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深秋微寒,稻浪翻金,这是大地丰收的季节。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农业经营管理专项班,一场关乎农业人才培养的变革正持续升温——课堂内外,实践教学热气腾腾,跨学科思维激烈碰撞,一线专家带来接地气的实战分享,学子们在“知农、爱农、兴农”的沃土中拔节生长。
2025年2月,作为上海市委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部署,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农业经营管理专项班应运而生。首届44名怀揣兴农理想的研究生从这里出发,半年多来,金秋九月,新一批30名学子加入这场“新农人”实践。从阿拉伯语专业跨进“农门”的蔡雨霏感叹:“我原以为农学就是‘种地’,没想到竟是融合科技、管理、品牌与政策的综合战场。”她正是专项班多元背景学子的缩影——来自管理、经济、设计等不同专业的学生汇聚,成为“新农尖兵”。
专项班打破传统农学教育的“纸上谈兵”,走出课堂去学习。在深化产教融合的背景下,专项班聚焦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构建“课程改革-实践教学-产教融合”三维协同的育人体系,打造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绿领人才”。
“我们与清美集团、绿椰合作社等15家单位共建产教融合课程,把产业链的真实案例与关键环节‘搬’进课堂。”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副校长毛祥东介绍,“从种源创新到农产品品牌打造,学生所学即所用,所练即所需。”
“走进上海市农科院亲手修剪葡萄,在青安农场拆解盈利模式,赴山东寿光学习‘设施农业产业化’……”学生们如数家珍,已累计走访十余个省市的农业园区、龙头企业,每一段产业链的实地触摸,都在他们心中种下“兴农”的种子。
![]()
“学术导师+产业导师”的双轨机制,是专项班高质量育人的核心引擎。行业大咖不仅走进课堂,还亲自参与论文指导与实战项目,让学生“在鱼池边学游泳,在田埂上学经营”。
半年多来累计开展行业讲座四十余场,上海施泉葡萄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卢玉金讲授土壤修复与有机转换;上海君地集团董事长孙崇理剖析政策红利与市场机遇;上海市农科院张莉侠研究员解码休闲农业与乡村振兴的融合路径……从田间到讲台,从品牌到政策,每一堂课都是一次产业的深度对话。
专项班坚持“开窗看世界”,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引导学生把握全球农业前沿。今年8月,2024级21名学子赴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开展沉浸式研学。从《种植园运营管理》核心课程,到龙合养鸡场、有机种植园的实地调研,再到在地农贸市场的消费洞察,学生们在课堂、产业、市场的实践场景中,构建起全链条、跨文化的农业经营视野。
“看到自动化养鸡设备和农业全链条运营模式,我真正理解科技和人文对农业的推动作用。”从工程管理跨入农业的马玥同学感慨,“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学技术,更要懂经营、通市场、链接全球。”
近期,学校与英国皇家农业大学已签署战略合作意向书,双方将全面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务实合作。据悉,2025级25名学生也即将踏上日本千叶大学开展为期一周的研学之旅,探索日本农业文化,获取世界先进现代农业的经验。
如今,首届专项班学生已分赴全市近20个农业基地开展实习,从课程体系到导师机制,从本土实践到国际拓展,一套系统化、可复制的“上应样板”正渐渐成型。
“我们不做纸上谈兵的农学生,我们要的是能管好一块田、带动一方人、打响一个品牌,我们要做上海乡村振兴的‘特种兵’。”蔡雨霏充满自信地说。这群学子的成长,不仅是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育人成果,更是这座城市给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一份生动答卷。
原标题:《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农业专项班培育“新农尖兵”》
栏目编辑:马丹
本文作者:新民晚报 张炯强
图片来源: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