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与焦虑症是全球最为普遍的精神健康障碍。据统计,约3亿人患有抑郁症,3.01亿人受焦虑症困扰,影响近全球8%的人口。
然而,对多数患者而言,寻找有效治疗方案往往是一个缓慢且令人挫败的过程。近半数抑郁症或焦虑症患者从初始处方中获得的效果有限甚至无效,迫使他们不得不花费数周甚至数月时间尝试多种药物才能找到适宜治疗方案。
基因指导治疗的新突破
来自德国、瑞典和丹麦的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创新解决方案。他们开发的基因分析方法可帮助医生预测特定患者对哪种抗抑郁或抗焦虑药物会产生积极反应。
该方法基于多基因风险评分(PRS),通过分析个体DNA中可能影响药物反应的遗传变异,仅需一次基因检测即可评估哪些药物对个体患者最可能有效。
以抑郁症PRS为例,研究人员通过分析个体基因组中携带的抑郁症相关变异数量进行计算。携带的风险变异越多,个体的遗传风险评分越高。不过,不同变异对疾病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双胞胎数据揭示基因对药物反应的影响
多基因风险评分并非用于精神疾病的诊断,而是评估患病可能性。但它们或许能解释为何某些治疗方案对特定人群更有效。为验证这一假设,Åhs团队将多基因风险评分应用于全球规模最大的瑞典双胞胎登记库数据。该数据库使研究人员能够比较遗传和环境对健康与行为的相对影响。
由于双胞胎拥有几乎完全一致的DNA,在双胞胎对中一致出现的模式通常指向遗传因素。Åhs从登记库中识别出2,515名曾接受抑郁症或焦虑症药物治疗的个体。通过分析他们使用的药物种类、是否更换处方以及治疗进程,研究人员可推断哪些药物最为有效。
遗传评分分析
研究评估了42种PRS,包括36项来自多基因指数库的评分,以及6项基于特定精神障碍的评分(终身焦虑障碍、重性抑郁障碍、精神分裂症、神经质、广泛性焦虑量表和患者健康问卷-9)。
主要发现
1. 抗抑郁药治疗反应
未发现任何PRS与抗抑郁药治疗反应存在显著关联。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PRS显示出初步关联趋势,但经多重检验校正后未达显著性(p=0.086)。性别特异性分析显示,女性群体中抑郁PRS与治疗反应存在显著关联(p=0.042)。
2. 苯二氮䓬类治疗反应
患者健康问卷-9 PRS(PHQ-PRS)与治疗反应显著相关(p=0.029)。较高的PHQ-PRS与多药治疗相关,提示该遗传特征可能预测苯二氮䓬单药治疗效果较差。即使将诊断作为协变量纳入分析,此关联仍然显著。
3. 抗组胺药治疗反应
终身焦虑障碍PRS(LAD-PRS)、精神分裂症PRS(SCZ-PRS)和重性抑郁障碍PRS(MDD-PRS)均与治疗反应显著相关:LAD-PRS:p=0.007,SCZ-PRS:p=0.020,MDD-PRS:p=0.046。在控制共病因素后,SCZ-PRS和LAD-PRS的关联仍保持显著。
4、跨药物比较分析
在苯二氮䓬类和抗组胺药治疗组中,所有相关PRS均显示出相似方向的效应值。相比之下,抗抑郁药组的效应值较小且无显著趋势。这种差异可能源于抗抑郁药组患者的异质性较大,以及药物作用机制的不同。
图 抗抑郁药、苯二氮䓬类药物和抗组胺药的PHQ-PRS (A)、LAD-PRS (B)、SCZ-PRS (C) 和MDD-PRS (D) 的比值比及95%CI
![]()
PHQ-PRS:患者健康问卷多基因风险评分;LAD-PRS:终身焦虑障碍多基因风险评分;SCZ-PRS:精神分裂症多基因风险评分;MDD-PRS:重度抑郁症多基因风险评分;PRS:多基因风险评分;LAD:终身焦虑障碍;MDD:重度抑郁症;PHQ:患者健康问卷;SCZ:精神分裂症
该图表直观展示了四种不同的多基因风险评分在预测三类常见精神类药物(抗抑郁药、苯二氮䓬类药物、抗组胺药)治疗反应时的关联强度(以比值比表示)和精确度(以95%置信区间表示)。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首次系统评估了多种PRS对三类常用精神药物治疗反应的预测能力,证实了利用真实世界处方数据和遗传信息预测精神药物治疗反应的可行性。
研究发现:
基于抑郁症状和焦虑障碍的遗传风险可预测苯二氮䓬类和抗组胺药的治疗效果
抗抑郁药的治疗反应可能受到更复杂的遗传和非遗传因素影响
不同药物类别可能对应不同的遗传预测模式。
对临床医生而言,本研究提示:
患者的遗传背景可能影响特定药物的治疗效果
对于伴有高遗传风险的焦虑患者,抗组胺药可能不是最佳选择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考虑遗传因素可能改善治疗结局。
尽管目前PRS的预测精度尚不足以直接指导临床实践,但随着基因组学研究规模的扩大和多组学数据的整合,未来有望通过简单的基因检测为患者选择最有效的药物,缩短治疗摸索期,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Amelie Markant, Fara Tabrizi, Hampus Grönvall, Doug Speed, Fredrik Åhs.Association Between Polygenic Risk Scores and Treatment Response to Antidepressants, Benzodiazepines, and Antihistamines i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Biological Psychiatry Global Open Science, 2025; 5 (3): 100470 DOI: 10.1016/j.bpsgos.2025.100470
大话精神编译,转载请联系编辑部。
投稿请联系:dahuajingshen@126.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