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中国民主同盟卓越的领导人,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一枚印章、一座校园、一封信笺,共同讲述着华罗庚坚韧、厚重的学术人生,心系祖国科技事业的赤子之心和矢志不渝的家国情怀。
值华罗庚诞辰115周年之际,让我们共同以这篇文章纪念他。
在中国现代科学与教育史上,华罗庚的名字熠熠生辉,照亮了数学的苍穹,也温暖了清华园的记忆。他不仅是世界闻名的数学家,更是民盟与清华的杰出代表。回望他的一生,从清华园里的一再破格聘任,到西南联大时期的患难坚守,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赤诚报国,他以卓越的学术成就与高尚的人格魅力,书写了科学与爱国交融的壮丽篇章。
华罗庚是中国现代数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清华大学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学者之一,从初中毕业生到世界级数学家,他在清华留下了深刻印记。他与闻一多的患难之交、在清华园的奋斗岁月、晚年致信中国科学院院长的赤子之心,无不彰显其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同时,作为中国民主同盟的杰出领导人,他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从一枚镌刻情谊的印章,到一座见证蜕变的校园,再到一封饱含赤诚的信笺,串联起华罗庚与清华、与民盟的深厚渊源。
一枚印
一枚印章镌刻战火中的深情厚谊和精神传承。
现藏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这枚印章,是闻一多为华罗庚所刻,由华罗庚的女儿华苏捐赠。其独特之处在于边款:
甲申岁晏为罗庚兄制印,兼为之铭曰:顽石一方,一多所凿,奉贻教授,领薪立约。不算寒伧,也不阔绰,陋于牙章,雅于木戳。若在战前,不值两角。
![]()
闻一多为华罗庚雕刻的印章和印章边款
![]()
短短数语,呈现了两人赤诚的情谊。华罗庚非常喜爱这枚印章,一直视为珍宝,在之后几十年的辗转生涯中一直珍藏,并能一字不错地背诵边款的文字。
闻一多比华罗庚年长11岁,两人先是同在清华园任教,后在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两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时,闻一多居住在昆明北郊的杨家宅院,华罗庚住在黄土坡。在一次日机空袭中,华罗庚所住的房屋被炸毁,无处安身。闻一多得知后,邀请他一家六口住在自家土木结构的二层小楼上。二楼原本住着闻家八口人,已很拥挤,闻一多仍将较大的正屋让给华罗庚一家居住。华家住里间,闻家住外间,中间用一张床单相隔。华罗庚还曾写下《挂布》一诗:“挂布分屋共容膝,岂止两家共坎坷。布东考古布西算,专业不同心同仇。”可见当时两人共患难的深厚情谊,以及他们在艰难岁月中仍孜孜钻研、乐观豁达的胸怀。在西南联大解散后,师生相继复员北上。华罗庚向闻一多告别,并叮嘱:“情况这么紧张,大家全走了,你要多加小心才是。”没想到这一别,竟再无相见之日。
![]()
西南联大时期,闻一多与家人合影
![]()
西南联大时期,华罗庚与家人合影
1979年,华罗庚在《知识分子的光辉榜样——纪念闻一多烈士八十诞辰》一文中写道:“一多先生治印是为了生计,可是却精工镌刻了图章送给我,这是他的完美的艺术的纪念物,也是他对朋友的真挚情意的宝贵凭证。在几十年迁徙辗转的生涯中,我一直珍藏着它,每当我取出它,就想到一多先生,它上面所凝聚的患难之交的革命情谊成为鞭策自己不断进步的动力。”
今天,这枚饱含着两位民盟先贤情谊的印章品相极好,可见华罗庚及家人非常珍视,历经战火与动荡,精心保存至今。2022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红烛颂:闻一多、闻立鹏艺术作品展”,展出了此枚印章。展览后,华罗庚的女儿华苏将印章捐赠给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这枚印章从此回到了清华园,回到了华罗庚、闻一多两位先生共同的母校,他们并肩工作奋斗过的地方。肝胆相照,风雨同舟,在民族危亡之际,民盟先贤以学术报国,这枚印章成为了永恒的见证。华罗庚与闻一多的生死之交和深情厚谊,映照出他与民盟的渊源,以及民盟先贤在患难中构筑的精神同盟。在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两位先贤在炮火中同住一屋,以“挂布分屋共容膝”的艰辛,诠释了知识分子的风骨。印章边款铭文既是他们“布东考古布西算”的学术互补,也是“心同仇”的爱国共鸣,更是民盟人“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赤诚之心。
一座园
一座校园铭记岁月里的成长之路和育人华章。
清华大学所在的清华园,承载着诸多民盟先贤的故事,华罗庚便是其一,这里是他成长的沃土。1931年,一位只有初中学历的年轻人因一篇数学论文被时任清华大学算学系(现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慧眼识珠,破格聘为助理员,这便是华罗庚与清华缘分的开始。当时的算学系位于清华园内的工字厅,包括一间图书馆和三间办公室。正是在这里,华罗庚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文章《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被注意。后来,熊庆来、教员唐培经等人辗转寻访,终于联系到华罗庚,了解情况后对他更加赏识。当时系里的各位先生也都赞成把华罗庚调来清华工作培养,他初来清华时的办公处就被安排在熊庆来的办公室外。在清华园,他白天整理书籍,夜晚挑灯自学,以“每天工作12小时”的勤奋弥补学历不足,完成了从自学青年到数学天才的蜕变。那时,清华大学教师分助教、教员、讲师、副教授与教授五级。短短几年间,清华大学为他打破常规:从助理员到助教,再到教员,直至教授,完成了三级破格晋升,他与陈省身、杨武之等学者共事,被熊庆来誉为“异军突起之科学明星”。理学院院长叶企孙的“不要被资格所限定”一语,彰显了清华“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胸怀,也为华罗庚的学术之路铺就了基石。后来他回忆那个时期,“我去清华时,系里的图书散满在小屋子里的地上,乱七八糟。我把它们一本本地整理好,归类放好。我只要闭着眼睛一摸,就知道哪本书放在哪里”,“每当我寒暑假回家乡探亲时,熊庆来先生总是依依不舍,他生怕我嫌钱少不肯再回来。他哪里知道,清华给我的钱比金坛初中给的钱优厚多了,清华对我来说是求之不得的”。抗战爆发后,他随清华南迁昆明,在西南联大的艰苦环境中完成《堆垒素数论》,彰显了科学家与爱国者的双重品格。清华不仅是他学术生涯的起点,更塑造了他科学报国的信念。
![]()
1934年,清华大学算学系同人合影,前排右一为华罗庚
在清华,华罗庚不仅奠定了研究根基,更培养了一批数学英才,清华园也是他归国育才、投身民盟的基点。1950年,华罗庚放弃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职,携家眷回到清华执教。他在这安家,后来数学研究所筹备处迁入清华园,就临近他的住宅。那时新闻报道:
闻名全世界的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已于本月16日自美国返抵首都北京,并已回清华大学任教。华氏系于1946年应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之聘,前往讲学。华氏回到清华大学以后,受到该校学生的热烈欢迎。华氏在回国途中曾发表一封给中国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号召留美学生回国为伟大的祖国建设和发展而努力。
![]()
华罗庚在归国途中发表的《写给留美同学的公开信》
华罗庚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赞扬、清华师生的热烈欢迎,他当时的办公室在清华园科学馆的一楼。据中国科学院院士万哲先记述,华罗庚办公室的窗户外面“常有学生跷着脚、手扒着窗户看他勤奋工作”,成就了一道动人风景。这里不仅是华罗庚的科研阵地,更是他教育理念的实践场。他讲课深入浅出,强调创新而非模仿,组织讨论班、出题征解,使系里的学术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他开设的“广义矩阵论”课程,以矩阵为纽带串联数学分支,培养出丁石孙、万哲先等弟子,形成国际公认的“典型群中国学派”。科学馆的灯光见证了他“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治学态度,也照亮了后世学子的学术之路。
1951年,华罗庚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将科学家的严谨与参政热情相结合。他曾说:“新时期统一战线、民主党派工作十分重要,希望大家加强学习,增进团结,充分发挥民盟智力集团的特点,努力做好民盟的工作,为经济振兴和新的技术革命作出贡献。”1979年,华罗庚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继续活跃于科教战线,推动多党合作。清华园中,他既是课堂上的名师,也是民盟团结文教界人士的桥梁。他曾动情地说自己是清华同学,是初中毕业后到清华来的,在1985年逝世前夕,他还专程重返清华园,在校门前久久驻足,这份归属感贯穿了他的一生。
今日的清华大学,华罗庚的印记依然鲜活。纪念华罗庚史料图片展、数学系的“华罗庚讲座”、理科楼里的华罗庚雕像,都诉说着他的故事。他的学生、清华杰出校友万哲先院士曾说,“华老师用一生教会我们,科学家的价值在于推动祖国进步”。这种精神激励了无数后来者,从清华园到中科院,从数学领域到全民科普,成为中国科学界的共同财富。
一封信
一封书信彰显矢志不渝的赤子之心和家国情怀。
这是一封华罗庚写给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的工作汇报信函,展现了他晚年仍心系国家科技发展的赤忱。信中写道:
卢嘉锡院长同志:
由于中美关系的进展,及赵总理与李根总统将互访,抵此后受欢迎,对科学技术交流的要求也更迫切。
昨日又收到意利诺大学将授与我荣誉学位的专信,特将影印件奉上,请指示。
前报告第三世界科学院将于11月10—11日开第一次院士会议,邀我参加。时间已十分迫切,请急予指示。他们已通知负责我个人的旅住另(零)用,但念及路途远,时间紧,加之病残,可否有一人同往?
时间十分迫切,请电示。
来此后,方知Caltech(加州理工)是您的母校。
此致
敬礼
华罗庚
1983.10.22
右侧批注:
此事在29日下午党组会上议了一下,同意华老带一人同行(出席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会议),是带助手还是家属,由华老自定,费用均由我院士费支付。意利诺大学授华老荣誉学位一事,待华老回国后再商。请即告华老。
党组办
1983年10月,华罗庚应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邀请,赴美进行为期一年的讲学活动。在美期间,他还赴意大利的里雅斯特市出席第三世界科学院成立大会,并当选院士。在此次访美讲学期间,华罗庚还见到自清华园时期就相识的好友陈省身,两位旧友重逢,共忆清华往事。陈省身曾撰文回忆:“同顾前事,如在梦中。1980年他率团访美,过柏克莱时在我家住了两夜,相谈如旧日,甚畅。1983年他访问加州理工大学,我从柏克莱去访他,相距400余公里,自己驾车。这是我们最后一面了。”华罗庚在信中急切请示参加第三世界科学院会议,病残之时仍心系国家科技交流,字里行间流露着他对祖国的牵挂、服务国家的恳切愿望和使命感。这封信与1950年他放弃美国优渥条件回国时写的《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一脉相承,“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他的选择正是民盟优良传统的生动体现。这封书信的背后,也有着华罗庚作为民盟领导人的政治自觉,他团结知识分子,推动多党合作,将科学家的理性与参政党的使命融为一体,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信中“党组办”的批注“同意华老带一人同行”也印证着国家对他的信任。
![]()
20世纪80年代初,华罗庚(左)与陈省身在美国合影
纪念华罗庚,不仅是缅怀一位科学巨匠,更是呼唤一个时代的精神——在勤奋中成长,在患难中坚守,在复兴中奉献。今天,我们当以华罗庚的精神为炬,在科学馆的灯下求索,在民盟的事业中奉献,让“顽石一方”的赤诚与“归去来兮”的初心,永远照亮前路。
来源:群言杂志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信息来源:民盟中央微信公众平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