去看看那些刻在记忆里的脸,哪怕只是去那场盛大的喧嚣里,做一个安静的观众。
第2章 金碧辉煌的“盘点大会”
周六傍晚,我对着镜子,仔细地整理着自己的着装。陈默给我买的是一件深灰色的夹克,料子很好,但我总觉得穿着别扭,最后还是换上了自己那件穿了五六年的蓝色外套。虽然旧了点,但洗得干干净净,穿着也自在。
陈默开车送我到“锦绣江南”楼下,看着那金碧辉煌的大门,我心里还是忍不住打了个突。这地方,我只在路过时看过几眼,从没想过会走进来吃饭。
“爸,放轻松点。”陈默递给我一个手提袋,“里面是给您带的保温杯,泡了点菊花茶,饭店里油腻,喝点解解腻。有事随时给我打电话。”
我点点头,拍了拍他的肩膀,深吸一口气,走进了那扇旋转门。
牡丹厅里已经很热闹了。巨大的圆形餐桌,水晶吊灯,空气里弥漫着昂贵的香水味和饭菜的香气。我一眼就看到了张伟力,他比年轻时胖了不少,梳着油光锃亮的大背头,正被一群人围在中间,唾沫横飞地讲着什么,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我的出现,并没有引起太多注意。只有当年坐我前排的班长王海涛看见了我,他热情地走过来,握住我的手:“建国,你可算来了!快坐快坐。”
王海涛在区政府当个不大不小的领导,说话自带一种温和的官腔。他把我安排在一个相对安静的位置,旁边是当年很文静的女同学李秀梅。她现在一所中学当老师,看上去保养得很好,气质温婉。
“陈建国,好久不见了。”李秀梅对我笑了笑。
“是啊,好久不见。”我拘谨地回道。
寒暄了几句,我便发现自己再次陷入了那种熟悉的尴尬境地。他们聊的话题,我一个也插不上嘴。他们聊最近去欧洲哪个国家旅游,聊孩子在美国常春藤名校读博,聊新换的宝马操控性如何,聊哪个地段的别墅又升值了。
我只能端着茶杯,一口一口地喝着,假装对杯子里的茶叶很感兴趣。
张伟力显然是全场的焦点。他端着酒杯,在席间游走,像个检阅部队的将军。他拍拍这个的肩膀,调侃那个的发型,最后,他的目光落在了我身上。
“哎呦,老陈,你可真是深藏不露啊,这么多年一点没变!”他大步走过来,一屁股坐在我旁边的空位上,一股浓烈的酒气扑面而来。
“哪有,老了,头发都白了。”我干笑着。
“诶,人老心不老嘛!”他上下打量了我一番,目光在我那件蓝色的旧外套上停留了两秒,眼神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蔑。“老陈,我记得你是在那个……红星机械厂是吧?现在怎么样?退休金一个月得有五六千吧?”
他这话一出,周围几双耳朵立刻竖了起来。我知道,真正的“盘点”,开始了。
我感觉脸颊像被开水烫过一样,下意识地端起茶杯,只想找个东西挡住自己的脸。这个问题,就像一道必答题,我躲不过去。
“没……没那么多。”我小声说。
“那是多少?谦虚啥呀!”另一个同学,外号叫“胖子”的周勇凑过来起哄,“老陈可是咱们班的老实人,肯定不会说谎。快说说,让咱们这些还在苦海里挣扎的人羡慕羡慕。”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我身上,有好奇,有戏谑,也有几分不易察arle的审视。我感觉自己像个被放在展台上的陈列品,标签上写着“失败的人生”。
李秀梅似乎看出了我的窘迫,想开口帮我解围:“大家就别问了,聊点别的……”
但张伟力根本不给她机会,他摆摆手,一副不得到答案不罢休的样子:“秀梅,这你就不懂了。咱们老同学之间,有什么不能说的?关心关心嘛!老陈,你说是不是?就你那单位,再差也得有个四千五吧?”
他把数字说得很高,仿佛是在给我搭台阶。但我知道,如果我顺着他的话说,接下来他会有无数种方式,在对比中彰显他的优越。如果我说实话,那结果……
我看着他那张充满期待的脸,看着周围那些等着看戏的眼神,心里那根一直紧绷的弦,忽然就松了。
我为什么要觉得羞耻呢?
第3章 两千六百块的“审判”
我缓缓放下手中的茶杯,杯底和桌面接触,发出一声轻微的“嗒”。在这片刻的寂静中,这声音显得格外清晰。
我抬起头,迎着张伟力的目光,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稳一些:“我的退休金,没你们想的那么多。”
我顿了顿,清晰地吐出那个数字:“每个月,两千六百块。”
话音落下的瞬间,整个包厢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前一秒还喧闹的气氛,瞬间凝固了。
几秒钟后,压抑的寂静被一阵窃窃私语打破。我能清楚地看到他们脸上的表情变化,从最初的震惊,到难以置信,再到毫不掩饰的同情,甚至……怜悯。
那种眼神,比直接的嘲笑更伤人。它像一根根细小的针,扎在我的自尊上。
“两……两千六?”胖子周勇的嘴巴张成了“O”型,仿佛听到了什么天方夜谭,“老陈,你开玩笑的吧?现在扫大街的保洁阿姨,都不止这个数吧?”
“是啊,建国,”一个我不记得名字的女同学用一种夸张的语气说,“两千六怎么够花啊?这年头,水电煤气、买菜吃饭,样样都要钱。你这日子过得也太清苦了。”
我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拿起筷子,夹了一口面前已经冷掉的菜。菜是好菜,但我尝不出任何味道,只觉得满嘴苦涩。
张伟力最先从震惊中反应过来,他哈哈大笑起来,那笑声在安静的包厢里显得格外刺耳。他一拍大腿,像是发现了什么新大陆。
“我说老陈,你这就不对了!混得不好,你早说啊!大家都是同学,还能不帮你?”他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力气大得让我有点疼,“这样,我公司正好缺个看大门的保安,一个月我给你开四千!包吃住!怎么样?比你那退休金强多了吧?”
他这番“仗义”的言辞,引来了周围一片附和。
“伟力就是敞亮!对老同学没得说!”
“是啊,建国,你就别犟了,张总给你安排个活,总比你现在强。”
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像是在上演一出“拯救落魄同学”的温情戏码。可在我听来,每一个字都像是在公开宣判我的失败。他们不是在帮我,他们是在享受这种居高临下的施舍感。
我捏紧了手里的筷子,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我这一辈子,没求过谁,也没看不起谁。我靠自己的双手吃饭,把儿子拉扯大,我觉得自己活得堂堂正正。可是在他们眼里,金钱的数额,成了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尺。
“谢谢你的好意,张总。”我把“张总”两个字咬得很重,然后慢慢地把他的手从我肩膀上推开,“我虽然钱不多,但还不用麻烦同学。”
我的拒绝,让张伟力的脸拉了下来。他可能没想到,一个在他看来已经落魄到尘埃里的人,竟然敢当众驳他的面子。
“嘿,陈建国,你这是什么态度?”他的酒劲似乎上来了,声音也大了起来,“我好心帮你,你还不领情?你是不是觉得我是在羞辱你?我告诉你,能让我张伟力开口给你安排工作,是看得起你!你别给脸不要脸!”
气氛瞬间剑拔弩张。
班长王海涛赶紧过来打圆场:“好了好了,伟力你喝多了。建国他有自己的想法,咱们尊重他。”
李秀梅也小声对我说:“建国,别往心里去,他就是喝多了,嘴上没把门的。”
我冲她勉强笑了笑,表示自己没事。但我知道,这件事过不去了。我的“2600块”,已经成了今晚最大的笑话,成了张伟力用来烘托自己成功的最佳背景板。
接下来的时间,我彻底成了一个透明人。没人再跟我说话,但每个人看我的眼神,都带着故事。张伟力则更加变本加厉,他开始大谈特谈自己今年又签了多大的单子,给儿子在市中心全款买了多大的婚房,年底准备带全家去马尔代夫度假……
他说的每一个字,都像是在故意说给我听。
我再也坐不住了。这顿饭,于我而言,已经不是盛宴,而是一场漫长的煎熬。我不想再看他们表演,也不想再当那个可悲的观众。
我站起身,对身边的王海涛和李秀梅轻声说:“班长,秀梅,我家里还有点事,就先回去了。”
王海涛还想挽留,但看到我坚决的样子,只好叹了口气:“那……路上小心。”
我点点头,没有再看张伟力一眼,转身朝着包厢门口走去。背后,我似乎还能听到张伟力那带着醉意的、刻意拔高的声音:“……哎,人啊,就得认命。不是谁都有我这个命的……”
我拉开沉重的包厢门,外面的冷空气涌进来,让我滚烫的头脑清醒了几分。我走到走廊的尽头,拿出手机,拨通了儿子的电话。
电话几乎是秒接。
“喂,爸。”
听到儿子的声音,我所有的委屈、愤怒和难堪,在这一刻,都化成了一股暖流,涌上了眼眶。
“默儿,”我的声音有些沙哑,“聚会结束了,你……来接我吧。”
第4章 一辆车的沉默
我没有在金碧辉煌的大厅里等,而是走出了酒店,站在了微凉的夜风中。路灯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显得有些孤单。我不想再看到任何一张同学的脸,只想尽快离开这个让我感到窒息的地方。
手机的微信群里,同学群正闪烁个不停。我点开看了一眼,有人发了刚才在包厢里拍的大合照。我被挤在最角落的位置,脸上挂着僵硬的微笑,看起来和整个热闹的氛围格格不入。照片下面,是各种吹捧张伟力的留言。
我默默地关掉了手机屏幕,把它揣回兜里。
大概十分钟后,一辆黑色的车悄无声息地滑到了我的面前,停了下来。车身线条流畅,在夜色和灯光下,泛着一种低调而沉稳的光泽。我虽然不懂车,但也能看出来,这车价值不菲。
我以为是酒店接送客人的车,下意识地往旁边让了让。
车窗缓缓降下,露出了陈默那张熟悉的脸。
“爸,上车吧。”
我愣住了。我看着这辆陌生的车,又看了看驾驶座上的儿子,一时间没反应过来。“默儿,这……这是你的车?”
“嗯,刚换不久,还没来得及跟您说。”陈默的语气很平静,好像在说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他下了车,绕过来帮我打开了副驾驶的车门,“外面冷,快上来吧。”
我机械地坐进车里,感觉自己像是坐在一团柔软的云上。车内很安静,有一股淡淡的皮革味道。陈默给我系好安全带,然后回到驾驶座,发动了车子。
就在这时,酒店的旋转门里,一群人簇拥着张伟力走了出来。他们显然都喝了不少,勾肩搭背,大声说笑着。
“张总,今天多谢款待啊!”
“还是张总豪气!这顿饭,没个万八千下不来吧?”
张伟力满面红光,正享受着众人的吹捧。他醉眼惺忪地摆着手,嘴里说着“小意思,小意思”,眼睛却在四处寻找着什么。当他的目光扫过我们这边时,正好和我对上了。
他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随即,他看到了我身处的这辆车。
他的脚步,停住了。
不仅是他,他身后的那些同学,也都停住了。他们的目光,像探照灯一样,齐刷刷地聚焦在这辆黑色的车上。刚才还喧闹的人群,瞬间安静了下来。
我看到胖子周勇揉了揉眼睛,似乎不相信自己看到的。我看到李秀梅眼中闪过一丝惊讶。而张伟力,他那张因酒精而涨红的脸,正在一点点地褪去血色,转为一种复杂的、混杂着震惊、疑惑和嫉妒的酱紫色。
他那辆停在不远处的白色宝马,在这辆黑色车的映衬下,忽然显得有些……普通。
没有人说话。晚风吹过,卷起几片落叶,那沙沙声,成了此刻唯一的背景音。
陈默似乎并没有在意车外的那些人。他只是侧过头,轻声问我:“爸,我们回家?”
我点点头,喉咙有些发干,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车子平稳地启动,缓缓汇入车流。透过后视镜,我看到那群同学还愣在原地,像一群被施了定身法的木偶。张伟力呆呆地站着,嘴巴半张,手里的名牌皮包“啪”地一声掉在了地上,他却浑然不觉。
那一刻,我知道,这场长达三十年的同学会,才算真正结束。
不是以我的狼狈退场,而是以他们集体的沉默。
第5章 回家的路
车子安静地行驶在城市的夜色中。窗外的霓虹灯飞速地向后掠去,像一条条流光溢彩的河。
车内,陈默没有开音响,只有空调出风口细微的声音。他开得很稳,双手搭在方向盘上,目光平视着前方。
我一直没有说话,只是看着窗外。刚才酒店门口那一幕,在我脑海里反复回放。我没有感觉到报复的快感,反而有一种说不出的疲惫和怅然。一场本该是追忆青春的聚会,最后却演变成了一场不动声色的财富较量。
“爸,”陈默忽然开口,打破了沉默,“聚会上,不开心了?”
他的声音很轻,却像一把钥匙,一下子打开了我紧锁的心门。我转过头,看着他专注的侧脸,路灯的光影在他脸上明明灭灭。
我叹了口气,决定不再隐瞒。“他们……问我退休金多少。”
陈默没有追问,只是“嗯”了一声,等着我继续说下去。
“我说,两千六。”我自嘲地笑了笑,“然后,你张伟力叔叔,说要给我介绍个看大门的工作,一个月四千。”
我说得很平淡,好像在说别人的故事。但陈默握着方向盘的手,却不易察觉地收紧了。
“爸,对不起。”他忽然说。
我愣住了:“你道什么歉?这事跟你没关系。”
“有关系。”陈默的声音低沉了下来,“这些年,我一直忙着自己的工作,总想着多挣点钱,让您过上好日子。但我忽略了,我应该早点让您过上‘看起来’的好日子。我不该让您因为这些事情,去受别人的闲气。”
我心里一酸,眼眶有些发热。“傻孩子,说什么呢?你已经做得很好了。爸爸这辈子最骄傲的,就是有你这么个儿子。钱多钱少,够花就行,日子是过给自己的,不是过给别人看的。”
话是这么说,可我心里清楚,活在这个世界上,谁又能完全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呢?
“这车……”我换了个话题,摸了摸座椅柔软的皮质,“什么时候买的?得不少钱吧?”
“上个月刚提的。一个项目做完了,公司发的奖金。”陈默轻描淡写地说,“也不是什么豪车,就是一辆代步工具,安全点。”
他总是这样,把自己的成就说得云淡风轻。我知道,他口中的“一个项目”,可能需要熬无数个通宵;他口中的“奖金”,可能是我那一辈子工资的总和。他从不跟我说工作上的辛苦,只把最好的结果呈现在我面前。
“我不是想炫耀什么。”陈默似乎猜到了我的心思,“我只是觉得,您辛苦了一辈子,应该得到尊重。如果有些人只看得懂这些外在的东西,那我就给他们看。”
他的话,让我沉默了。
是啊,尊重。我当了一辈子图书管理员,每天与书为伴,我觉得自己精神世界很富足。可是在张伟力他们眼中,我只是一个拿着2600块退休金的、无足轻重的老头子。他们看不到我为了供儿子读书,夏天连风扇都舍不得开;看不到我为了省几块钱菜钱,愿意多走两站路去更远的菜市场。
他们只看得到那串代表着退休金的数字。
而今晚,陈默用一种最直接,也最有力的方式,替我挣回了这份被践踏的尊重。
车子在一个红灯前停下。陈默转过头,认真地看着我:“爸,以后,别再委屈自己了。你想做什么,就去做。想去哪旅游,我陪您去。谁要是再让您不痛快,您告诉我。”
我看着他,这个曾经需要我保护的小男孩,不知不觉间,已经长成了能为我遮风挡雨的大树。
我笑了,是发自内心的笑。“好。听你的。”
绿灯亮起,车子再次平稳地向前驶去。回家的路,似乎没有那么漫长了。车窗外是喧嚣的城市,车窗内,是两代人之间,最温暖的沉默与理解。
第66章 一碗阳春面
回到家,陈默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地走进厨房,不一会儿,就端出来两碗热气腾腾的阳春面。
翠绿的葱花,金黄的煎蛋,卧在清澈的面汤里,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爸,饭店里没吃好吧?吃点东西暖暖胃。”
我看着眼前的这碗面,心里暖烘烘的。在“锦绣江南”,我面对着满桌的山珍海味,却食不下咽。而此刻,这碗再简单不过的阳春面,却让我感到了无比的踏实和满足。
我拿起筷子,挑起一撮面条,吸溜一口,熟悉的味道在味蕾上散开。这是我从小吃到大的味道,是我妻子的拿手面,后来,陈默也学会了。
“慢点吃,爸,别烫着。”陈默坐在我对面,小口地吃着。
“默儿,你现在……具体是做什么工作的?”我一直知道他在一家科技公司上班,但具体做什么,他很少细说,我也不太懂。
“算是做软件开发的,一个技术团队的负责人。”陈默想了想,用我能听懂的方式解释道,“就是……带着一群人,帮别的公司解决一些电脑上的技术难题。”
“那……很辛苦吧?”
“还好,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觉得累。”他笑了笑,“而且,看到您安安稳稳地过退休生活,我就觉得什么都值了。”
我吃着面,心里五味杂陈。我一直以为,我给了他一个安稳的童年,却没想到,我的这份“平淡”,在无形中,可能也成了他拼命向上的动力。他不想再看到我因为钱而捉襟见肘,不想再让我去面对别人异样的眼光。
“那辆车,”我还是忍不住问,“叫什么牌子?”
陈默抬起头,报了一个我听过但很陌生的英文名字。
“贵不贵不重要,爸。”他看出了我的顾虑,放下筷子,认真地说,“重要的是,它能让您坐得舒服,能在我需要的时候,以最快的速度赶到您身边。它只是个工具,跟家里的冰箱、电视一样,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而不是为了拿去跟别人比较。”
他的话,像一剂良药,抚平了我心中最后的一丝波澜。
是啊,我为什么要去在意张伟力的看法?我的人生,难道需要他的标准来定义吗?
我有一份虽然微薄但稳定的退休金,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有一个如此孝顺、如此出色的儿子。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我和张伟力,我们只是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他追求的是物质的堆砌和众人的仰望,而我追求的,不过是内心的安宁和家庭的温暖。没有谁对谁错,只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罢了。
一碗面很快就吃完了,连汤都喝得干干净净。我感觉全身都暖和了起来,从胃里,一直暖到心里。
晚上,我躺在床上,却久久不能入睡。手机又震动了一下,我拿起来一看,是李秀梅发来的一条微信。
“建国,今天的事,你别往心里去。张伟力就是那样的人,爱面子,喜欢炫耀。我们好多同学其实都挺烦他的。你儿子很棒,真为你高兴。”
看着这条信息,我笑了笑,回了两个字:“谢谢。”
然后,我点开那个沉寂了许久的同学群。有人把今晚在酒店门口拍到的那辆车的照片发到了群里,下面有人科普了车的品牌和大概价格。
群里一片死寂。
过了很久,才有几个人小心翼翼地发了几个“震惊”的表情包。
而张伟力,那个从聚会开始就一直在群里刷屏的人,一夜之间,销声匿迹。
我退出了微信,把手机放在床头。窗外,月光如水,静静地洒在我的窗台上。我忽然觉得,自己从未像此刻这样,平静而坦然。
那2600块的退休金,依然是2600块。但它在我心中的分量,却变得不一样了。它不再是让我自卑的标签,而是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过完大半生的证明。
真正的富有,从来不是银行账户里的数字,而是当你回首往事时,内心的那份踏实与无愧;是当你身处困境时,身边那个坚定支持你的人。
从这个角度看,我,陈建国,或许是那场同学聚会里,最富有的一个人。
第7章 余波与成长
同学聚会的第二天,是个阳光明媚的周日。我起得很早,像往常一样去公园里打了套太极拳。晨练的老伙计们还是那些人,大家聊的还是家长里短,谁家孙子又考了第一,哪家菜市场的鸡蛋又便宜了两毛钱。
在这里,没人关心你的退休金是两千六还是两万六,大家只关心你的气色好不好,拳打得有没有力道。我深吸一口清晨的新鲜空气,感觉昨晚那场聚会带来的阴霾,已经彻底烟消云散了。
回到家,陈默已经做好了早餐。他今天休息,穿着一身舒适的家居服,正在看一份英文的专业资料。阳光洒在他身上,让他整个人看起来都充满了朝气。
“爸,今天天气好,下午我带您去郊野公园逛逛吧?好久没出去了。”他放下资料,笑着对我说。
“好啊。”我爽快地答应了。
我发现,经过昨晚的事,我和儿子之间的关系,似乎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我们聊得更多了,我不再把他当成一个需要的小孩,而他,也开始更多地把我当成一个可以分享生活的朋友。
下午,我们开着那辆黑色的车,去了郊野公园。车子行驶在宽阔的马路上,我摇下车窗,让风吹进来,感觉心情无比舒畅。
在公园里,我们沿着湖边慢慢地走。陈默跟我聊起了他工作中的一些趣事,虽然很多专业术语我听不懂,但我能从他的言谈中,感受到他对这份事业的热爱和激情。我也跟他讲起了我年轻时在图书馆工作的日子,讲那些泛黄的旧书,讲那些有趣的读者。
我们聊了很多,从过去到现在,从工作到生活。我发现,我其实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平淡”,我的人生,也有着属于我自己的、闪闪发光的瞬间。
傍晚回家的路上,我的手机响了,是班长王海涛打来的。
“建国啊,”他的声音听起来有些迟疑,“没打扰你吧?”
“没有,王班长,有事吗?”
“也没什么大事……就是,张伟力今天给我打电话了,跟我打听你儿子的事。他那个人……唉,你别介意啊。”王海涛叹了口气,“昨晚的事,是我这个班长没组织好,让你受委屈了。”
“都过去了,班长,我没放在心上。”我说的是实话。
“那就好。”王海涛顿了顿,又说,“建国,说句心里话,你把儿子教育得这么好,比我们这些当个小官、做个小生意的人,成功多了。我们都羡慕你。”
挂了电话,我心里感慨万千。一场同学会,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生百态。有人在里面看到了虚荣和攀比,有人在里面看到了人情冷暖,而我,最终在里面看到了自己。
我意识到,我过去之所以会感到自卑和尴尬,并不仅仅是因为退休金的多少,更是因为我自己内心深处,也曾不自觉地用世俗的、单一的金钱标准来衡量自己,并给自己贴上了“失败”的标签。
是儿子,用他的方式,帮我撕掉了这个标签。他让我明白,一个人的价值,是由他的人品、他的作为、他对家庭的贡献来定义的,而不是由一个银行账户或者一辆车的价格来决定的。
我的成长,或许比我的同龄人来得晚了一些,但好在,它终究还是来了。
从那以后,我的生活还是一如既往的平静。我依然拿着2600块的退休金,每天浇花、看书、听评书。但我不再感到任何不安或局促。我的内心,被一种前所未有的笃定和从容填满了。
我不再害怕参加任何聚会,因为我知道,我的价值,无需向任何人证明。
偶尔,我也会和陈默开着那辆车出去兜风。但我最享受的,依然是和他一起,坐在那张旧餐桌前,吃一碗热气腾腾的阳春面。
因为我知道,那碗面的味道,才是生活最真实、最温暖的底色。而这份温暖,是再多的金钱,也换不来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