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一场由统派团体举办的“白色恐怖秋祭”追思活动,让台湾省政坛上演了一幕抓马大戏。
国民党新任主席郑丽文的亲自出席,竟让蓝营内部矛盾彻底公开化。
![]()
特别是蔡正元,连发数篇文章批评郑丽文,不少前民进党党员都看不下去了,认为蔡正元有些话说的太过了。
大陆官媒也对此事件发文,暗批蔡正元“与时代和历史大势严重脱离”。
![]()
投降党的大帽子
蔡正元几乎是立刻给郑丽文扣上了一顶大帽子,将国民党讥讽为“投降党”,怒斥其“颠倒历史定位”。
蔡正元并没有与郑丽文辩论“两岸和平与和解”的路线是否可行,而是用一种近乎人身攻击的方式,直指郑丽文“从未胜选”,试图从根本上削弱她作为党主席的合法性。
![]()
但人们很快发现,这位被描述为家族在台有“百年根基”的“地方豪强”式人物,曾公开发表过奇特的论述,声称自己“不主张和平统一,也不主张武力统一,更不支持台独”,甚至抛出“统一是大陆的责任,与台湾民众无关”的说法。
这种看似四平八稳的模糊立场,恰恰反映了部分“守旧派”或“老蓝男”的内心恐惧。
![]()
他们害怕两岸关系的任何实质性推进,无论是统是独,都会冲击到他们现有的政治地位和盘根错节的家族利益。
维持现状,对他们而言才是最优解。
更有意思的是,蔡正元并非孤军奋战,曾经担任张亚中竞选发言人的何启圣也加入了战局。
![]()
然而,郑丽文如今所倡导的路线,与当初张亚中的主张颇为相近。
这种逻辑上的矛盾,让外界不禁猜测,其背后是否夹杂着更复杂的个人动机。
有传闻称,蔡正元因未能在郑丽文当选后获得副主席职位,才“因爱生恨”,发动了这场政治报复。
![]()
无论动机为何,蔡正元的这套“嘴硬”言论,其潜台词再清晰不过:别动我们的奶酪。
而绿营媒体则如获至宝,对他的话进行大范围传播和利用,这无疑加剧了国民党内部的混乱。
![]()
老江湖的政治风向标
就在蔡正元掀起满城风雨之际,另一位重量级人物赵少康的表态,则展现了完全不同的政治智慧。
他在不久前的主席选举中还是郑丽文的竞争对手,如今却上演了一出180度的大转弯。
他没有附和攻击,反而公开表示应该“相信”郑丽文的观点。
![]()
更耐人寻味的是,他还善意地提醒郑丽文,要提防有人在两岸议题上故意给她“戴帽子”。
从“对手”到“提醒者”,赵少康的转变,绝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一次冷静的政治算计。
作为一位老江湖,他敏锐地嗅到,蔡正元那套“老气横秋”的话语,在台湾年轻一代中已经没有多少市场了。
![]()
相比于遥远的历史恩怨,当下的年轻人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经济和民生。
郑丽文此举,被认为是想瓦解民进党赖以为生的“抗中保台”论述,为国民党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而赵少康显然看到了这条新路的潜在价值,大陆官媒将郑丽文等参与者定义为“台湾有识之士”,却将蔡正元的言论定性为“岛内杂音”,批评其“无视历史真相,背离民族大义”。
![]()
在这样的背景下,固守旧论述,只会被历史大势和外部力量双重淘汰。
赵少康的“服软”,为蓝营内部的中间派和摇摆派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范例:在新的政治现实面前,务实的适应远比所谓的意识形态纯洁更为重要。
![]()
台北县前县长周锡玮,则毫不留情地痛批那些攻击郑丽文的党内人士,直言他们是在与绿营“同流合污”,甚至要求这些与绿营调子一致的人“退出国民党”。
国民党团副书记长林沛祥也出面缓颊,表示不应该追着郑丽文不放,并肯定了她传递和平声音的初衷。
![]()
打破内耗的另一条路
当国民党内部还在为“路线”与“利益”缠斗不休时,新党的台北市议员侯汉廷,提供了一种“向上”的话语,试图超越党派的内耗。
他抛出了一句振聋发聩的金句:“国共恩怨是小事,中日对抗是大是非。”这句话,瞬间切开了缠绕在蓝绿身上的历史藤蔓。
它彻底跳出了国共恩怨的旧框架,将矛盾的焦点从内部纷争转向了更大的外部挑战。
![]()
在此基础上,侯汉廷提出了一种激进的身份二元划分:一方是基于抗战和光复记忆的“中国人”认同,另一方则是鼓吹所谓“终战”、否认光复的“日本人认同者”。
这种划分,虽然尖锐,却强行要求所有参与辩论的人,在一个更高的价值坐标系上重新站队。
在这一宏大叙事下,国民党内部的争吵,乃至蓝绿之间的攻讦,都显得格局太小了。
![]()
事实证明,这些无休止的内斗,最终服务的,恰恰是那些“不希望中华民族团结”的外部势力。
从这个角度看,蔡正元的言论与绿营的唱和,无异于一种事实上的“通敌”行为,这在道义上构建了巨大的压力。
尽管这种清晰而决绝的话语,在当前台湾复杂的政治生态中,也面临着被边缘化或被简单标签化的风险,但它无疑为迷茫的未来点亮了一束光。
![]()
结语
这场由秋祭点燃的“话语战争”,注定不会很快平息。
蔡正元所代表的“对抗”话语,本质上是对既得利益的固守。
赵少康所代表的“转向”话语,是对政治风向和民意的精明迎合。
而侯汉廷所代表的“超越”话语,则是对身份认同和民族未来的大胆重构。
![]()
这三种话语模式,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持续在台湾政坛上空碰撞、交锋。
国民党的未来,甚至台湾的命运,最终并不取决于某一个政治人物的胜负,而在于哪一种叙事,能够真正赢得民心,尤其是赢得年轻一代的认同。
![]()
这道难题,不仅摆在郑丽文和国民党的面前,也摆在了所有台湾民众的面前。
参考资料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