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李星玥
提及成都,《一瞬之光》李春予导演的语气里总带着熟悉的温度 ——“南二环的市井烟火、川西草原的开阔,比地标更能藏住普通人的故事”。2025年11月11日,在这部饱含家乡记忆的电影上线当日,封面新闻记者与导演展开对话,听他讲述如何用成都的 “包容气质”,串联起东北舞蹈演员与贵州“蓉飘”的相遇故事。
![]()
受访者供图
记者:影片选择成都非著名景点拍摄,您的考量是什么?这些地点是否藏着专属的家乡记忆?
导演:我在成都长大,拍摄地主要选了两类 —— 一类是我家附近及南二环区域,另一类是成都周边森林与川西草原。选这些非地标场景,一是出于对成都市井空间感、场景氛围的熟悉,二是这些地方贴合故事情节,是我对家乡的真实感受写照,拥有着老成都人的共同记忆。对我来说,成都的魂不在太古里的玻璃幕墙,而在老社区阳台挂着的蓝布衫、河边垂钓者脚边的烟蒂里——这些带着生活温度的细节,才是本地人心里“真正的家乡”。我想通过镜头把这份熟悉感传递出去,让观众看到,哪怕是陌生人的相遇,也能被故乡的烟火裹着温暖。
记者:您认为这些场景能体现成都的烟火气吗?成都的城市气质如何为片中两个 “孤独灵魂” 的故事提供情感底色?
导演:成都的城市特质确实与故事高度契合,这两年不少长期沉浸在快节奏的青年人选择在此落脚,成都的 “松弛感” 与 “包容性” 精准契合当代年轻人的精神需求。这里不刻意追求地标符号,却藏着最真实的生活质感—— 玉林路的网红美食、府南河畔的钓鱼文化、川西草原的自然留白,让不同兴趣、不同背景的年轻人都能找到归属感。正如影片中两个 “孤独灵魂” 因城市包容而相遇,这份包容为全片奠定了温暖又真实的情感基础。
记者:您创作这部电影的初心?
导演:影片是在2022年10月左右完成拍摄的,我把当时的社会感受,以及当下年轻人对感情、事业的迷茫与坚守都融入了故事。我希望所有在大城市漂泊的年轻人,都能在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产生情感共鸣,让更多人看到成都的包容与温度,以及漂泊者在这座城市里的柔软与力量。
记者:影片结尾,您没有给出盛大的圆满,只留下两个身影,这种开放式的结局想传递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
导演:其实本来有女主一年后回来两人在一起的大团圆结局,但我觉得还是停留在草原上是最美的。我想展现一个能“接住所有人疲惫”的故乡。那些红油香气、市井吆喝、河边晚风,还有两个陌生人相互扶持的瞬间,都是故乡递来的“一瞬之光”。这光芒或许微弱,却足以让每个在城市中漂泊的人明白:无论走多远,家乡的烟火里,永远藏着治愈人心的力量。
记者:以成都为底色完成《一瞬之光》后,未来是否会持续挖掘家乡故事?
导演:成都对我而言是灵感源泉。回到成都,我能清晰感受到生活感,也会生出强烈的故事表达欲,这种创作冲动比在北京更强烈。未来我肯定会继续挖掘成都的故事,这里有太多值得讲述的内容,它不仅是家乡,更是我创作的起点与动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