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大部分时段的各野战军主力部队,以“纵队”为重要编成单位,直到1949年整体完成军改,人民军队正式设置统一的军级、兵团级数字番号。
不过有一支大军,早在1948年11月,便迅速完成纵队改军的工作,动作比其他兄弟部队快不少。这支大军就是黑土地上的东北野战军。熟悉军史的读者不难发现,48年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携手发起平津战役,华北的主力部队还是传统的纵队建制,而东野这边已经称为“军”了,如38军、39军、40军。
![]()
这个情况很有意思。纵队是各战区普遍运用的作战单位,西北、中原、华东、华北,包括改制之前的东北战场,我军主力都叫纵队,通常等同于军一级。再往前追溯,红军时便出现纵队了,比较著名的是红一方面军里的中央纵队。
而全面抗战中,由于国民政府故意限制八路军、新四军番号,随着队伍规模壮大,我方也不便自行设置新的、公开的军级番号,所以又出现了不少“纵队”,比如八路军的第一至第五纵队。这种命名习惯又进一步延续到了解放战争中,纵队番号极为普遍了,各野战军都是这样。
![]()
那1948年,为何东北野战军率先完成了纵队改军工作呢?
首先这是军委要求的,军改势在必行,而东野的启动条件要好于兄弟部队。48年11月辽沈战役胜利后,东北地区已经取得解放,东野具备理顺部队、重新整编的条件。那段时间东北的主要任务是休整、教育和补充解放战士,规划入关行动,而这些工作正好与军改过程契合。至于其他野战军,还在各战区跟国民党军周旋、作战,不太可能同步进行军队改编,自然要比东野的动作慢。
![]()
其次,东北野战军的政治组织和干部工作,水平很高。当时担任东野政委的,是著名的政工元帅罗荣桓,再加上政治部主任谭政,这二位首长的专业素质突出,执行军委政策也是干脆利落,所以辽沈战役后不到1个月,东野的纵队改军便落实完毕了。东野的底子,很大一部分是老中央红军,这对于部队正规化的推进,显然也有帮助。
虽然动作快得惊人,但东野的这次改编可不是匆匆应付,纵队改军完成后,野战军战斗力又实打实地提升了。东北野战军拥有二线兵团和独立师,改编后除少部分留守东北外,12个实力较强的独立师,被依次编入了12个军,所以获得新番号的各军,都拥有4个师,全部成为“超级军”,一个军的兵力在4万人以上,有些甚至达到6万多。
![]()
比如洪学智的43军,下辖63478名官兵,实力恐怖。入关打傅作义部队及南下追歼时,敌人一个兵团的规模甚至都赶不上四野一个军,敌我力量完全不对等。东野军改时,只占了一个“号段”,按军委指示把前后的番号留了出来,自己则从38军编到了49军,另有国军将领曾泽生起义而来的50军。
至于一野、二野、三野和华北部队,则是在1949年上半年陆续整编的。三大战役结束,各部暂时完成了作战任务,具备了军改条件,渡江战役前我军编制和客观实力,整体又上了一个台阶。自此“纵队”这一耳熟能详的建制,逐步淡出了人民军队主力部队序列。
本栏目由军事历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军情、军史、战史、国际关系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全貌,带来精彩细节。作品覆盖图文、视频、音频领域,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也欢迎您点赞、评论支持,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