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初,南昌午后热浪滚滚。李讷同丈夫王景清结束井冈山行程,下山后直接坐车去了朱旦华家。楼道老旧,电风扇呼啦啦转,门一开,李讷脱口而出:“婶婶!”声音爽朗,跟儿时见面时几乎一模一样。
![]()
两人相拥寒暄,王景清把随身的小旅行包搁到墙角,客厅里只摆几把竹椅、一张方桌,陈设极简,墙上悬着一幅毛泽民旧照。李讷赞一句“还是当年的味道”,朱旦华笑着点头,笑纹爬上眼角。
这句“婶婶”缘分可不浅。早在1943年,毛泽民牺牲,朱旦华拖着刚满周岁的毛远新艰难度日。没两年,毛主席把年幼的李讷托付给亲属照看,李讷常往“朱婶婶”那儿蹭饭,炖南瓜、玉米饼,她记忆深刻。
时间推到1949年初春,西柏坡。妇联临时办公室灯火通明,帅孟奇、康克清几位大姐忙碌筹会,也顺带关心朱旦华个人问题。那会儿,方志纯在江西负责整训,常与朱通信。组织早看出两人情谊,却苦于红线没人牵。端午前夜,电话里只一句“今晚不来,以后也别来”,方志纯立刻请假奔来西柏坡,第二天革命女干部们“集体抢亲”,把这桩婚事敲定。
新中国成立后,朱旦华随丈夫赴南昌。江西百废待兴,她一头扎进妇教工作;方志纯长期驻军区,聚少离多。李讷念旧,每逢寒暑假仍往南昌跑,住在简陋招待所,清晨跑去婶婶家喝碗米汤。她看见朱旦华衣柜里,毛泽民留下的那只旧皮箱始终没挪地方,木把手磨得发亮,心头发酸,却不肯多问。
![]()
1960年代,李讷在北京大学读书。校园生活紧张,她却坚持朴素作风:棉布衫、旧球鞋,“能穿就行”。同学好奇,她只淡淡一句:“爸爸那件灰棉袄补了十几块,我没理由挑剔。”这种性格延续到后来,不论外界如何猜测领袖家属生活,她始终把“平常”二字放在首位。
1987年,省政协开会间隙,朱旦华北上,再次敲响李讷家的门。那是一套普通筒子楼,两居室,厨房狭窄却整洁。王景清正在案板剁肉,听见敲门,抹把汗迎出来。李讷指着他半开玩笑:“这是我家的‘总厨’。”朱旦华环顾室内,两把老藤椅、一台十四英寸黑白电视,再没别的家具。她由衷感叹,名门之后,还真能把日子过得像普通工薪户。
1992年,韶山清明公祭。李讷又遇毛远新,兄妹见面说笑,商议改日同去延安、保安。那回散会时,李讷问毛远新:“婶婶身体怎么样?”毛远新说挺好,就是操心外公遗物。李讷点头,眼里透出暖意。
再回到1997年这次南昌相聚。朱旦华已离休,两鬓斑白却精神矍铄。她打量李讷那身洗得发白的确良衬衣,不免调侃:“走在马路上,谁信你是主席闺女?”李讷哈哈直笑:“这样最好,省得人客客气气。”一句玩笑,屋里气氛立刻活络。
午饭很家常:豆角烧肉、老鸭汤、蒸米粉肉。王景清手脚麻利,不一会儿便端上桌。席间聊得最多的还是井冈山变化。李讷说,景区道路拓宽了,游客多了,可山林仍在;朱旦华告诉她,当年会师处那棵老红豆杉依旧参天。“岁月没变它。”一句平淡的评语,掷地有声。
简单午餐后,三人到江边遛弯。夏蝉高唱,江风带来水汽。行至八一大桥桥头,李讷收住脚步,看向远处军旗雕塑,语气低沉却坚定:“过去那段路走得苦,但值得。”朱旦华轻轻应了声“嗯”。两位老一辈革命者的后代,深知这份“值得”背后是多少流血牺牲,不需要再多言。
傍晚道别,李讷把一沓翻拍的老照片递给朱旦华,其中有毛泽民年轻时在上海的身影,也有朱、方两口子在江西山区调研的留影。照片不厚,却沉甸甸装着半个世纪的故事。朱旦华没多作客套,只一句:“好好保重。”李讷答:“回北京常写信。”短短两句,情谊尽显。
![]()
外界总喜欢把革命功臣家属想得遥不可及,实际上,他们在和平年代里选择了低调、选择了普通。李讷那声“婶婶”,看似寻常,却让旁人瞬间意识到,一条跨越五十余年的亲情脉络仍旧鲜活。历史早已翻到新篇章,可那份本色节俭、相互扶持的传统,从未褪色。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