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我是学历史但从不执于历史的花鹿不花。
很多时候,我不喜欢谈论那些容易撕裂舆论的话题。
要是不小心聊到了,以前我还想争辩几句,现在却觉得世界这么大,本该容得下不同的声音 。
比如今天关于“野人孩子”的事儿,讨论一下也挺好的。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
路遇他人各不同,何必听风就动容?
我觉得挺好的,也分享给大家。
包括今天那数十位因为文章相遇,又因为文章决然“取关”的朋友。
我还知道一个很好的方法:
当我们在一个问题上遇到分歧的时候,最好的办法不是谁要去说服谁,而是我们共同找一个大家分歧不大的话题聊一聊。
这样就忘记了那些不愉快,还能喜笑颜开,欢聚一堂。
比如,吴亦凡。
今天忽然看到有媒体发了吴亦凡的新闻,说他“狱中绝食自杀”。
![]()
这其中就包括知名度颇高的《联合早报》等媒体 。
![]()
这消息怎么就忽然传出来了呢?
目前,我没有看到国内权威媒体任何相关的报道。
而且根据中国司法程序规定,如果在押人员如发生重大变故必有通报。
但截至目前,有关部门尚未对此事发表任何声明或公开回应。
所以,也提醒大家:
网络从来不是法外之地,造谣、传谣都可能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好了,大家不要执着于那个“野人小孩”究竟谁对谁错。
给大家讲一个喜闻乐见的故事吧。
《左传》里有一个故事,名字叫“秦医缓和”。
这里插一句:‘缓和’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 —— 一个叫缓,一个叫和,都是当时秦国的名医。
原文如下:
晋侯梦大厉,被发及地,搏膺而踊,曰:“杀馀孙,不义,馀得请于帝矣!”坏大门及寝门而入。公惧,入于室。又坏户 。公觉,召桑田巫,巫言如梦。公曰:“何如?”曰:“不食新矣。”
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
六月丙午,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馈人为之。召桑田巫,示而杀之。将食,张,如厕,陷而卒。小臣有晨梦负公以登天,及日中,负晋侯出诸厕,遂以为殉。”
大概意思是:
晋景公生病了,梦见披头散发的厉鬼冲进屋里要取他性命。
他被惊醒之后问能解梦的人解梦。
得到的结果是:
“你吃不上新麦了。”
晋景公就派人去秦国请秦国名医缓过来看病。
在缓还没到的时候,他又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的病变成了两个调皮捣蛋的孩子。
一个说:“哎呀,名医要来了,我们逃到哪儿好? ”
另一个说:“没事儿,躲到肓之上、膏之下就行,他奈何不了我们!”
医缓到了之后立刻为晋景公诊治,最后得出结论:
“您的病已经病入膏肓,这个位置既没法针灸,药效也达不到,实在无力回天了。 ”
六月丙午日,晋景公看新麦熟了,就把解梦的人叫过来,并当着他的面拿着新麦让人去煮熟端过来。
晋景公对解梦人说,你不是说吃我不上新麦?
说完,就以解梦不准为由,把解梦人给杀掉了。
但就在准备吃的时候,晋景公忽然肚子疼得厉害,急急忙忙去厕所了。
结果,却掉进厕所淹死了。
《左传·成公十年》对晋景公的死就记录了八个字:
“将食,涨,如厕,陷而卒”。
这个故事就是“病入膏肓”的来历。
这个世界上,总有些人的病早已病入膏肓。
就算活着,恐怕也早已没救了。
不是么?
好了,随便聊几句,准备收工回家了。
最后叮嘱一句:
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一切以官方通知为准。
晚安~~~
和而不同 周而不比
就像这个钧瓷保温杯一样
圆润但笔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