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继新冠疫情下供需错配后,芯片行业再度迎来短缺危机。
安世半导体,一家总部设在荷兰的中资企业,因卷入地缘政治博弈,成为牵动全球汽车产业链神经的关键变量。
博弈加剧的大背景中,全球汽车产业链必须认识到:在复杂的国际格局下,供应链安全远比短期利润更为重要。
以下为正文:
当德国大众沃尔夫斯堡工厂的生产线再度陷入沉寂,当宝马慕尼黑基地发出“库存仅能维持两周”的预警,全球汽车产业意识到,此前持续数年的芯片短缺危机并未落幕,只是换了一种更富戏剧性的方式重新开场。
不同于几年前因需求波动与产能错配引发的芯片危机,此次行业芯片短缺的核心是一家名为安世半导体的企业,这家曾默默无闻的半导体供应商,因卷入地缘政治博弈,成为牵动全球汽车产业链神经的关键变量。
以下为正文:
01
新一轮芯片短缺
与前一轮全品类紧张不同,此次短缺精准打击汽车核心器件,本质上是核心产能与控制权错位引发的供应链危机。
这次芯片短缺的核心角色是安世半导体。作为全球分立与功率芯片IDM龙头,安世在小信号MOSFET、ESD保护器件领域出货量全球第一,车规级PowerMOS全球市占率达19%,在晶体管和二极管等基础芯片领域更是占据40%的市场份额。
从发动机控制、刹车系统等核心模块,到车窗升降、座椅加热等普通部件,一辆汽车需搭载60-90个含安世芯片的控制单元,全球每10颗车规级功率芯片中就有7颗由其中国东莞基地生产。
这种产品不可替代性+产能地域集中性的双重属性,让安世成为供应链上的命门企业,也导致了其风波足以撼动全球汽车行业。
这场风波最早可以追溯到2017年,当时由建广资本和智路资本组成的中国财团,以27.5亿美元收购荷兰巨头恩智浦标准器件业务,将其命名为安世半导体。2019年,中国电子和计算机设备制造商闻泰科技以36亿美元收购了公司的控制权,其创始人张学政出任公司CEO。
因此尽管公司总部仍留在荷兰,但实质上已是一家中资公司。2024年,安世半导体实现营业收入20.6亿美元,净利润3.31亿美元,拥有全球12500名员工,客户已覆盖欧美亚多家主流车企,60%的产品直接供应汽车行业。
危机的种子在2023年早已埋下,并在2025年最终爆发。
2023年,因闻泰科技的中资背景,荷兰政府与安世半导体就公司治理展开谈判,双方约定设立监事会、引入西方股东实现股权多元化。2024年,闻泰科技被列入美国受限贸易名单,这进一步让荷兰政府对安世半导体的运营独立性产生质疑。
2025年6月,荷兰新经济事务部长Vincent Karremans上任,美国方面同步对公司施压要求罢免张学政。9月,由于安世半导体一直没有采取相关措施,美国将安世半导体纳入贸易制裁名单,而荷兰新经济事务部依据冷战时期的《物资供应法》,以“防止相关技术外泄”与“保障国家安全”为由接管公司,从实质上剥夺了闻泰科技的控制权,这一动作与美国“50%穿透规则”形成呼应,地缘政治的阴影正式笼罩汽车芯片产业。
此后局势急转直下,荷兰总部暂停在华员工账户和薪资,而安世中国则发布公开信宣布独立运营,与总部彻底切割。
而后,中方的反制迅速且有力。10月3日,中国商务部实施出口管制,禁止安世中国及其分包商出口境内制造的车规级功率半导体。
欧洲车企首当其冲,大众德国工厂因库存告急宣布停产,宝马、奥迪相继暂停主力车型生产;日本丰田、本田收到交货预警,全球每月汽车产量潜在损失达数十亿美元。
值得关注的是,安世芯片的应用场景早已溢出汽车领域,三星、苹果的消费电子供应链也因此出现预警,一场由政治博弈引发的单点危机正在向全产业链蔓延。
02
何去何从:短期缓解与长期重构
面对安世半导体的芯片短缺,尽管车企紧急寻求替代供应商,但现实中的困境远超预期,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首先,产能难以匹配,安世每年生产数量在全球同类供应商中位列前沿,大规模产能替代短期内无法实现。
其次,认证周期漫长,安世的基础芯片经过数十年技术迭代,拥有严苛的汽车资格认证,新供应商认证需数月时间,难解燃眉之急。
10月下旬,安世中国宣布有条件恢复对欧洲客户的供应,核心条件直指控制权与结算权:
(1)要求客户签署协议承认中国子公司最终供货决定权;
(2)所有交易改用人民币结算;
(3)对欧洲出货量缩减30%以优先保障国内需求。
11月6日荷兰政府声明欢迎中方恢复安世半导体相关供应,称将监测事态、保持沟通,但未出台具体解决举措,目前仍暂停对中国安世的晶圆供应,且仍接管安世半导体控制权。
对此,中国商务部会在11月8日的答记者问当中怒斥,指出未见到荷方停止侵害中国企业权益、恢复半导体供应链稳定的实际行动,要求荷方将表态落地为建设性方案与实质行动,停止干涉企业内部事务,中方已同意荷方派员来华磋商。
因此,关于安世半导体控制权问题的解决,可能还需要等到荷兰经济部人员来华谈判,双方达成一致意见之后,才有望得到妥善解决。
截至目前,大众、宝马已签署新协议。不同于前几年供需错配导致的芯片短缺,这场由地缘政治引发的短缺,正以产能所在地掌握主动权的方式出现阶段性转折。
短期来看,随着人民币结算订单落地,安世中国产能将逐步释放,欧洲车企停产风险在11月后大概率缓解。
中长期来看,产能布局重构将成为车企的首要任务,车企将从全球最优采购转向区域化冗余布局;而下游客户方面,车企与芯片厂商的长期直采协议或将成为主流,这种深度绑定虽能降低短缺风险,但也会加剧供应链的阵营化分割。
03
尾声
安世半导体危机的本质,是近几年地缘政治愈演愈烈的必然结果。
荷兰以防止技术外泄为由接管企业,中国以维护经济主权实施出口管制,美国则通过制裁施压,全球芯片供应链的全球化共识面临新一轮挑战。
博弈加剧的大背景中,全球汽车产业链必须认识到:在复杂的国际格局下,供应链安全远比短期利润更为重要。主机厂如何匹配在地工厂与芯片供应链,成为一个需要长时间研究的命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