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归台筑基,晶圆追赶
张汝京1944年出生在南京,那时候国家正乱着,父母都搞工业的,父亲弄冶金,母亲研究火药配方,全家1949年迁到台湾。他在台湾长大,上大学学机械工程,1971年去美国读硕士和博士,专攻电子工程。
毕业后进了德州仪器,从底层工程师干起,二十来年时间,帮公司建了十多家半导体厂,在美国、日本、新加坡、意大利到处跑,积累了一肚子工厂管理和工艺经验。到1990年代,他已经是高管了,手里管着全球生产线,年薪不低,日子过得稳当。
![]()
可他没在那养老。父亲老催他,为什么不把这些本事带回大陆用?那时候大陆芯片产业弱得不行,1990年代末,全国六七百家厂子加起来,年产量还赶不上日本一家厂一个月。国家砸了909工程上百亿,结果呢,人才缺,经验少,工艺落后三代,产出来东西良率低,基本靠进口顶着。
张汝京听着这些,心里有数。他1991年从德州仪器退休,回台湾1997年办了世大半导体,当总经理,练手建了两座晶圆厂,很快就投产了。这段经历让他摸清了怎么在亚洲落地工厂。
![]()
2000年,他下决心了,带着全家从台湾搬到上海,卖了房产,凑钱办中芯国际。那年他56岁,目标直指全球领先水平。起步难,厂房空荡荡的,设备贵,人才散。国内技术落后,供应商防着点,他靠老关系,拉来三百多台湾工程师和上百欧美专家。
资金上,找高盛、英飞凌、东芝投钱,但每家只给小股权,确保中国人控股。建厂用彩钢板搭简易车间,员工吃盒饭,开老车省成本,挤出三成钱投设备,2000年底第一条八英寸线动工,2001年投产,2003年90纳米工艺上线,2004年大陆首条12英寸线建好,2009年45纳米试产过关。
![]()
这速度,别人三十年走的路,他三年就追上。行业里人都说,他一人把大陆芯片快进三十年。中芯从无到有,很快就占国内市场大头,帮本土设计公司省了代工钱,推动产业链起步。没他,中芯不会这么快站稳脚跟,中国也不会早早进全球晶圆代工前五。
当然,好事没那么容易。台积电看不惯中芯抢人抢技术,2003年在美国告了,控诉窃取机密,要赔10亿。官司打到2005年,和解了,中芯赔1.75亿,还得开放技术让对手查。核心工艺从此没秘密了。
![]()
2006年又重启,2009年判决更狠,追加2亿赔款,外加让10%股权,张汝京得马上走人。那年冬天,他65岁,在法庭上哭了。谁能不难过,一手拉起来的企业,就这么被请出去。
诉讼离场,转战光电
离开中芯,张汝京签了竞业协议,几年内不能碰半导体。他没闲着,转头干LED,那块儿技术跟芯片重合不少。2010年,他投了四家企业,亿瑞光电、升瑞光电、映瑞光电、嵘瑞芯光电,总共35亿。
![]()
LED产业链上游材料全靠进口,价格高,供应不稳,他瞄准这儿下手。从化学原料到设备,全链条抓,帮中国LED自给自足。三年下来,国内LED材料国产化率上去了,成本降了,出口也多了。
这不是随便转行。他知道LED的发光二极管工艺,跟半导体光刻、蚀刻类似,练手还能为以后回芯片攒经验。2010年8月,映瑞光电跟深康佳合资,他当董事长,专注MOCVD设备国产。
升瑞光电管材料,亿瑞光电搞研发,嵘瑞芯光电做衬底。团队还是老班底,台湾和欧美专家多,工厂在苏州、上海建,反应釜、搅拌机从基础配方调起,测试上千次,才稳住纯度。2012年,全链条闭环,产品出厂,打破了国外垄断。
![]()
LED这块儿,贡献不小。以前中国LED厂子光组装,核心材料进口贵,现在自产后,产业升级快,照明、显示屏到处用,带动就业和投资。2013年,这些企业盈利了,他开始布局更广。
竞业期一满,2014年6月,他就回半导体了,办新昇半导体,专攻300毫米硅片。那是芯片命门,硅片占成本四成,国内100%进口,直径越大越贵,信越、环球两家日美企业垄断。张汝京66岁了,还得从头来。
新城起步,资金从上海基金来,国家项目2015年批了。他拉团队建拉晶炉,硅料熔融、单晶生长,全是高难度。2016年厂房起,2017年第一根硅棒拉出,长两米,直径均匀,无裂纹。
![]()
两年就填空白,月产能上千片。硅片国产后,晶圆厂成本降,良率稳,中芯、华虹这些下游企业受益大。2020年,新昇供货全球,占国内市场过半。
这第二次创业,本是LED过渡,却顺带补了材料短板。张汝京干的活,接地气,就盯着痛点,不搞花里胡哨。LED不光赚钱,还练了团队手艺,为硅片铺路。
模式创新,产业链固
新昇稳了硅片,张汝京没停。70岁了,2018年去青岛办芯恩集成电路,推CIDM模式。这玩意儿是他的发明,Customer IDM,客户驱动的集成制造。传统IDM是设计制造一体,台积电那套;纯代工又贵。
![]()
小设计公司没钱建厂,芯恩就联合他们出资共享,设计端出需求,制造端按需产,资源共用,成本平摊。投资150亿,一期8英寸厂2019年奠基,2020年投片,良率优化后,帮中小芯片企业出路。
CIDM一出,生态变了。以前设计公司孤军奋战,现在抱团,人才共享,工艺迭代快。2021年,芯恩供货多家,车载、功率芯片多。
2022年5月,他离职芯恩,转上海积塔半导体,当执行董事。积塔专注特色工艺,车规芯片是重点。那块儿进口多,国产弱,吉利、比亚迪需求大。他拉135亿融资,2023年设计首批功率芯片,2024年初下线,进量产,供应车企。
![]()
2024年8月,汇通能源投1.95亿,跟他合作兴华芯光罩。光罩是芯片命门,之前全进口,兴华2023年3月摘地,2024年2月重大项目,12个月出样片。2025年上半年,营收涨,他还参与青岛思锐智能装备,6月投产,填装备空白。8月深化汇通合作,9月常州培训,议半导体应用。
这第三次创业,不光建厂,还改模式。张汝京从制造到材料,到协同,全链条抓。芯恩的CIDM,让产业不散沙;积塔的车规,补应用端;兴华的光罩,上游再固。2025年9月,报道说他推动中国芯片从无到有,世大、中芯、新昇、芯恩这些企业,影响深远。
![]()
张汝京八十岁了,还在干。不是明星CEO,不喊口号,就带团队补缺口。德州仪器那二十年,教会他建厂;中芯的诉讼,教他韧性;LED和硅片,练他链条思维。每次创业,都击中痛点:制造落后、材料依赖、生态断裂。
中国芯片今儿能追,离不开他这种老将。说起来,产业链不是堆钱堆人,得懂哪儿漏风。他总说,大陆缺啥补啥,这话听着简单,干起来难,可他就这么干了。
![]()
现在看,2025年晶圆厂汇总,中芯全球第四,盈利超百亿,新昇硅片自给,车规芯片上车,卫星手机用国产芯。这骨架,他帮搭了大半。
技术突围,靠的不是运气,是实打实的执行:省着花钱,逆势扩产,拉全球资源。适合中国路子,不是抄台积电,得走共享制造。半导体制胜,不光商业,还国家战略。他布局的缺芯地图,硅片、车规、断代工艺,都留种子。节俭、专业、责任,建起国产半导体架子。
![]()
想想看,西方有资本法庭专利封锁,我们呢?需要更多像他这样的,带信念冲黑夜。芯片战长着,他这辈子,贡献大了去。不是流量IP,就一工程师战士,干的活儿,实打实。未来,国产芯比例还会涨,他的路子,会被更多人学。说到底,中国芯的破壁,就从这些老故事开始,一步步来,稳扎稳打,早晚全链自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