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976年叶剑英向华老提问,答案令叶帅赞叹不已。

0
分享至

1976年7月中旬的一个傍晚,北京西山,电话铃骤然响起。叶剑英正倚窗眺望远处军营,警卫员快步拿起话筒后报告:“是华总理的办公室。”他轻轻点头,接过电话,短短几句客气话,两人便约定面谈。谁也没有想到,这场会面成了那年政治格局的关键转折之一。

时间倒回半年。1月8日,周总理病逝,举国震动。追悼会当晚,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低声对身边同志说:“我们的位置很危险。”果然,1月下旬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江青剑锋直指邓,顺带指责叶剑英“维护资本主义路线”。会议气氛凝滞得仿佛空气都要结冰。叶帅判断形势凶险,决定告病暂退。2月初,他把一份详细的请假报告送到毛主席案头;数小时后,毛远新带回主席口信——华国锋任国务院代总理。

外界议论纷纷:华国锋履历平实,人脉有限,能否在北京站稳脚跟?叶剑英同样心存疑问。事实上,自遵义会议后,他鲜少对人事问题犹疑,但这一次,“底牌”太少。为了弄清楚华的性格和立场,他悄悄托人收集材料:湖南工作时期处理冤案的记录、担任山西一把手时整顿盐湖资源的报告,以及批准罗瑞卿住院的签批件。纸面文字寥寥,却让叶帅注意到一个细节——华国锋行事沉稳,从不轻易表态,但关键处敢于负责,这在动辄“按最高指示”处事的年代尤为可贵。

3月、4月,王震、杨成武、聂荣臻陆续登门“探病”。客厅里,几位老将聊起当年抗日烽火,也谈起眼前的混乱。聂帅语气沉重:“老叶啊,总得有人出来说句话。”王震更是扑通一声放下茶杯:“不能让几个人把老百姓折腾下去了。”气氛沉闷,叶剑英面色发白,只说了一句:“慢慢来,机会没到。”

转机出现在6月。熊向晖带来一叠文件,还未落座便开门见山:“华总理在很多问题上,与‘四人帮’并非一条船。”叶帅翻阅批件,看到华国锋在一份电稿上批示“先稳人心,后议路线”,他轻声嘀咕:“含而不露。”随即要求熊向晖回避三分钟,独自走到书房。数分钟后,他回到客厅,态度明显软化:“有必要见一见。”

7月11日晚,叶剑英亲自拨通电话,提出上门拜访。另一端的华国锋连连谦让:“叶帅是长辈,还是我过去吧。”叶帅笑着说:“你是代总理,全城注视,你走动太惹眼。老伙计来串门,不打紧。”一句话,让双方确定了会面的方式——“夜访木樨地”。



16日夜,华国锋家灯火通明。小院里只有几名警卫静立。叶剑英拄着黑檀拐杖,在侄子叶选基搀扶下走进客厅。简单寒暄后,他直奔主题:“你是代总理,手里挑着国家大梁。我想问两件事。”

第一问:“治国,你准备怎么落笔?”话音落地,屋内能听见挂钟嘀嗒声。华国锋沉默几秒,不绕弯子:“继续抓阶级斗争的同时,把经济抓紧。没有吃穿,群众哪来安定?”这话在人们动辄喊“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听上去颇为扎耳,可却直指症结。叶剑英爽朗地一拍扶手椅:“好!”

第二问紧接着抛出:“周总理、朱老总、董老都走了,中央干部要不要动?”华国锋目光坚定:“凡无主席指示,一概不动。”叶剑英再次点头:“好!”短短两个“好”字,像两记晨钟,敲在深夜。其实恰在数日前,“四人帮”核心圈子正悄悄列出了一份“调整名单”,若那张名单得逞,老一辈革命家近半将被清洗,而华国锋的态度显然与之截然相反。

待叶帅发问完毕,华国锋倒起茶水,低声请教:“叶帅认为我最该注意什么?”叶剑英不假思索:“军队、民兵体系必须一条指挥线;中央不能有第二套令旗。”他抬眼补充一句:“做得到吗?”华国锋郑重点头。

夜色深沉,两人谈到子时。告别时,叶剑英握住华国锋手臂:“事情紧迫,你我各有角色,记住今晚的话。”院门口,华国锋目送汽车尾灯远去,轻声自语:“责任更重了。”

次日清晨,叶剑英回到西山。熊向晖赶来听结果,叶帅神情轻松,送出一句意味深长的评价:“非常之时,用非常之人,主席眼光不差。”两人对坐无言,谁也没有想到,短短八十多天后,一场雷霆行动便在酝酿。

1976年10月6日22时许,中南海怀仁堂灯火通明。汪东兴布置兵力,叶剑英坐镇指挥,华国锋宣布拘捕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凌晨,军车轰鸣,四人顺序被押离现场。北京城出奇的安静,只有金水桥的石狮子在秋风中默默守望。

次日,叶剑英在军委小会议室见到华国锋,两人对视点头,没有寒暄。叶帅拉开椅子落座,只淡淡一句:“该办的事总得有人办。”华国锋回道:“多亏老一辈撑着。”话说到这里,已经足够。历史写下了注脚——那年夏夜,那两个问题,成为粉碎“四人帮”的前奏。

回看整个过程,一环扣一环:告病是假,蓄势是真;观人是假,择机是真;两问是假,定向是真。政治风云里的细节往往胜过千军万马,而叶剑英那两声“好”,分量重若千钧,正因为如此,才让七十年代末的中国有机会走出阴霾,迈向新的篇章。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老呶侃史
老呶侃史
白话说历史 我不生产历史 我只是历史的搬运工!
1174文章数 16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