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年的双11,说冷清都算客气的。
打开购物APP,没有弹窗轰炸,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连朋友圈都没人晒购物清单了,往年熬夜蹲点、疯狂凑单的狂欢感,彻底消失得无影无踪。
更扎心的是,不是大家不想买,而是实在被套路怕了,口袋里的余粮也经不起折腾。
第三方数据一出来更印证了这份冷淡。
主流电商平台日均活跃用户同比降了18.3%,人均下单金额少了三成,物流分拣中心再也没有爆仓的景象,小区快递架空荡荡的,临时快递帐篷都不见了踪影。
而商家的套路却越来越离谱,上海网友说发现某剃须刀头4天内价格从260元飙到590元,两分钟后又骤降到280元,原价标注像坐过山车一样。
湖北网友说自己加购的婴儿保温杯,活动前180多元,促销后标价涨至200多,叠券后比日常还贵。
最气人的是保价形同虚设!
就像网友吐槽的,5000元的手机刚开始优惠200,后来直接优惠400,找商家退差价,对方竟说保价只保商品售价,5000块没涨过,把优惠券排除在外。
截至11月10日,双十一价保相关投诉已突破万条,商家要么下架商品、换链接规避责任,要么以早买早享受拒绝退差。
![]()
吐槽派早就炸了:谁还敢买?去年买的羽绒服,双11价比平时贵200,今年看中的冰箱从4800涨到5200,这哪里是大促,分明是涨价节。
有网友晒出截图:
我专门记了价,十一看的家电,双11叠完所有券反而贵500,商家把我们当什么?
更多人吐槽套路太累,满减、定金、会员券、平台券,算下来比高数还难,最后省的钱不够浪费的时间成本,不买立省100%。
还有人直言口袋空空:
房贷车贷压得喘不过气,非刚需能省就省,没必要为了促销硬凑单。
还有商家吐槽委屈:
不是我们想套路,平台流量成本越来越高,不涨价根本赚不到钱,参加活动就是赔本赚吆喝!
![]()
今年双11的冷淡,哪里是单纯的消费不动,分明是普通人被套路多年后,终于清醒了!
回想当年,双11是真打折、真优惠,大家熬夜抢货是为了实实在在的省钱;可现在,先涨价后打折和复杂满减以及大数据杀熟成了常态,老用户价格比新用户贵20%-30%,会员账号反而买得更贵,这样的狂欢,谁还愿意买单?
类似的场景不是第一次出现。
618、双12也越来越冷清,因为促销早已不是年度盛事,而是变成了日常操作,天天有折扣、时时有促销,双11的稀缺性彻底没了。
更扎心的是,经济下行压力下,大家的钱包确实瘪了,消费者信心指数同比下降9.6个百分点,非刚需消费占比降到32.1%,谁还敢为了促销冲动消费?
专家说消费市场进入理性阶段,可普通人的要求很简单。
你可以促销,但别玩套路。
你可以赚钱,但别把消费者当韭菜。
平台一边喊着官方直降,一边让商家搞虚假比价;一边承诺保价,一边设置各种限制条款,这样的情况只会不断消耗信任。
不是不想消费,是不敢消费、不愿被坑消费。
难道双11真的要凉了?
商家少点套路、多点真诚,把优惠搞简单点、实在点,大家还会买账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