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
杨振宁先生离世后,本应是缅怀功绩的时刻,网络上却再次掀起对他的争议。
“改国籍是背叛”
“回国只为捞金”
“忘年恋不纯粹”
当这三大历史争议被扒后,大家才明白,原来他并非想象中那样。
![]()
01 国籍问题
国籍一事,是围绕在杨振宁身上最大的一个问题。
即使他在晚年退出了美国籍,但仍有许多人认为他当年放弃中国籍是背叛的行为。
![]()
其实不然,杨振宁在还是美国籍时就已经做了许多对祖国科研发展有利的事情。
至于为何入了美国籍,则与他当年的发展处境有关。
![]()
1943年,21岁的杨振宁参加了“庚款兴学”的留美考试。
1944年放榜时,他从全国物理专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获录的留美学生。
同年,他还拿到了清华大学理学硕士学位。
![]()
在等待出国签证、护照一年后,他历时两个月,于1945年11月到达了美国纽约。
在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哲学博士学位后,他又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了一年。
![]()
1950年春,正值朝鲜战争爆发。
为了防止人才流失,美国禁止所有获得理工博士以上学位的华裔回国。
因此,杨振宁暂时被困在了美国。
![]()
与此同时,奥本海默为他开具了一份为期五年的研究所聘书后,他决定暂时留在美国。
1950年秋,他和在异国他乡相遇的杜致礼在美国举行了婚礼。
在研究工作步入正轨、婚姻也美满之时,杨振宁有了在美国定居的想法。
![]()
但父亲杨武之的想法与他完全相反。
作为一位传统的中国数学家,杨武之认为作为中国人,骨子里只能流中国血。
所以,他在1960年、1962年和杨振宁会面时,多次向他提起了国内的新思想、新建设等。
想劝儿子回国发展。
![]()
但杨振宁在对比了国内和国外的研究环境之后,他认为美国更适合他的学术研究。
因此,他拒绝了父亲的建议,还是留在了美国。
不仅如此,他在1964年3月23日,将国籍正式更改为美国籍。
![]()
因为这个决定,父亲直到临终前都没能原谅杨振宁。
在杨武之看来,他放弃中国籍就等于放弃了生育他的国家。
![]()
但结合他后来的学术研究成果,不得不承认美国的确给予了他很宽泛的研究环境。
从1949年到1966年,他在美度过了17年的学术黄金期。
1954年,他和米尔斯合作发表的“杨-米尔斯场理论”,成为了20世纪物理学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
![]()
1957年10月,他还和李政道一同成为了最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中国人。
在发表获奖致辞时,他特别强调了自己身体里流淌的中国血。
“我为自己的中国血统和背景而感到骄傲,同样,我为能致力于作为人类文明一部分的、源出于西方的现代科学而感到自豪。我已献身于现代科学,并将竭诚工作,为之继续奋斗”
![]()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祖国的热爱。
也让我们看到,国籍并不能定义一个人的爱国之心。
真正的爱国,是无论身处何方,都心系祖国,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
![]()
02 回国养老捞金
虽说入美国籍是为了学术研究,但当杨振宁晚年归国时,仍旧遭到了诸多人的质疑。
不少人认为他回国是为了“养老捞金”。
实则不然,这种想法是实属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
自1971年,中美关系刚有解冻迹象的时候,杨振宁就着手准备为国家贡献他的一份力量了。
当时,他给父亲写信表示他有回国探亲的意愿。
![]()
在获得国家批准后,他获得了回国访问的机会。
不仅见到了挚友邓稼先,还受到了重要领导人的接见。
![]()
1977年,他还组织成立了全美华人协会。
此后的许多年里,他为中国科技的交流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
1994年,他成为了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7年,他还帮助清华大学成立了高等研究中心。
![]()
2004年,在辞去了国外的教职工作后,他正式回归祖国。
并向清华捐了100万美元。
就连在清华大学的年薪,也尽数用于研究院。
![]()
2015年4月1日,他正式放弃了美国国籍。
次年,在他提出希望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后,中科院专门制定了相关暂行办法,让他从外籍院士转为了本国院士。
让他成为了百分之百的中国人。
![]()
正如潘建伟院士所言,杨振宁最大的贡献就是让中国人有了信心。
所以说,国籍一事不足以让杨振宁被大众质疑。
![]()
03 相差54岁的忘年恋
不过,要说最大的争议点,自然还是和翁帆相差54岁的忘年恋了。
当年,当两人订婚消息传出后,网络上铺天盖地全都是对杨振宁的指责。
不管是老牛吃嫩草也好,还是耐不住寂寞也罢,皆是对他大龄娶娇妻的不满。
![]()
但对翁帆和杨振宁两人来说,他们之间,除了男女之情外,更多是灵魂上的契合。
两人相遇在1995年。
彼时,翁帆是汕头大学英文系的大一新生。
因为外语好,她被安排负责接待杨振宁和杜致礼夫妇。
三人还留下了一张珍贵合影。
![]()
到了2003年,杜致礼因病去世。
在失去了妻子之后,杨振宁陷入了漫长的孤独之中。
这样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很折磨的。
所以,他和翁帆结婚,也是命中注定。
![]()
2004年2月,翁帆和杨振宁因为一封信开始有了联系。
随后,9年未见的二人在香港中文大学见了面。
看到年轻且有学识的翁帆,杨振宁对其难以忘怀。
![]()
于是他便经常在空闲时期拨打翁帆的电话。
面对博学的杨振宁,翁帆一直将其当作偶像来崇拜。
在接触越来越多后,他们很自然地相约外出游玩。
![]()
2004年10月,杨振宁主动向翁帆提出了求婚。
紧接着,他们快速地完成了订婚、领证、结婚。
![]()
对杨振宁来说,翁帆就是上帝赐给他的一份礼物。
而对翁帆来说,杨振宁是她生命中的带路人。
![]()
她对杨振宁的感情,始于崇拜,终于真爱。
面对这样一位有着丰富内涵的前辈,翁帆很难不心动。
![]()
换个角度来看,杨振宁的出现,让她享受到了象牙塔般的生活状态与精神状态。
她很喜欢杨振宁给予她的纯净生活。
![]()
灵魂契合的婚姻状态,常常让翁帆感觉自己是和年轻时的杨振宁在一起。
虽然未能参与他的过去,却有幸成为了他人生尽头最重要的一个人。
![]()
正如杨振宁所说,或许当下鲜少有人能理解他们之间的感情。
但在三十年四十年之后,他们这段不被认可的婚姻或许会成为一段非常好的罗曼史。
![]()
结语
杨振宁的一生,早已用科学成就与家国担当写就答案。
“改国籍是背叛”,实则是他早年赴外取经、日后反哺祖国的远见。
“回国只为捞金”更是无稽之谈,他零报酬治学、捐积蓄助科研,尽显纯粹报国心。
“忘年恋不纯粹”不过是对私人情感的片面窥探,与他的科学贡献无关。
![]()
历史背景的复杂、人性情感的多元,本就不该用单一标签评判。
那些争议,在他留下的科学遗产与精神财富面前,终究黯淡无光。
![]()
部分参考资料
新华社|对话杨振宁、姚期智:我为什么放弃外国国籍?
中国科学报|杨振宁“回归”
央视新闻|一生心怀家国 杨振宁:我的身体里循环着中华文化的血液
杨澜访谈录|杨振宁、往翁帆专访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