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州市是河北省保定市代管的县级市,古称范阳、涿郡。
地处华北平原西北部,在北京西南,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古有“幽燕沃壤”、"督亢有腴"之称。
民间传说乾隆曾题联"日边冲要无双地,天下繁难第一州"。
![]()
这片被称为“畿南第一州”的土地,也见证了许多王侯将相的雄心与失落。
1927年晋军与奉系的涿州攻防战,是现代军事史上诠释涿州地理重要性的经典案例。
傅作义率不足万人的偏师,利用涿州古城墙和周边水系,对抗五万奉军。
他指挥部队在城墙上布置交叉火力,利用地形使奉军炮火难以直射,又挖掘地道进行反制。
奉军动用坦克、重炮甚至毒气弹,仍无法破城。
然而,在坚守百日、歼敌近万后,傅作义最终选择了谈判撤军。
表面看是“胜利的败局”,实则揭示了冷兵器时代向热兵器时代转型后,单纯依赖固定城防体系的局限性。
涿州城墙再坚固,在现代火炮面前也难逃被摧毁的命运。
更重要的是,当战争形态变为全国性总体战时,一城一地的得失已非决定性因素。
那古代的涿州,在顾祖禹笔下又是如何呢?
一、涿州的历史演变
涿州地处华北平原北端,是中原王朝经略幽燕的天然跳板,也是游牧民族南下中原的首冲。
《读史方舆纪要》原文赏析:
涿州,古为涿鹿之野。春秋时为燕之涿邑。秦为上谷郡地。汉高分置涿郡治涿县,后汉因之。三国魏改为范阳郡。晋为范阳国。后魏为范阳郡俱治涿县,魏收《志》:「永安三年尝移置平州于此。后齐、后周因之。隋初废郡,属幽州。大业初,改幽州为涿郡治蓟。唐仍属幽州。大历四年析置涿州幽州帅朱希彩表置,领范阳、归义、固安三县。五代晋入于契丹,仍曰涿州,亦为永泰军。宋宣和四年收复,改军名曰威行亦为涿水郡。金仍为涿州。元初升涿州路。中统四年复为涿州。国初因之,以州治范阳县省入编户四十六里,领县一今仍为涿州。
端倪解析:
其地名“涿”字,渊源古老,与“涿鹿之野”密切相关。
从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阿”,到汉高帝置涿郡,再到五代石晋时入于契丹,其建置沿革本身就是一部微观的中国边疆史。
涿州春秋战国时为燕国之涿邑。秦属上谷郡地。汉高帝时置涿郡,治涿县,后汉因之。三国魏改为范阳郡,晋为范阳国,后魏为范阳郡,均治于涿县。
这一时期,涿州作为郡级治所,地位稳固。
隋初废范阳郡,涿县属幽州。大业初,改幽州为涿郡,但郡治在蓟城(今北京)。
唐代大部分时间,涿县仍属幽州。
关键的转折点在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年),幽州节度使朱希彩奏请析幽州之范阳、归义、固安三县置涿州。
此举标志着涿州从一般的县级单位升格为州级行政区和军事重镇,反映了唐廷及其地方代理人(幽州节度使)对加强此地控制的考量。
五代时,涿州于后晋天福元年(936年)随燕云十六州入于契丹。
辽、金沿置涿州。
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曾短暂收复,改军名为“威行”。
元代初年曾升为涿州路,后于中统四年(1263年)复为涿州。
这段时期,涿州在不同政权间易手,其名称和军号的变化,都体现了统治者对其战略地位的认知和界定。
明初,涿州建制得以保留,但将州治范阳县省入,领县一。
清代因之。
这表明在明清大一统格局下,涿州作为京畿南大门的地位依然重要,但其行政建制相对稳定。
顾祖禹指出涿州“北通上谷,俯视关南,居庸、紫荆为之外障,大安、房山为之内阻”,精辟概括了其地理形势。
这使得涿州成为“四达之区”,是连接华北平原与北方山地、中原与塞外的交通枢纽。
五代时期,河东势力(如晋王李克用、李存勗父子)欲图幽燕,往往取道涿州;北宋争夺幽蓟,也常以涿州为进军要道。
其地“形胜甲于河北”,在军事地理上具有枢纽性价值。
居庸关、紫荆关等虽是涿州的外围屏障,但在中央政权控制力下降时,也可能被割据势力利用。
例如唐代幽州节度使有时就凭借这些险要拥兵自重。
二、地理格局与战略角色
涿州西倚太行,北控上谷(今河北易县一带),东面则是一马平川的平原,直抵渤海。
这种“俯视关南”的地理态势,使得涿州对南方政权形成居高临下的压迫感。
《读史方舆纪要》原文赏析:
州控西山之险,据上游之势,北通上谷,俯视关南、督亢、膏腴、岐沟隘险。居庸、紫荆为之外障,大安、房山为之内阻。汉置涿郡,形胜甲于河北。五代时,河东由此并燕。宋争幽、蓟,往往取道于涿州,以其地形四通也。自正统以来,四郊屡警,增兵置戍,恃为肘腋之地。
端倪解析:
督亢膏腴:指涿州东南的督亢地区,曾是燕国肥沃之地。
战国时燕太子丹派荆轲献督亢地图于秦,北魏时幽州刺史裴延儁曾修复督亢陂,溉田万余顷。
这显示了涿州地区农业经济的潜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驻军需求。
![]()
岐沟隘险:岐沟关(又名祁沟关)在涿州西南四十里,是控制交通要道的重要关隘。
后唐天祐十年(913年),李存勖的部将周德威曾攻破此关,进而夺取涿州。
其得失直接关系到涿州乃至幽州的安全。
军阀通道:后梁乾化二年(912年),晋王李存勖派遣周德威率军三万,经飞狐口、祈沟关进入燕境;
攻占涿州后取道安礼寨(今北京石景山衙门口),直逼幽州城,最终擒获燕主刘守光,灭亡燕国。
这印证了“五代时,河东由此并燕”的论断。
宋辽争锋:北宋雍熙三年(986年),宋将曹彬、米信与辽将耶律休哥战于岐沟关(涿州西南四十里),宋军大败,曹彬等夜渡拒马河南逃,溺死者不可胜计。
此役使北宋收复燕云的雄心严重受挫,印证了“宋争幽、蓟,往往取道于涿州”。
京畿肘腋:自明正统以来,随着北方蒙古威胁加剧,涿州作为“肘腋之地”的地位愈发重要。
明朝在此增兵置戍,使其成为京师西南方向的军事重镇。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之变”时,蒙古俺答汗突破古北口后,明廷高度重视通州、涿州一线的防御,也侧面反映了涿州在拱卫京师体系中的关键位置。
三、涿州的关隘体系
西拥太行,北枕燕山,东临渤海,形成天然屏障。
独鹿山、龙安山等山脉构成了区域的骨架,而涿水、胡良河、挟河等水系则如血脉般贯穿全境。
《读史方舆纪要》原文赏析:
范阳废县,西乡废县,废凛州,独鹿山,龙安山,涿水,胡良河,挟河,范水,北涉沟,岐沟,督亢陂,岐沟关,驼罗口,范村,楼桑村,督亢亭,房山县,大房山,般州山,谷积山,大安山,挟河,圣水,杖引泉,黄山店口,孤山口,附见:涿鹿卫
端倪解析:
涿州的关隘体系是其军事价值的重要体现。
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提到的岐沟关,是其西南方向的重要关隘。
岐沟关地处交通要冲,控制着从华北平原进入幽燕地区的重要通道。
后唐天祐十年(913年),李存勖的部将周德威正是通过攻破岐沟关,进而夺取涿州,为灭亡燕国奠定了基础。
这一战例凸显了岐沟关在涿州防御体系中的关键地位。
驼罗口则是范阳地区另一处战略要地。
这里是山地与平原的交汇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在冷兵器时代,控制驼罗口就意味着控制了从北方进入涿州的通道,可以有效地阻击来犯之敌。
在古代战争中,士兵们依靠这些关隘据守,利用地形优势抵消敌军的兵力优势。
他们可能在山口修筑堡垒,在险要处设置哨所,形成一套立体防御体系。
而当战事不利时,这些关隘也可以作为撤退的掩护,为后方组织防御争取宝贵时间。
![]()
结语:涿州的历史启示
涿州地灵人杰,留下列多历史印记:
刘备故里:蜀汉昭烈帝刘备为“涿郡涿县人”,至今涿州有“三义庙”纪念刘关张结义。
郦道元故乡:北魏地理学家《水经注》作者郦道元是涿州人,其对涿水的考证为后世提供了重要地理依据。
涿州的千年兴衰表明:地理环境为区域发展提供了舞台,但决定性因素始终是人的选择与时代的需要。
从传说中的黄帝蚩尤战场,到今天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节点,涿州的故事远未结束,其积淀的枢纽基因和应变智慧,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生机。
那么,你认为涿州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能够凭借其独特的历史地理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你还知道哪些城市,也像涿州一样,在古今变迁中实现了“华丽转身”?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端倪”和思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