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孕妇怀孕超35周被劝下飞机”登上热搜。据媒体报道,11月10日,成都飞石家庄的航班上,一名孕妇登机后告知空乘人员自己怀孕超35周,要求照顾,结果却被劝告不能乘机,孕妇拒绝下飞机,直到警方介入后才被劝离,导致航班延误一个多小时。
乍看这条消息,不少人第一反应或许会质疑空乘人员的做法。但如果了解过相关规则就会明白,这事真不是空乘人员在刁难孕妇,而完全是对其人身安全的保护。在该航班运营方西藏航空的官方规定里,将孕妇列为“特殊旅客”,怀孕满32周(含)但未满35周的孕妇,需提供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7日内出具的《适宜乘机证明》;怀孕满35周(含)或预产期在4周以内的孕妇,原则上不予承运。
规则看上去“无情”,实则是一条事关母婴安危的红线。因为超过35周的孕妇,面对高空低压或气流颠簸时,早产风险会明显上升,但机上既无专业设备也无医护人员。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孕妇和婴儿的生命安全无法保障,航班若因此紧急备降其他机场,必将打乱机场调度、影响其他乘客行程,由此衍生出一系列公共安全问题。因此,多数航空公司对35周以上孕妇,都有不予登机的规定。
此事的本质,是“个人需求”和“公共安全”的博弈。孕妇想坐飞机的需求可以理解,但航空规则守护的是所有人的安全,包括孕妇自己。作为当事人,应该主动了解并遵守规定。这名孕妇在订票和安检时都不说明情况,直到登机后才要求“特殊照顾”,甚至以“出事要负责”施压,这显然将个人安危转嫁给航空公司与同机乘客。若飞行途中突发意外,谁能承担责任?其他乘客的行程损失又该由谁补偿?每个成年人都是自身安全和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在日常生活中应主动评估风险、了解规则。孕妇即便不知道怀孕超35周不能登机的规定,但面对空乘人员劝告,仍固执己见,这显然缺乏公共安全和责任意识。
事件中,空乘人员的处置方式值得点赞。虽然最终不得不请警方到场,但他们坚持沟通、坚持原则,守住了职业操守和公共安全底线,不让飞机带着隐患上天。不过,此事也暴露出航空公司和订票平台在登机管理上的漏洞,应该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核查程序,例如在购票时弹窗提示、在值机柜台前主动问询等,从源头上拦住高危孕妇。
至于个别网友提到“孕妇不声张就没事”,实则是一种侥幸心理。特殊群体需要给予更多关爱,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站在规则之外。安全,是最郑重的关照。特别是涉及生命安全的规则,其背后都一定有着深刻的教训。自觉遵守这些规则,就是对自己、对家人负责。只有人人敬畏规则,自觉遵守规则,公共空间才能井然有序。
(半岛全媒体首席评论员 高书华)
来源:大众新闻·半岛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