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一条普通的明星航班信息,竟能在黑市上炒到1000元高价?近日北京朝阳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揭开了这条暴利链条的冰山一角。粉丝张某从航空公司外包客服舒某手中以50元低价购入艺人身份证号,转手就以20倍价格卖给其他追星族,短短时间非法获利超2万元。更荒诞的是,这些敏感信息竟是通过最原始的纸笔记录流出——在这个刷脸登机的时代,隐私保护居然败给了一张便签纸!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一条明星行程的"三级跳":从外包客服到粉丝群的暴利链条
让我们拆解张某-舒某案的交易剧本:航空公司外包客服舒某登录订票系统时,用纸笔记下艺人航班信息,躲过"禁止带手机"的规定将纸条带出;通过微信群以每条50-80元卖给代拍张某;张某再加价转卖给粉丝,最高标价达1000元。就像传销组织的上下线关系,每经一层价格就翻一番,而最终买单的永远是那些喊着"哥哥值得"的疯狂粉丝。
令人咋舌的是,整个交易过程充斥着原始与现代的荒诞对冲。涉事航空公司早已实现电子化值机,内部却仍允许纸质记录关键信息;黑产分子用着最先进的加密聊天工具,交易方式却像地下党接头——"航班hb"等黑话在评论区闪烁,付款后对方发来一张手写航班号的皱巴巴纸条照片。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操作,暴露出隐私保护中最脆弱的环节永远是人。
制度失守:航空业第三方合作的"纸面监管"之殇
涉事外包公司墙上明明贴着《保密守则》,规定"严禁携带电子设备",却对员工随身携带纸笔视若无睹。这种"防手机不防纸笔"的奇葩规定,活脱脱是当代版的"掩耳盗铃"。更讽刺的是,航空公司每年花费数百万审计合作方,却没人发现客服工位旁堆满记着明星行程的便签纸。
对比医院病历系统每次查询自动留痕、银行柜台玻璃隔绝手机拍摄,航空业的信息管理简直停留在石器时代。《个人信息保护法》第21条白纸黑字要求委托方监督第三方处理数据,可某些航空公司连最基本的电子查询日志都没建立。当舒某在法庭上交代"每天抄十几条航班号就像记买菜清单"时,不知道坐在旁听席的航司高管们,脸上是否火辣辣地疼?
代拍江湖的犯罪进化:从追星到贩罪的临界点
张某的堕落轨迹堪称黑色幽默:最初只是帮粉丝拍照赚点零花钱,后来发现卖信息比代拍来钱快;从50元一条的"拼单追星",发展到千元兜售的专业贩子。这个普通女孩的"职业转型",折射出代拍产业早已形成完整犯罪生态——上游"内鬼"负责信息捕捞,中游"渠道商"搭建交易网络,下游粉丝既是受害者又是帮凶。
这些黑产从业者甚至开发出全套暗语体系:用"白菜价"暗示明星身份证号,以"自查hb"代指航班查询。他们在平台监管的眼皮底下玩起文字游戏,就像毒贩用"奶茶"指代冰毒。更可怕的是,某些粉丝明知违法仍疯狂购买,还振振有词"只是想知道偶像住哪个酒店"。当追星狂热撞上法律红线,多少年轻人像张某一样,等戴上手铐才惊醒已踩过犯罪的临界点?
斩断黑产的法治手术刀:多方共治的破局路径
要剿灭这条黑色产业链,必须打出组合拳。技术层面,航空公司该学学医院那套生物识别查询系统,谁查了什么、何时查的全程留痕;司法层面,不能只处罚舒某张某这样的"小鱼",对那些明知违法仍高价购买的粉丝也该追责;平台更要建立"明星身份证""航班hb"等关键词库,毕竟《网络安全法》第47条早明文要求平台履行内容筛查义务。
本案最大的启示在于:《民法典》第1034条对隐私权的保护,必须与刑法第253条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形成闭环。法律不能只盯着末端的信息贩子,更要追问航空公司为何放任"纸质漏洞"存在多年。当我们在机场被要求刷脸安检时,是否也该问问:那些掌握我们身份证号的机构,自身是否经得起"安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