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特大桥塌了。即便是天灾,也必须查清楚:哪些是自然力量,哪些是本可以预防的人为因素。
![]()
11月11日凌晨,四川阿坝州马尔康市国道G317线红旗特大桥右岸引桥与路基突然坍塌。
就在前一天(11月10日)下午,巡查人员已经发现路面和边坡裂缝,并发布交通管制。
通报称:坍塌由于“右岸山体变形加剧、导致边坡滑塌”,暂无人员伤亡。
从已公开的信息看,有两个事实同时存在:
第一,确实处在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
第二,隐患提前出现,桥梁仅使用10个月便坍塌,这本身就反常。
24 小时预警避免了伤亡,值得肯定;但这并不能证明工程质量合格,也不能成为忽略问题的理由。
桥梁使用时间如此之短就发生坍塌,说明“山体滑塌”不足以回答所有疑问,必须从工程全链条查找可能的薄弱点,任何一环失效,结果都可能被包装成“天灾”
1. 勘察环节:风险识别是否到位
建设前必须把断裂带、液化层、边坡稳定性这些风险摸清楚。
如果风险过高,应当启动“一票否决”——不合适就换位置或换方案。
如果风险被低估或被简化,后续所有环节都在带病运行。
2. 设计环节:方案是否匹配风险
设计要对得上勘察结果:边坡支护、基础处理、排水、稳定系数都要有足够冗余。
如果为了赶节点做“优化”,导致减少工序或降低标准,会直接削弱安全储备。
3. 施工与监理环节:是否严格执行设计
施工要按图施工,不能删项目、降材料、减工序;
监理必须盯关键工序、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并复核,而不是只在纸面签字。
一旦出现偷工减料或监理失守,工程质量就不可控。
![]()
4. 监测与应急环节:异常出现后是否及时处置
投入使用后,要持续监测位移、裂缝、降雨量、库水位等指标。
一旦出现异常,封闭、限载、卸载、会审、加固等措施必须按分钟推进。
如果预警后响应不及时,监测系统就成了“免责工具”。
换句话说:
勘察差,设计再好也白搭;设计降标,施工再认真也无效;施工偷减,监理不严就失守;监测不响应,再早的预警也救不了。
![]()
之所以强调要从“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监测应急”四条线倒查,是因为这不是第一个事故信号。
同一项目群在 2024 年 8 月已发生钢栈桥坍塌事故,造成 4 人死亡。
官方调查明确追责:18 名相关责任人、6 家单位被问责;3 名责任人被移送司法机关立案处理。
这说明:
该区域、该项目体系、该建设链条的风险不是偶发,而是已经出现过实质性警告。
因此,更需要把自然诱因与人控环节失效严格区分,不能简单归为天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