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
BPCNPNP2025-China Day圆满落幕。
2025年11月13~15日,第47届日本生物学精神医学会暨第35届日本临床精神神经药理学学会暨第55届日本神经精神药理学学会联合年会(BPCNPNP2025)在日本京都顺利召开。值此之际,由医学界主办的“China Day“莱博雷生中日圆桌对谈,11月15日在京都线下顺利召开。本次圆桌会旨在以主题演讲、共识解读与深度研讨等形式,搭建起中日在失眠诊疗领域的专业对话平台。会议由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刘学源教授担任主席,两国专家围绕莱博雷生的临床应用价值及规范应用策略展开深入交流,为失眠治疗的优化与药物合理使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会议伊始, 刘学源教授作为圆桌会主席在开场发言中指出莱博雷生在日本上市已逾五年,积累了丰富的循证依据;而在中国也积累了近半年的临床实践经验。他强调,本次会议旨在搭建一个高水平的对话平台,通过分享两国在临床应用中的独特洞察与实践经验,相互启发,共同探索失眠诊疗的更优路径,为提升临床治疗规范与疗效贡献智慧。
![]()
图1 刘学源教授作开场发言
从科研到临床——日本失眠症患者的一线治疗
藤田医科大学岸太郎教授以“日本基于循证医学的失眠症治疗策略”为题,系统阐述了日本失眠诊疗的整体思路。他首先介绍了《2023年健康睡眠指南》[1]的核心原则,强调在考虑儿童、成年人、老年人个体化差异基础上,确保睡眠的“质”(睡眠休息感,即晨起时“休息良好”或“神清气爽”的主观感觉)与“量”(睡眠时间),以维护身心健康。
![]()
图2 岸太郎教授作专题汇报
在药物治疗方面,岸太郎教授重点阐述了莱博雷生在日本作为一线用药的依据。日本指南强调以安全为前提,依据药物作用时间与安全性合理选择药物,并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改善睡眠习惯。多项研究[2-5]表明,莱博雷生不仅能显著改善睡眠质量,还具备良好的耐受性与患者接受度,对日间功能影响小,未观察到戒断症状,跌倒风险也较低。
此外,岸太郎教授进一步援引其团队的研究数据指出,莱博雷生对精神疾病成人患者的失眠同样具有疗效[6],可改善主观入睡时间、睡眠总时长、睡眠满意度,并有助于缓解精神疾病的严重程度。基于上述证据,他总结强调,循证医学的失眠治疗,应从生物-心理-社会多维度分析病因,结合睡眠卫生指导进行,并优先推荐莱博雷生作为治疗选择。
中国专家共识解读:立足本土实践,规范用药路径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熊英琼教授对2025年《莱博雷生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7]进行了深入解读。该共识历经多轮修订,每条推荐意见均获80%以上专家支持,最终形成17条推荐意见,为临床医生提供全面的用药指导。
![]()
图3 熊英琼教授作专题汇报
共识基于莱博雷生的海外Ⅲ期研究(SUNRISEⅠ/SUNRISEⅡ)、中国Ⅲ期研究(HAND)及中国真实世界研究(PROEM)等循证证据,明确莱博雷生可用于短期(≤4周)和长期(≤12个月)治疗入睡困难和/或睡眠维持困难的失眠症(A级推荐,Ⅰ级证据);在共病失眠中,可用于焦虑/抑郁、精神障碍、阿尔茨海默病,谵妄、夜尿症、以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失眠。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表明对不同程度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失眠患者,莱博雷生不影响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和血氧饱和度,也得到了ⅠA级的推荐。
对于药物转换,莱博雷生可采用“直接替换法”或“交叉递减法”,国内外多个指南推荐苯二氮䓬类受体激动剂(BZRA)转换为DORA 时采用交叉递减法。
日本临床实践中莱博雷生的应用经验与价值
北里大学村冈宽之教授以“日本精神科领域莱博雷生实际临床使用经验”为题展开分享。在日本《安眠药合理使用及减量/停药策略的专家共识》[8]中,无论是针对“入睡障碍”、“睡眠维持障碍”,还是“BZRA减药/停药时的替代治疗”,莱博雷生均被列为一线药物。
![]()
图4 村冈宽之教授作专题汇报
村冈宽之教授指出,失眠常与重性抑郁障碍(MDD)或双相障碍(BD)等情绪障碍共存。在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患者中,失眠发生率高达90%,这类患者不仅需改善睡眠,还需避免药物对精神疾病的不良影响。
SELENADE试验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干预性、非盲法的试验,旨在评估在抑郁发作已稳定的MDD或BD失眠患者中,使用莱博雷生单药或联合治疗12周的疗效。结果显示,不管是单药还是联合治疗,患者不仅失眠严重度指数(ISI)显著下降,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也明显降低,提示莱博雷生可能对抑郁症状有协同改善作用。
讨论环节:失眠治疗如何优选?解析莱博雷生的临床换用策略与优势
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玉生教授主持的讨论环节中,多位专家分享了关于莱博雷生的最新临床见解。岸太郎教授指出莱博雷生在改善入睡障碍方面效果显著,维持睡眠效果与其他DORA类药物相当,且安全性更具优势,建议作为优先选择。村冈宽之教授强调通过预先向患者说明梦境变化是药物调节睡眠的正常现象,可显著提升治疗依从性。北里大学稻田健教授建议对传统安眠药疗效不佳或存在风险的患者转换为莱博雷生,其中多数患者可直接替换,仅长期或大剂量用药者需采用过渡方案。
![]()
图5 李玉生教授主持
常熟市中医院陈菊萍教授、温州康宁医院股份有限公司陈远岭教授、天津市安定医院张新军教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范长河教授、宁波泰康脑科医院郝延磊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郑伟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崔立谦教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朱向阳教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练学淦教授、北京安定医院范泰寅教授都参与了中日讨论。其中,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欧阳萱教授基于中国临床实践指出,由于许多失眠患者期望快速改善睡眠,而莱博雷生可以有效弥补传统失眠药物的不足。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王洋教授基于大湾区临床经验,提出通过适当剂量调整可有效管理多梦等不良反应。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王艳蓉教授则系统总结了莱博雷生的四类适用人群,并提出创新的“3~5天交叉替换法”换药策略。
![]()
图6 讨论环节稻田健教授发言
■结语
本次圆桌对谈成功搭建了中日失眠诊疗领域的高水平学术交流桥梁。通过中日专家的深度分享与研讨,莱博雷生作为一种兼具高效与安全性的新型失眠治疗药物,其临床价值与应用路径得到了进一步明确。会议不仅展示了日本将莱博雷生作为一线治疗的丰富循证依据与实践经验,也呈现了中国专家共识基于本土研究形成的规范化用药指引,为提升我国失眠症的诊疗水平提供了重要借鉴。正如刘学源教授在总结中强调,本次会议的最大价值在于实现了两国在失眠诊疗领域的经验互鉴与智慧共享。期待以此次会议为起点,持续推动两国在睡眠医学领域的深入合作,共同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贡献力量。
Tips
岸太郎教授和村冈宽之教授的分享内容及讨论环节将在后续会议系列报道中深入解读,敬请关注~
参考文献:
[1]厚生劳动省 健康睡眠指南(2023年版). https://www.mhlw.go.jp/content/10904750/001181265.pdf
[2]De Crescenzo F, D'Alò GL, Ostinelli EG, et al. Comparative effects of 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s for the acute and long-term management of insomnia disorder in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Lancet. 2022;400(10347):170-184.
[3]Rosenberg R, Murphy P, Zammit G, et al. Comparison of Lemborexant With Placebo and Zolpidem Tartrate Extended Release for the Treatment of Older Adults With Insomnia Disorder: A Phase 3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Netw Open. 2019;2(12):e1918254. Published 2019 Dec 2.
[4]Sogawa R, Emoto A, Monji A, et al. Association of orexin receptor antagonists with falls during hospitalization. J Clin Pharm Ther. 2022;47(6):809-813.
[5]Kishi T, Ikuta T, Citrome L, et al. Comparativ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daridorexant, lemborexant, and suvorexant for insomn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Transl Psychiatry. 2025;15(1):211. Published 2025 Jun 24.
[6]Kishi T, Sakuma K, Okuya M, Iwata N. Lemborexant for insomnia in adults with psychiatric disorders: A 1-week, open-label study. PCN Rep. 2022;1(3):e23. Published 2022 Jun 30.
[7]中国睡眠研究会,广东省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广东省医院协会医院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 莱博雷生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J]. 中国全科医学,2025.
[8]Takaesu Y, Sakurai H, Aoki Y, et al. Treatment strategy for insomnia disorder: Japanese expert consensus. Front Psychiatry. 2023;14:1168100. Published 2023 May 9.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