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控小机器人踢足球、亲子一起参与足球活动、兄弟校之间打“班超”……最近一个月,全市百万中小学生的足球“班超”联赛如火如荼。北京市将校园足球作为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推进体教融合的关键抓手,引导全体学生动起来、跑起来、踢起来。
事实上,校园足球主题月只是北京市多措并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一个缩影。从中考体育改革到“课间一刻钟”,从“北京体育八条”到“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二十条”……北京市通过一系列政策接力,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筑牢制度根基。市教委将2025年定为“身心健康年”,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努力构建集运动、卫生、心理、营养为一体的教育体系,多维度全面护航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百万中小学生竞逐绿茵场
盘带过人,贴地长传,快速射门……绿茵场上,小球员们配合默契,行云流水般完成抢断、带球、传球、射门一系列动作,场边的看台上瞬间爆发出阵阵助威的声浪。10月26日,在中超联赛北京国安对阵青岛海牛比赛的中场时分,来自东城区西中街小学、新鲜胡同小学,西城区黄城根小学,朝阳区第二实验小学的40名足球少年闪亮登场,展示了阳光向上的精神风貌。
此次亮相不仅是北京市“班超”优秀成果首次在职业足球联赛顶级舞台上展示,而且还开启了“‘班超’进中超”系列活动的序幕。未来,北京市将探索推出“‘班超’进CBA”“‘班超’进排超”等活动,展示校园体育的丰硕成果,让更多学生有机会亲身体验高水平竞技氛围。
![]()
![]()
(“‘班超’进中超”活动,40名足球少年逐梦绿茵场)
东城区新鲜胡同小学的古霁宸是参与此次活动的小球员之一。对于他来说,尽管这样的比赛在校园里已经常态化,首次登上中超赛场却还是意义非凡。古霁宸说:“到工人体育场观看中超比赛,与小伙伴一起切磋球技,感觉太震撼了!看台呐喊与欢呼声交织,让我真切感受足球魅力与竞技激情。”
为深入贯彻全国足球工作会议精神,推动中小学“体育八条”“身心健康二十条”等措施落地见效,北京市教委于今年9月中下旬启动校园足球主题月活动,全市中小学校陆续开展了以校园足球为特色的“班超”系列活动,掀起了校园足球热潮。
此次“‘班超’进中超”便是校园足球主题月活动之一。
足球“班超”的热度并非只在校园足球月。自“体育八条”发布以来,北京市积极引导学校开展体育班级赛行动,建立了完善的市、区、校、班四级体育联赛机制。在政策的推动下,从学校到集团,从学区到全区,包括足球项目在内的各类“班超”开展得如火如荼。黄城根小学教育集团积极开展“联盟杯”足球邀请赛,海淀区紫竹院学区举办足球班级联赛,门头沟区开展校园足球“班超”联赛,北京市中举办小学生足球班超交流赛……足球“班超”风靡全市中小学校园。
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计开展足球“班超”4.5万场,参与学生高达96万人次。
20万场“班超”燃动校园
除了足球之外,丰富多样的“班超”赛事在校园里掀起了运动新热潮。北京汇文中学的“校园迷你马拉松”、石景山区古城小学的“运动吉尼斯挑战赛”、密云区第四小学的“乒乓球争霸赛”……一场场精彩的班级超级赛精彩上演,北京中小学的校园里彻底沸腾了。
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操场上,一场“冲刺跑”班级赛蓄势待发。五年级学生分组热身,穿上号码背心。一声清脆的哨响划破全场片刻的屏息,加油声、呐喊声在空中回荡。“这学期将以往的‘月赛’升级为班级赛,实现周周有比赛。”学校教学部体育主管主任朱国辉说,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学校专门设计了羊角球、跳绳、田径、三大球等多个比赛项目,带动学生全员参与。
赛场边上,每个人都在欢呼呐喊、加油助威,他们当中有跨年级的学长或学弟学妹,也有平常些许严肃的校长、教师,还有来学校一起陪赛陪练的爸爸、妈妈。“班超”的火热一直在持续,不仅让孩子们尽情享受运动的乐趣,也拉近了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提出了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新思路。
![]()
(北京汇文中学“迷你马拉松”活动)
北京“班超”不仅是青少年增强体质、涵养品格的成长课堂,而且还成为密切家校沟通、打破班级壁垒、构建教育共同体的独特渠道。
从学校分年级设计赛制、丰富联赛主题,到联赛传递团队协作与抗挫折精神,再到四级联赛机制构建的良好生态,越来越多青少年在“班超”中收获热爱与成长。
“体育八条”明确提出北京中小学全面部署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的班级联赛。为保障班级赛的推进实施,市教委制定出台专门工作方案和经费保障办法,每所学校均有专项经费支持。
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班级赛已成了北京中小学的“标配”,市、区、校、班四级校园体育联赛机制基本建立完善,呈现出“区区有特色、校校有品牌、班班有比赛、人人可参与”的良好生态。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市99.7%的中小学(1221所)已开展了全员参与的各类班级赛,累计举行班级赛19.4万场,498.6万人次参加,同步举办159项市级竞赛。
政策“接力”跑出健康加速度
近年来,北京持续发出体育“大礼包”。从2004年推广课间“一刻钟”,到2005年推出的“体育八条”“身心健康二十条”,都体现出以学生身心健康为中心的改革理念。尤其是“体育八条”在课时数量、锻炼时长、比赛场次、运动技能等方面,对学生体育锻炼都提出一系列量化标准,为学校提供了精准易行的指南。
面对设计教学、组织活动提出的更高要求,空间有限的学校积极挖潜,充分利用走廊、天台等区域,做到一地多用、一区多能,分年级错峰开展活动。有的学校发挥九年一贯制的资源优势,借用其他级部校区,缓解空间不足的压力。还有的学校向外拓展,与周边体育场馆合作,为较大规模的体育活动提供保障。
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提出了“小场地,大体育”的策略,将操场划定出9个活动区域,设置踢毽子、跳绳、跳房子、手脚爬行等9个活动项目,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里充分活动起来。
面对校园场地小、学生人数多的现实困难,昌平区天通苑学校创新推出了“公园+体育”系列课程,把一街之隔的森林公园转化为动态课堂。学校不仅把初中各年级的两次大课间安排在公园,还研发了公园特色体育课,充分利用公园的多功能运动场地,开设了飞盘、篮球、足球、羽毛球等模块课程。
在这场以体育为切口的改革中,全市中小学校通过优化课间时长、挖潜学校空间、共享社会资源等方式,丰富体育锻炼项目,拓展校园活动空间,让师生走出教室、走向户外、走进阳光,让孩子们身上有汗、眼里有光。
![]()
(北京市平谷区第一小学乐跑活动)
自“体育八条”“身心健康二十条”发布以来,各区结合实际举办了丰富多彩的中小学阳光体育活动。2024年全市共举办田径、足球、篮球等六大类159项覆盖大中小学生的体育比赛和活动,校园里涌现出更多的运动新场景:海淀区实施全员跑步行动,密云区构建篮球幼小初高一体化体系,平谷区开展中小学生阳光乐跑活动……北京市中小学的校园里,操场正成为最具活力的“打卡地”,“校长领跑”和“家长陪跑”现象也越来越多了。跑步不仅成为提升学校体育质量的重要抓手,而且成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纽带。
![]()
(北京市密云区中小学篮球联赛)
学生体质优良率持续提升
北京市始终将“身心健康”视为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金山银山”,作为践行“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重要基础,以及关乎家庭幸福与首都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一系列改革政策的落地,让体育成为北京助力孩子健康成长的切入口,让孩子身上有汗、眼里有光。
体育锻炼带给孩子们的变化真切又让人欣喜。
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北京市有97.6%的中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乐观品质和主观幸福感提升明显。2024年全市中小学体质健康测试优良率持续提升,较2020年提升了10多个百分点,在全国已经处于领先水平。体育锻炼正逐渐成为青少年成长路上的“必修课”,孩子们身体更好了、笑容更多了。
越来越多的教育管理者、老师和家长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体育的重要性:成长是一次长跑,考验学生身心可持续发展能力,而教育本身就是长线事业,需要体现长远规划的改革思路,这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人民日报》在评价北京“体育八条”政策时就提出:教育应该像春天的草木,既有向上生长的力量,又有向下扎根的情怀。在运动中强意志、健身心,我们的孩子会明白,体育所馈赠的,是赋予成长以蓬勃的姿态。
据了解,北京未来将从多方面持续发力,通过定期发布身心健康“绿皮书”,健全近视、肥胖等重点问题防控工作考评机制,完善体育竞赛体系,建设青少年心理健康数字化干预平台,推进“教联体”各区全覆盖等举措,持续夯实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保障。

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教育报(ID: mod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xdjyb18@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采写:赵艳国
编辑:苏珊
校对:姜思瑶
审核:张秋颖
终审:冉阳 郝彬
![]()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