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一个将军,看他打过哪几场神仙仗固然重要,但还有个更实在的尺子,就是看他的履历。
有些将军,某个阶段光芒万丈,可后来就慢慢淡出了主要舞台;也有些将军,一路都是副手,没机会真正当家做主。
可就有这么一个人,从红军时期的小兵,一直到共和国成立后的大军区司令,手里的兵权几乎就没断过,仗从头打到尾,这在整个将星璀璨的红四方面军里头,是独一份的。
要把这事儿说清楚,得先拉一条时间线。
红军那会儿,大家都在玩命,能活下来当个团长都了不得。
许世友在三十岁出头,就已经干到了红四军的军长。
这是个什么概念?
就是在他那一拨从鄂豫皖大别山里走出来的上将里头,能在那个年纪、那个时间点,坐上同级别位置的,掰着指头数,也就王宏坤和陈再道两个人。
这个资历,就是他后来几十年军旅生涯的“本钱”,是压舱石,硬得很。
到了抗日战争,那就更不是一回事了。
那会儿不是你勇猛就能当老大的,得会发展队伍,会跟日本人、伪军、国民党顽固派掰手腕,还得会搞根据地建设。
许世友刚到八路军一二九师的时候,是三八六旅的副旅长,职位上比旅长陈赓、同为副旅长的陈锡联他们都高,但真正让他脱胎换骨的,是后来被派去山东。
那时的山东胶东,乱成一锅粥,日军、伪军、土匪、国民党部队,各路人马犬牙交错。
中央派他去当胶东军区司令,就是要他去那片“四战之地”打开局面。
许世友到了那里,二话不说,就是拉队伍、打硬仗、建政权。
他那套练兵的方法,简单粗暴但有效,就是实战。
从他手底下带出来的新兵蛋子,后来出了两个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和迟浩田。
这不是偶然,说明他这个人不光能打,还能“造血”,能把一块贫瘠的土地,硬是给你整成一块能打仗、能出人的根据地。
等到解放战争开打,许世友的价值就彻底爆发了。
1947年,华东野战军搞了一个大动作,陈毅和粟裕带着主力部队,也就是外线兵团,杀到中原去,跟刘邓大军配合,要把战火烧到国民党的地盘上。
可问题来了,主力都走了,山东的老家谁来守?
那可是华野的大后方,所有的兵员补充、粮食弹药都从这儿来。
这个任务,就落在了许世友肩上。
他统帅内线兵团,也叫山东兵团,兵力有好几个纵队。
这在当时,实际上就是跟粟裕平起平坐,一个主外,一个主内。
国民党一看华野主力走了,乐坏了,范汉杰指挥着好几个整编师,气势汹汹地杀奔胶东,搞“重点进攻”。
那段时间,是许世友军事生涯里压力最大的时候。
他要是顶不住,粟裕在外线就成了无源之水,整个华东战局都可能崩盘。
可许世友硬是带着部队,在胶东半岛跟敌人反复拉锯,你来我往,就是不让你占到便宜。
他保住了华野的“根”,这才有了后来孟良崮战役的辉煌,有了外线兵团的从容。
1948年的济南战役,更是把他推上了巅峰。
当时攻城总指挥是许世友,政治委员是谭震林。
那句“打进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的口号,就是从他这儿喊出来的。
这场仗,硬是啃下了国民党重兵把守的大城市,为后来打淮海战役清除了侧翼威胁。
虽然因为腿伤他没能参加后面的淮海和渡江,但光一个济南大捷,就足以让他在解放战争的功劳簿上,写下浓重的一笔。
当然,红四方面军里能人辈出,不是没有可以跟他掰手腕的。
就说资历最老的王宏坤和王树声。
王宏坤是许世友的老上级,许世友接的那个红四军军长位置,之前就是王宏坤的。
王宏坤在红军时期地位很高,但到了解放战争,他主要是在晋冀鲁豫军区和后来的华北军区当副司令,更多是负责根据地的守备和二线部队的指挥,不像许世友那样,始终攥着一支能左右战局的一线主力兵团。
后来建国后,王宏坤转去负责海军建设,当了海军副司令员,离开了陆军主战场。
而王树声大将,他能评上大将,更多的是因为他在红军时期是红四方面军的副总指挥,这个身份代表了整个山头的荣誉,是一种肯定和平衡。
真要论抗战和解放战争中实际指挥的战役分量,跟许世友这种一直在前线当方面军大员的,确实没法直接比较。
再看陈锡联上将,这位绝对是个狠角色。
他以前还是许世友的部下,许世友当军长,他当师政委。
陈锡联能文能武,抗战时夜袭阳明堡机场一战成名,解放战争更是不得了,从旅长一路干到第二野战军的第三兵团司令员,手握重兵,横扫大西南。
但把两个人的履历放在一起看,还是能看出点差别。
红军时期,陈锡联的职务起步比许世友晚了一截。
解放战争里,他是刘邓大军麾下的一员猛将,而许世友在山东则是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
![]()
建国后,陈锡联也当了很长时间的大军区司令,但总的年限比许世友少了几年。
最关键的是,抗美援朝和对越自卫反击战这两场对外战争,许世友都亲身参与了,而陈锡联没有。
这使得许世友的军事生涯在“完整性”上,又占了上风。
还有一个特别的,就是“旋风司令”韩先楚上将。
论打仗的艺术,韩先楚在所有上将里都是顶尖的,指挥风格神出鬼没,尤其擅长大兵团穿插。
但他出身的红二十五军,虽然也是从鄂豫皖出来的,但后来单独长征,自成一派,跟红四方面军主力融合得比较晚。
韩先楚真正大放异彩是在解放战争的东北战场,属于厚积薄发。
他的起点相对较低,抗战期间的职务也不算特别突出,这让他的履历在连贯性上,跟许世友这种从红军时期就一直是高级指挥员的没法比。
所以绕了一圈看下来,许世友的“完满”,真不是吹的。
毛主席评价他,说他这个人不适合当副手,就适合独当一面。
从红军军长,到抗战时的山东一把手,再到解放战争的兵团司令,建国后更是当了整整二十五年的大军区司令员(先南京,后广州)。
朝鲜战场上,他是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到了七十年代末,快七十岁的人了,还亲自跑到广西前线,指挥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东线战事。
这份履历,就是一部完整的中国现代军事史。
他的一生,始终处在风口浪尖的第一线,从没去过后方安逸的岗位。
也正是因为这种始终如一的担当和能力,他获得了极高的信任。
从1969年开始,他连续当了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这个政治地位,在所有开国上将里是绝无仅有的。
1985年10月,许世友在南京病逝。
他没有被安葬在八宝山,而是遵照他生前的愿望,用一口棺材土葬在了老家河南新县的山坡上,守着他母亲的坟。
他是那个时代的高级将领中,唯一一个享受到这种特殊“待遇”的人。
《许世友传》,金冶、廖鲁,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编辑部,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7年。
《开国上将》,王辅一,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
《百战将星:许世友》,刘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