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多方反映,沈阳重启中小学生校服统一款式投票。至此,这场引发多方关注的投票开始了新的篇章。此前,沈阳线上投票曾被曝出技术漏洞,一度引发舆情,登上热搜;随后,官方紧急叫停并宣布核减异常票数。此次事件始终绕不开一个关键命题——沈阳“全市统一款式”,与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校服管理“应知应会”》反复强调的“学校主体”原则存在明显冲突。
事件回顾:沈阳校服投票风波
8月15日,一则公告拉开了沈阳校服投票风波的序幕。沈阳市教育局在官方公众号对入选款式进行全市中小学生统一校服款式公众网络投票,需要从小学、中学的春秋装、夏装、冬装三类校服款式中分别选出一个心仪的款式,进行投票。其中,小学及中学校服款式的投票,每人限投1次。
![]()
据网友反映,沈阳重启中小学校服投票
投票活动开始后,有网友曾在社交平台发文质疑票数出现异常,部分候选校服出现在短时间内票数骤增的情况。“沈阳校服投票引争议”相关话题也一度登上社交平台热搜。
![]()
此前有网友反映校服投票异常
面对汹涌舆情,沈阳市教育局于8月23日紧急发布公告,称截至8月22日24时,市中小学生校服款式公众网络投票阶段已结束。为保证公平、公正,将在公证部门监督下,由第三方机构对网上投票的数据进行技术分析检测,如发现异常票数,将进行核减。
![]()
沈阳校服事件引发广泛关注,登上热搜榜
全市中小学校开学后,将以学校为单位,面向全体学生及其家长开展线下投票。通过“线上投票+线下投票”相结合的方式,在广泛征求学生、家长意见,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全市中小学生校服款式并适时面向社会公布。
![]()
沈阳教育发布早前发布公告,称开学后将开展线下投票
然而,11月线下投票启动后,争议并未平息。学校发放纸质投票单,校服款式与此前线上投票保持一致,要求家长勾选款式并签字。但从线上到线下,投票形式在变,但行政主导未得到根本解决。
“一市一款”越界:行政干预架空学校主体权
沈阳校服投票风波的表象是投票机制的漏洞,内核却是“全市统款”模式对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校服管理“应知应会”》的背离——这份政策文件反复强调的“学校主体”原则,在行政主导的“统一”诉求下被层层架空,暴露了教育治理中“权责错位”的隐患。
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校服管理“应知应会”》中,明确强调“学校应在深入论证和与家长委员会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确定是否选用校服”“将校服采购列入学校‘三重一大’决策事项”“明确校服工作管理和选用采购的责任主体及工作职责”,划定了“行政指导、学校主导”的权责边界。
但沈阳的“全市统款”模式,恰恰颠覆了这一逻辑,对学校主体权形成三重架空。其一,剥夺款式选择权,消解校园文化个性。让校服从“承载校园文化的流动名片”,沦为无差别的“标准化工业品”,本质是对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变相削弱。其二,绕过民主决策程序,稀释核心群体话语权。教育部要求校服选用需成立“家长和学生代表比例不低于80%”的选用组织,且需征得“相关年级2/3以上家长同意”,而沈阳的“投票漏洞”让“民主决策”沦为形式。其三,模糊责任边界,埋下治理空转隐患。当校服款式由市级行政部门敲定,学校便从“决策者”沦为“执行者”;一旦校服出现问题,学校因“无决策权”陷入“被动背锅”的困境。
教育治理的精髓,在于“放管服”的平衡——行政部门的职责是划定底线、提供指导,而非包揽所有决策。任何教育民生工程,若脱离了学校的主体地位、忽视了校情的差异,再完美的行政设计,也难以真正贴合学生与家长的需求。毕竟,“以学校为本”“以学生为本”,不能仅停留在口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