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传统书画技法融入烙画,独创“胶东葫芦烙画”风格,让其成为青岛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5年创作了2000余件作品,作品登上国际舞台并获奖;建博物馆免费开放,免费教出1000余徒弟;把非遗变村民“金饭碗”,仅一个街道年增收数十万元……作为青岛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胶东葫芦烙画”代表性传承人,周强一以葫芦为纸、烙铁为笔,将传统书画与现代艺术熔铸方寸之间,用一生守护传统文化薪火,是群众眼中德艺双馨的文明榜样。
![]()
独创“胶东葫芦烙画”风格助力入选青岛首批非遗
夕阳透过窗户照进工作室,伴随着烙铁滋滋作响,葫芦上明暗不一的线条,勾勒出一个个鲜活的画面。“烙画如做菜,火候差一分,味道就变了。”周强一边在葫芦上烙画,一边和记者说道。
![]()
在周强一的工作室内,挂满了各种各样的葫芦作品,上面的烙画也是五花八门,例如有八仙过海、十二金钗、梁山一百单八将、十八罗汉、刘关张,还有十二生肖、花鸟、山水等。这些烙画栩栩如生,赋予了葫芦新的生命。“葫芦本身代表着福禄,寓意好,过年过节都用得上,我烙过最大的葫芦高70多厘米,小的只有拇指大小。每个葫芦都有自己的性格,要顺着纹路创作。”周强一说。
![]()
![]()
记者采访得知,周强一自幼受父母种葫芦、刻葫芦的熏陶,艺术的种子早早扎根心底。青年时期,他在文化系统工作二十余年,退休后重拾葫芦,师从书法家刘玉范,将传统书画技法融入烙画,独创“胶东葫芦烙画”风格,让这项技艺成为青岛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
每次投入创作,周强一就进入忘我的状态。“家人喊他吃饭,他嘴上应着却停不下手;衣服被烫出窟窿、手上布满烫伤痕迹,都是常事;为了一件龙纹作品上千片鳞片的细节,他整整烙了一个星期,经常熬到半夜。”水集街道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蒲永清介绍。
25年创作2000余件作品让作品登上国际舞台
记者采访得知,从事葫芦艺术创作25年来,周强一创作了2000余件作品,其中《领袖红太阳》《八仙过海》被国际藏家争相收藏;耗时一年完成的《梁山一百单八将》,在20枚葫芦上生动再现英雄神韵,成为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典范。周强一还让他的作品站上了国际舞台,例如其作品曾入选“威尼斯双年展”,他还获得“首席艺术家”称号。
![]()
在周强一的工作室内,一个烙有孔子像的葫芦被摆在显眼处,其旁边还摆着获奖证书、奖杯等。“这幅作品的名字叫‘和’,在2024年荣获“艺术与和平——首届国际艺术名家网络双年展”优秀作品奖。当时想到活动主题是和平,我在家设计时,就想到了闻名世界的孔子。于是,我就决定在葫芦的下边烙上孔子,上面烙上一个和字,背面烙的是孔子语录。这个作品前后制作用了一周时间。比赛时,得到了评委会的一致肯定。”周强一说。
![]()
![]()
从众多国内外艺术作品中脱颖而出,除了主题、立意好,也离不开高超的烙画技术。“烙画时用烙铁来烙,通过调节温度的变化来处理明暗关系,烙铁的温度高一些,颜色就深,温度低一些,颜色就浅。这个作品中,孔子的胡须和眼眉部位比较难处理,需要烙好几遍,如果温度过高,就会烙成一片,如果温度过低,就看不出一根根的胡须和眉毛,立体感就不强。这个需要长时间的实践练习。”周强一说,艺术没有国界,想让世界透过葫芦看见中国文化的魅力。
把非遗变村民“金饭碗”一个街道年增收数十万元
记者采访得知,除了做好非遗传承工作,周强一还把非遗变成了村民的“金饭碗”,赋能乡村振兴。
“20多年前,我们当地种葫芦的不多,我就从农科院引进了120粒种子,免费发给沽河街道的农户,种在了小沽河两岸,手把手教种植技术。当年就收获了1000多个葫芦,经过我的加工,出了100多斤种子,之后又在多个街镇种植。特别是种在养猪大棚、养鸡大棚边上,天热的时候,葫芦藤蔓和叶子遮阴,有养殖户告诉我,种葫芦的养殖棚温度比不种葫芦的低三四摄氏度,猪和鸡长得更好。”周强一说。
![]()
![]()
![]()
为了带动周边村民致富,周强一还签订回收协议,形成“种-收-创作-销售”的完整经济链。“我收上来的葫芦我处理,有些种植户没有卖,时间久了,就打碎烧火,我就毫无保留地教他们加工,他们可以自己在葫芦上烙画,自己往外销售。”周强一说。以前村民觉得“葫芦就是个瓢”,如今靠着种葫芦,仅沽河街道一地年增收就达数十万元。一位村民感慨:“周老让我们知道,老手艺也能变成赚钱的宝贝!”
无私传承守护非遗免费教出1000余徒弟
据了解,莱西葫芦工艺主要分为雕刻葫芦、烙画葫芦、彩绘葫芦三种,除了烙画葫芦,周强一也精通雕刻葫芦、彩绘葫芦。
周强一深知,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活化石”,得让它走进生活、代代相传。在他看来,葫芦雕刻手艺如果藏着掖着就死了,要像种子那样撒出去,才能开花结果。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葫芦文化,周强一自筹资金创办“莱西市宝葫芦文化博物馆”,馆内收藏上千件作品,却始终免费开放。
“为了发扬这门手艺,作为山东省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客座教授,每年到学校义务上课,我也深刻感受到学生和老师对非遗艺术的热爱和重视。”周强一说,自己也带徒弟,二十多年间,免费教出1000余名徒弟,上至74岁的老人,下至一年级的小学生。
为了让年轻人感兴趣,他创新教学:把传统故事和动漫元素结合,让孩子在彩绘中感受“火针刺绣”的魅力;还虚心向徒弟学掐丝技艺,探索烙画与新技法的融合。“活到老学到老,传统也要赶时髦。”周强一笑着说。据了解,在周强一的耳濡目染下,他的孙女、外孙也拿起了烙铁,让这门传统手艺在家族里有了“新传人”。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洪智 黄滢滢)
来源:大众新闻·半岛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