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死岛”这四个字,听起来像个“末日预言”,但其实背后藏着一场看不见的全球技术博弈。
这番话,最早出现在2023年。当时刘德音还任台积电董事长,这番发言被岛内不少媒体当作“最后通牒”,意思很直接:要是发生冲突,全球芯片断供,台湾经济完蛋,大家一起遭殃。
听上去挺有气势,但深挖一下,这种言论已经不再是“硅盾”的原始设定。
过去大家说“硅盾”,是希望用台积电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不可替代性,来换取一种“被保护”的安全感。但这句话,直接把“盾”变成了“刀”——不是说我很关键,别动我,是说你要是动我,全世界都别好过。
![]()
这种转向,让人感觉不再是防御,是威胁。而一旦变成威胁,那就等于把自己放在了全球博弈的火山口上,谁都想搬开这块“烫脚石”。
正是这种心态,在过去两年,把“去台积电化”这件事,从一个口号变成了实打实的行动。
美国先动手了,拜登政府在任时推出《芯片法案》,现在特朗普上台后继续加码,要把芯片供应链拽回本土。亚利桑那州的台积电工厂就是这股风的产物。但现实很骨感:成本飙升、工人不好管、工程进度一拖再拖,4纳米量产都得等到2025年。
日本也没闲着,政府掏腰包请台积电去熊本建厂,连索尼和电装都拉进来分担成本。德国也在争,欧洲要的是产业安全,不愿在关键领域被“卡脖子”。
这就有意思了,一个原本靠“全球最强代工厂”赢得尊重的产业,突然间成了大家争相“拆分”的对象。谁都不敢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尤其这个篮子还天天喊着“要是打起来大家都完蛋”。
![]()
“硅盾”被拿来吓人之后,变成了不稳定因素,全球客户的反应不是更依赖,是赶紧疏远。
这股去风险的风,也吹到了中国大陆。面对技术封锁、供应链外压,大陆一头扎进了“补短板”。2024年,大基金三期正式启动,重点投向光刻机、EDA工具、先进封装等关键环节。
中芯国际已经在7纳米上取得突破,华为的麒麟芯片也在持续进化,这些不是靠“买”,是靠“熬”出来的技术底子。大陆的策略很明确——不是吵架,是釜底抽薪,减少依赖。
刘德音说的“经济死岛”,看似在威慑别人,实则暴露的是台湾自身的结构性焦虑。
台湾的经济,本质上太单一。2024年,半导体产业占了台湾GDP的近五分之一,出口依赖更严重。台积电一家,就吃下台湾出口的33%-35%份额。而最大顺差来源是谁?是大陆和香港,顺差高达700亿美元,占比超过85%。
这就尴尬了,一边靠大陆赚钱,一边靠美国接单,结果两头都可能“卡你脖子”。大陆市场要是风吹草动,台湾经济直接抖三抖;美方要是政策一变,比如断供、加税,台积电也得跟着转弯。
更糟的是,台积电往外设厂,岛内的配套企业跟不上,订单转移、工人流失、产业空心化,已经开始露头。经济“死岛”,可能还没等冲突来,先被自己架空了。
刘德音的原话,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自我预言”——不是别人让你死,是你先把自己放在了死角。
![]()
从外部看,全球对台积电的态度已经变了。原本是“护国神山”,现在成了“风险节点”。谁都怕这座山塌下来砸到自己,于是能搬多远就搬多远。
从内部看,台湾经济如果不能摆脱单一依赖、不能重构产业平衡,那“经济死岛”这四个字,迟早会从口号变成现实。
而中国大陆的策略,正好打在这个软肋上。不是逞口舌之快,是用时间换空间,用技术换话语权。硅盾失灵的那一天,不是因为谁攻了谁,而是因为这块“盾”自己裂了缝。
结局已经越来越清晰:台积电再强,也挡不住全球“去依赖”的趋势;“经济死岛”的说法,不仅无法构建威慑,反而暴露了台湾在地缘政治中最尴尬的位置。
当一个企业被政治语言裹挟,当一个产业被拿来绑架全球经济,结果往往不会是安全,而是被边缘化。
刘德音那句“如果发生冲突,台湾将变成经济死岛”,现在听来,更像一个反讽。不是别人让你孤岛,是你自己把桥拆了,把船烧了,把自己放在了风暴眼。
未来的芯片产业,不会是一个地方的独角戏,而是多元、区域、可控的博弈场。谁能掌握核心技术,谁就有话语权,而不是靠“你别动我,否则大家都倒霉”来吓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