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屠我30万同胞你后悔过吗?冈村宁次回6个字,全场哗然

分享至

“站住,”他沙哑地命令道,冰冷的枪口几乎触碰到囚服的后心,“长官在问你话,回答他。”

四周的空气仿佛凝固成一块冰冷的铁,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那个穿着囚服的背影没有回头,只是用一种近乎轻蔑的语调,缓缓吐出几个字,瞬间,整个世界都仿佛在他脚下崩塌。



01

一九四五年,秋。

重庆的山城,被一场连绵不绝的秋雨浸泡着。

雾气从江面上蒸腾而起,比往年任何时候都要浓重。

它像一张巨大无边的、浸透了泪水与叹息的灰色薄纱,温柔又残忍地笼罩着这座刚刚从长达八年的噩梦中挣扎醒来的战时首都。

胜利的消息,已经通过电波和报纸传遍了每一条大街小巷。

最初那几天撕心裂肺的狂喜,那种跑到街上拥抱陌生人、放声痛哭的激动,正在被一种更为复杂、更为沉重的情绪慢慢取代。

街头巷尾,依旧可以看到庆祝胜利而悬挂的红色标语。

有些已经被连日的秋雨浸润得字迹模糊,红色的染料顺着白布淌下来,像一道道干涸的血痕。

孩子们是最高兴的。

他们举着自制的小旗,在断壁残垣组成的瓦砾堆旁追逐嬉戏。

他们的世界里,战争的结束意味着不再有刺耳的防空警报,不再需要躲进阴冷潮湿的防空洞。

他们不完全懂得战争的残酷,只知道大人们的脸上,开始有了久违的、舒展的笑容。

可是在那些笑容的背后,在每一个被轰炸过的房屋窗户的深处,都藏着无法被阳光照亮的巨大悲伤。

暗巷里飘出的,不再是躲避轰炸时的惊恐尖叫,而是压抑了太久的、如泣如诉的哭泣声。

那是妻子在为战死的丈夫哭。

那是母亲在为牺牲的儿子哭。

那是孩子在为再也回不来的父亲哭。

那是无数幸存者,在为所有死去的亲人、朋友、邻居,为所有再也回不来的人而流的眼泪。

胜利了。

这句话,对于不同的人,有着截然不同的分量。

山河仍在。

国也未破。

只是,故人已凋零。

这片被反复蹂躏过的土地上,每一寸泥土似乎都还能闻到硝烟与血腥混合在一起的、无法消散的味道。

蒋介石的官邸之内,气氛比外面的山雾还要沉闷压抑。

他没有去参加任何一场在广场上举行的庆祝集会。

对于他而言,胜利与其说是一顶荣耀的桂冠,不如说是一副更加沉重、更加无法卸下的担子。

宽大的红木办公桌上,没有庆祝胜利的香槟与鲜花。

只有一叠叠堆积如山的、边缘已经磨损的卷宗。

每一份卷宗,都是一道刻在国家肌体上、深可见骨的伤口。

来自全国各地的伤亡报告,日军暴行调查记录,一桩桩,一件件,白纸黑字,冰冷刺骨。

那些文字的背后,是数以千万计的破碎家庭,是无数在绝望中死去的灵魂。

他的指尖,正停留在一份来自南京的特别调查卷宗上。

报告很厚,纸张因为被无数人翻阅而变得柔软发黄。

三十万。

这个数字,像一根刚刚从炉火中抽出的烧红铁钎,狠狠地烙在他的心脏上,发出一阵“滋滋”的焦响。

他已经有很多个夜晚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了。

只要一合上眼,眼前就是南京城冲天的火光。

耳边就是长江边妇孺老弱绝望的哀嚎。

脑海里就是那座六朝古都沦为人间地狱的种种惨状。

作为这个国家的最高统帅,他带领着这个濒临崩溃的民族,在血与火的泥沼中挣扎着,最终走出了绝境。

他也是这个国家名义上的最大“家长”,背负着所有国民的血与泪,所有的仇与恨。

军事上的胜利,仅仅是这场漫长战争的第一步。

如何审判那些双手沾满鲜血的战犯,如何告慰那数以千万计无法安息的亡魂,是一场更严峻,也更痛苦的考验。

这考验,不发生在战场上,而发生在法庭里,发生在人心之中。

他的目光从卷宗上缓缓移开,望向窗外那片灰蒙蒙的、没有尽头的天空。

他知道,那个男人,已经被收押了。

冈村宁次。

前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

在过去的数年里,这个名字几乎等同于死亡、毁灭与恐怖的代名词。

在另一处,一所由旧时衙门改建的、戒备森严的临时关押地。

冈村宁次的生活,平静得近乎诡异。

他没有表现出丝毫作为战败者的颓丧、愤怒或是狂躁。

每天清晨,当天光刚刚透过高墙上的小窗照进来时,他依旧会像在军营里一样,准时起身。

他会将自己的囚服叠得整整齐齐,像对待将军的礼服一样一丝不苟。

他甚至会花很长的时间,盘腿打坐,面朝东方,神情肃穆,仿佛在进行某种神圣的仪式。

负责看守他的卫兵,都是特意从前线浴血奋战过的部队里挑选出来的老兵。

他们中,几乎每个人的身上,都带着日本人留下的伤疤,或是心理上,或是身体上。

他们对这个囚犯的仇恨,如同身后的长江之水,滔滔不绝。

他们恨不得用眼神将这个男人千刀万剐。

可是,冈村宁次对这些如同淬毒刀子一般的目光,完全视若无睹。

他吃饭的时候,动作缓慢而优雅,用筷子的姿势标准得如同教科书。

他细嚼慢咽,仿佛在品尝一道精心制作的怀石料理,而不是囚犯碗里那份粗劣的饭食。

他沉默寡言,大多数时候,都只是静静地坐在床板上,眼神空洞地望向墙壁上某一个斑驳的点。

有时候,他会透过狭小的铁窗,饶有兴致地观察院子里的一群蚂蚁,看它们如何搬运一颗米粒,看它们如何井然有序地进进出出。

那种超然物外的专注和深入骨髓的冷静,让那些见惯了生死的看守们,都感到一阵阵发自内心的胆寒。

这个男人,不像一个等待审判的战犯。

他更像一个暂时休战的将军,正在自己的营帐里,复盘着上一场战役的得失,思考着下一场战役的布局。

这种近乎傲慢的平静,比任何歇斯底里的反抗和叫嚣,都更具挑衅性。

它像一层无形的铠甲,将所有的指责、仇恨和审判,都隔绝在外。

02

审判的日子,终于在一个阴沉的上午到来了。

法庭设在一座临时改建的西式礼堂里。

建筑本身带着一种不属于东方的庄严肃穆,高高的穹顶,厚重的石柱,都让这里的气氛显得格外肃杀。

阳光费力地穿过一尘不染的高窗,在空气中切割出一条条清晰可见的光路。

无数细小的尘埃,在静止的光束中漫无目的地上下翻飞。

它们像是无数无法安息的亡魂,从这片土地的四面八方聚集而来,默默地注视着这里即将发生的一切。

法官席上,是几位表情严峻的军法官。

检察官席和辩护律师席隔着不远,泾渭分明。

旁听席上,坐满了中外记者、受害者家属代表,以及通过抽签选出的、来自社会各界的旁听民众。

整个法庭被挤得满满当当,却没有发出一丝多余的声响。

人们甚至可以清晰地听到身边人那被刻意压抑着的、粗重的呼吸声。

“带被告人冈村宁次到庭!”

随着一声庄严的传唤,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投向了法庭的入口。

两名高大的法警,押解着一个瘦削的身影,缓缓走了进来。

冈村宁次穿着一身干净整洁的囚服,头发虽然花白,但梳理得一丝不苟。

他的面容清瘦,但精神矍铄,眼神锐利。

他微微佝偻着背,一步一步地走上被告席,然后平静地坐下,甚至还对着法官席微微点了点头。

从始至终,他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既没有恐惧,也没有愤怒,只有一种仿佛与这个世界无关的、深入骨髓的漠然。



审判,正式开始了。

检察官站起身,他是一位在战时失去了所有亲人的中年人。

他的声音洪亮而稳定,但仔细听,能听出其中压抑着的、如同即将喷发火山般的巨大悲愤。

他开始一条条列举冈村宁次及其麾下部队在中国战场上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无数村庄化为焦土,无数平民流离失所。”

“‘慰安妇’制度,数十万中国、朝鲜妇女被强征为性奴隶,遭受了惨无人道的凌辱。”

“七三一部队活体实验,将活生生的人类当做实验材料,进行细菌、毒气和各类酷刑测试。”

“对重庆、上海、广州等非军事化城市,进行长达数年的无差别轰炸,造成大量平民伤亡。”

每一个冰冷而残酷的词汇,都伴随着一叠叠堆积如山的、无法辩驳的证据。

幸存者的血泪陈述,被当庭宣读。

那些文字,没有丝毫华丽的辞藻,只有最朴素、最真实的记述。

它们却拥有着最恐怖、最震撼人心的力量。

“我的儿子,他才五岁,他只是因为害怕,哭了一声,就被一个日本兵用刺刀……”

一位母亲的证词被念到一半,旁听席上已经传来了撕心裂肺的哭声,那声音充满了绝望,让闻者心碎。

法庭的气氛,变得像一块被浸透了水的沉重海绵,沉重得几乎要滴下血来。

一组组照片证据,通过幻灯机,被投射在法庭中央的白色幕布上。

被彻底焚毁的村庄,只剩下残垣断壁和黑色的焦土。

堆积在坑中,如同垃圾一般被掩埋的尸体。

被凌辱后,赤身裸体、双目圆睁,失去了生命的年轻女性。

还有那些在屠杀现场,在遇难者尸体旁,露出狰狞笑容,甚至竖起大拇指的日本士兵。

每一张照片,都是对人性尊严最残酷的践踏,是对文明底线最疯狂的挑衅。

整个法庭,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充满了悲伤与愤怒的漩涡。

而冈村宁次,就坐在漩涡的最中心。

他却像一块坚硬冰冷的礁石,任凭四周的风浪如何冲击,依旧纹丝不动。

在检察官陈述罪证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轻轻地闭着眼睛,仿佛在闭目养神,对周围的一切充耳不闻。

偶尔,他会睁开眼。

他会用一种近乎审视的、冷漠的目光,缓缓地扫视着法庭里的每一个人,从法官到旁听的民众。

那眼神里,没有一丝一毫的愧疚。

他的辩护律师,则依据《日内瓦公约》和各类国际交战准则,进行着冰冷而程序化的辩护。

“我的当事人,作为一名职业军人,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忠实地执行来自东京大本营的命令。”

“战争中的某些不幸行为,虽然令人感到遗憾,但在当时的情境下,是无法避免的附带伤害。”

“关于部分指控的真实性,我们持保留意见,因为证据链条并不完整。”

这些冰冷、精准而狡猾的辩词,像一把把生了锈的钝刀,在每一个受害者家属的心上,反复地、缓慢地切割着。

冈村宁次的这种“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比任何直接的狡辩和反驳,都更让在场的所有中国人感到愤怒和无力。

他不是在否认罪行。

他是在藐视这场审判。

他用他的沉默和冷漠,无声地在向整个中国,向整个世界宣告:你们没有资格审判我。

庭审的胶着状态,很快就通过一份份加急的简报,送到了蒋介石的办公桌上。

他看着简报上对冈村宁次在法庭上种种表现的详细描述,那只刚刚拿起毛笔准备批示文件都手,在空中停住了。

手背上,青筋暴起。

“藐视法庭,毫无悔意。”

这八个字,像八根烧红的钢针,狠狠地刺进了他的眼睛里。

他原本以为,在如山的铁证面前,在整个民族的血泪控诉面前,这个双手沾满鲜血的刽子手,至少会表现出一丝人性的动摇和忏悔。

他错了。

他错得离谱。

一股再也无法压抑的、如同海啸般的巨大情绪,在他的胸中翻涌、咆哮。

这已经不是作为国家元首的政治愤怒。

这是一种作为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最原始、最纯粹的悲愤。

他“啪”地一声,将毛笔重重地拍在桌上,墨汁溅出,在文件上留下一个刺眼的污点。

他猛地站起身。

“备车。”他对身边的侍从官沉声说道。

“去哪里,委员长?”侍从官被他突然的举动吓了一跳。

“去法庭。”

这个决定,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作为当之无愧的胜利国最高统帅,他亲自出现在对战败国高级将领的审判庭上,这在国际法理和外交惯例上,都是极不寻常的,甚至可以说是“违规”的。

“委员长,这恐怕……不合规矩……”侍从官小声地,有些惶恐地提醒道。

“有些事情,比规矩更重要。”蒋介石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斩钉截铁的决断。

他没有穿那身象征着最高权力的笔挺戎装。

他换上了一件在日常生活中常穿的蓝色长衫,戴上了一顶普通的黑色礼帽。

在少数几名同样换上便衣的随从护卫下,他乘坐一辆没有任何标志的黑色轿车,悄悄地从法庭的侧门,进入了旁听席。

他坐在了旁听席最后一排一个毫不起眼的角落里。

起初,并没有人注意到他的到来。

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像被磁石吸引的铁屑一样,牢牢地集中在法庭中央那场没有硝烟的交锋上。

他静静地坐着,像一尊沉默的、融入阴影的雕像。

他的目光,却像两把出鞘的利剑,穿过层层人群,越过时空的阻隔,死死地钉在被告席上那个瘦削而冷漠的身影上。

他亲耳听着那些幸存者家属泣不成声的控诉。

他亲眼看着那些惨不忍睹的照片,在幕布上一张张闪过。

他能清晰地感觉到,自己胸中的那座沉寂已久的火山,正在一点点地被加热。

灼热的岩浆正在疯狂地翻滚、积聚,即将冲破地壳,喷薄而出。

03

庭审,终于进行到了最关键,也是最沉重的阶段。

检察官深吸了一口气,他的胸膛剧烈地起伏着,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他用一种因极度悲愤而颤抖的声音,一字一顿地说道:“现在,呈上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证据。”

当“南京”这两个字被说出口时,整个法庭的空气仿佛瞬间被抽空了。

所有人的心脏,都像是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狠狠地攥住,无法跳动。

大屏幕上,开始播放一段从日军手中缴获的、由他们自己拍摄的纪录影像。

黑白的画面,没有任何声音,却比任何歇斯底里的嘶吼都更加震撼。

长江边,尸积如山,江水被染成了黑红色。

古老的城墙下,血流成河,汇成一个个小小的池沼。

被日军用刺刀高高挑起的、还在襁褓中的婴儿。

被当做“百人斩”比赛的工具,在狞笑声中被砍下头颅的无辜平民。

一组组遇难者的面部特写照片,被无情地放大在所有人的眼前。

那些面孔,有的因为极度的惊恐而扭曲。

有的因为彻底的麻木而空洞。

有的还保持着生命最后一刻的、徒劳的挣扎。

旁听席上,民众的情绪,在这一刻,彻底失控了。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突然像疯了一样站起身,他指着被告席上的冈村宁次,用尽全身的力气,发出野兽般的嘶吼:“还我儿子!你还我的儿子啊!”

他的吼声,像一个信号弹,在死寂的夜空中炸响。

压抑已久的哭喊声,咒骂声,瞬间如同决堤的洪水,淹没了整个法庭。

“杀了他!”

“这个畜生!”

“血债要用血来偿!”

法庭的秩序,在瞬间崩溃。

法警们冲过去,试图用血肉之躯组成人墙,来维持秩序。

但是愤怒的人群,像汹涌的潮水一样,根本无法阻挡。

坐在角落里的蒋介石,双拳死死地攥在一起。

他的指节,因为过度用力而发白,甚至发出了“咯咯”的声响。

他死死地盯着被告席上那个依旧冷漠的身影。

在如此巨大的人间惨剧面前,在那三十万亡魂的无声注视下,冈村宁次竟然连眉毛都没有动一下。

他的脸上,甚至闪过了一丝极其细微的、难以察觉的厌烦。

仿佛是在嫌弃这场突如其来的闹剧,太过吵闹,打扰了他的清静。



就是这一丝转瞬即逝的厌烦,像一根火柴,被扔进了早已装满炸药的桶里。

彻底点燃了蒋介石胸中那座积压已久的火山。

他再也无法忍受了。

他再也无法作为一个旁观者,冷眼旁观了。

他拨开前面挡着他的人群,突然站起身。

他一步一步,从旁听席的最后一排,穿过混乱不堪的人群,走向法庭的中央。

他的步伐不快,但每一步都像是踩在所有人的心跳上,沉重而有力。

喧闹的法庭,奇迹般地,在一瞬间安静了下来。

人们都惊愕地,难以置信地看着这个穿着蓝色长衫的男人。

哭喊声停止了。

咒骂声消失了。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的身上。

他们认出了他。

是委员长。

法官席上的法官们,全都惊得站了起来,不知所措。

检察官也愣在了原地,张着嘴,说不出话来。

蒋介石没有理会任何人的惊愕。

他没有走向法官席,也没有走向检察官席。

他的目标,只有一个。

他径直走到了冈村宁次的被告席前。

两人之间,只隔着一道半人高的、深褐色的木制围栏。

一个是满身伤痕、内心正在滴血的胜利者。

一个是毫发无损、内心毫无悔意的战败者。

整个法庭,不,整个中国,整个世界的目光,都汇聚在这历史性的一刻,汇聚在这两个宿命的敌人之间。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被按下了暂停键。

空气压抑得让人无法呼吸。

蒋介石的目光,像两把刚刚淬过火的利剑,死死地钉在冈村宁次的脸上。

他的声音沙哑,但每一个字都异常清晰,清晰到足以让法庭最后排的人,都听得清清楚楚。

他没有说任何官话套话,没有提国家,没有提民族,没有提战争。

他只是作为一个背负着亿万同胞血债的人,问出了那个积压在他心中,积压在四万万同胞心中,最沉重,最痛苦,也最根本的问题。

“屠我三十万同胞,你,后悔过吗?”

这个问题,像一颗沉重无比的石头,被投入了死寂的湖面,激起了所有人心中的滔天巨浪。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瞪大了眼睛,等待着那个将会被载入史册的回答。

冈村宁次缓缓地,缓缓地抬起了他那颗一直低垂着的头。

他的眼神,在这一刻,第一次有了明显的波动。

那不是恐惧。

那不是忏悔。

那更不是惊慌失措。

那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夹杂着一丝轻蔑与不屑的、古怪的神情。

他仿佛在看一个不懂事的、天真的孩子,问出了一个幼稚到可笑的问题。

他直视着蒋介石那双燃烧着怒火的眼睛,沉默了。

一秒。

两秒。

三秒。

四秒。

五秒。

这五秒钟,漫长得像一个世纪。

就在所有人以为他会用沉默来对抗,或是会说出一些诸如“服从命令”之类的狡辩之词的时候,他开口了。

他的嘴角,甚至微微向上翘起,形成一个冰冷的、嘲讽的弧度。

他用一种近乎平静的,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语调,一字一顿地,说出了六个字。

这六个字,声音不大。

却像一颗在绝对真空中被引爆的炸雷。

轰然一声,炸响在法庭里每一个人的耳膜里,炸响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

这六个字,他没有用他的母语日语。

而是用发音标准但语调生硬的中文,清晰地说了出来: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