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4222 字
阅读时间约:5 分钟
本文章节:
01、勿盲从诊断,理性看待“抗抑郁药”
02、服用抗抑郁药后“转躁”,分清4种情况
03、康复的关键:掌握该领域的第一性原理
很多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和家属对“抗抑郁药”感到特别困惑:
他们最初因为抑郁发作去看精神科医生,医生往往诊断为抑郁症,开了抗抑郁药;
但他们服用后出现了所谓的“转躁”,再去复诊的时候,被精神科医生诊断为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属于六大“重性精神障碍”之一,很多父母难以接受:“孩子的病情看起来也没那么严重啊,怎么会是双相障碍呢?”
有些医生会这样解释:如果吃了抗抑郁药出现了转躁,那就是双相障碍。
如果家属再追问,大夫可能就不耐烦了,甚至甩出王炸:“到底你是医生,还是我是医生?”
可是,父母心里还是在嘀咕:这些大夫说的真的对吗?
吃了抗抑郁药出现了所谓“转躁”,就真的是双相吗?
如果真的是双相,那该怎么办?
其实,主流精神科医生说的话,只代表了国内外主流精神医学的观点。真相不是如此。
以下结合精准精神心理学的高效知识,看清这个问题背后的真实脉络。
01、勿盲从诊断,理性看待“抗抑郁药”
首先,父母不必纠结孩子到底是不是真的“转躁”了,到底是不是真的罹患了双相障碍。
因为无论是抑郁症,还是双相障碍,它们都是国内外主流精神医学的“症状学诊断”——只看症状,不看病因。
这种诊断方式有个很大的bug——它随着症状改变而改变,甚至会随着大夫的看法不同而改变。
它根本不管病因,也不知道病因是什么,更加未触及精神心理领域的“第一性原理”。
![]()
对精神心理障碍的理解可以分为4个认知维度
前不久,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精神医学教授诺兰·威廉姆斯,以令人痛心的方式离开人世——自杀。
![]()
威廉姆斯,图片来源于网络
国际顶尖的精神科专家自己都治不好自己,这是对国内外精神医学界极大的讽刺!
希望更多患者、父母能对国内外主流精神心理领域“祛魅”,别再盲目认可、崇拜他们。
医生说什么就是什么的时代,已经永远过去了。
现在已经是AI时代了,我们对于医生说的话,要学会有自己的理性判断。
只不过,我们在判断之前,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比如,你得先知道“抗抑郁药”的来龙去脉。
很多人不知道,抗抑郁药的发现属于“偶然”。
在20世纪50年代,医生们发现一种有抗结核药——异丙异烟肼,居然能让病人的情绪变好。
不久后,“丙咪嗪”问世了,它和上面那种抗结核药,被统称为“第一代抗抑郁药”。
这些药物的出现,不仅帮助了很多患者,也促使科学家去思考:抑郁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目前,主流精神医学认为抑郁症的病因不明。但是,研究人员发现,很多抑郁症患者大脑的神经递质浓度出现了异常。
尤其是一种叫做“5-羟色胺”的神经递质,很多抑郁症患者的神经突触之间的“5-羟色胺”浓度太低了。
研究人员认为,这会不会是引起抑郁的原因呢?基于这个猜测,他们研发出了“第二代抗抑郁药,也就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简称SSRIs)。
主流精神科认为,该药物能提高大脑神经突触前的5-羟色胺浓度,从而缓解抑郁症状。
在实际使用中, 它在整体上也确实有效,缓解了大量患者的情绪症状,而且相对安全、副作用少、容易吸收。
所以,这种药一推出,很快就成为治疗抑郁症的主流选择。
患者、家属常听到的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氟伏沙等,都属于SSRIs,它们甚至被称作抗抑郁药的“五朵金花”。
不过,SSRIs类药物也有缺点。
首先,上面那个“5-羟色胺浓度不足导致抑郁”的说法,至今仍是一个“假说”,并没有被完全证实。
因为很多研究发现,有些抑郁症患者的5-羟色胺水平并不低,而是正常,反而可能更高。
拥有国际声誉和美国精神药理学专家执照的精神科专家——陆汝斌教授,认为神经递质理论只是片面的假说,根本站不住脚。
所以,他在临床中很少使用抗抑郁药了,而不用抗抑郁药,那自然就不会有“转躁”的问题。
有学者认为,SSRIs之所以对很多患者会起效,是因为它进入人体之后,作用机理很复杂,不仅影响神经递质,还可能涉及更深层的细胞功能,甚至基因表达。
还有就是“安慰剂效应”,很多患者非常相信精神科药物有效,只要他们吃下去了,心里踏实了,情绪就有所改善了。
可是,抗抑郁药不是对所有患者都有效的。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尝试多种抗抑郁药后效果仍不理想,这种情况被称为“难治性抑郁症”。
2014年,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司天梅教授曾公布一组数据:
抗抑郁药有效率和治愈率较低,仅大约对50%的患者起效,40%至50%的患者为难治性抑郁症。
还有一项2018年的国际研究指出,虽然抗抑郁药确实比安慰剂有效,但整体效果是轻微的,对部分人来说,临床获益并不明显。
总而言之,抗抑郁药并不是对每个人都有效;即便有效,具体是如何起作用的,科学界也仍在探索。
02、服用抗抑郁药后“转躁”,分清4种情况
患者吃了抗抑郁药后,出现了所谓的“转躁”,一般可以分为4种情况:
![]()
服用抗抑郁药后“转躁”的4种情况,以下有更详细的文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