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2021年,科研人员在太行山区一个偏远村落意外发现村民正用一种特殊的玉米喂鸡,而这种看似普通的粮食竟是早已被认为“绝迹”的百年传家宝品种!
眼见这些珍贵的籽粒即将成为家禽饲料,专家团队迅速出手干预,从鸡槽边抢救下这份濒临消失的农业遗产。
那么,这种老玉米究竟有何过人之处?为何能让农业科学家如获至宝、不惜千里奔赴深山寻觅?
![]()
龙水梯老黄玉米
2021年,在全国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行动中,一支由新乡市农科院派出的五人专业调查小组,深入太行山脉腹地——海拔超过1100米的辉县市黄水乡龙水梯村,开展传统作物资源摸底工作。
![]()
尽管队员们已预想到山路艰险,提前做好物资与体能准备,但抵达山脚后才发现车辆根本无法通行,只能依靠双脚攀爬崎岖小道进入村庄。
他们之所以选择徒步跋涉也要抵达这片闭塞之地,正是基于长期经验:越是交通不便、远离现代农业体系的村落,越有可能保存未被杂交改良污染的原始种子资源。
![]()
怀揣这一信念,专家组历经艰难终于登上山顶村落。刚进村口便注意到几乎每户人家屋檐下都悬挂着成串金黄色的干玉米棒,整齐排列在房梁之上,构成一幅极具乡土气息的画面。
这些玉米颗粒呈现出纯正浓郁的深金色泽,外形紧凑小巧,握在手中却异常压手,分量十足;其果穗尺寸也明显小于市面上常见的杂交品种,显得格外古朴。
![]()
出于职业敏感,专家立即向当地农户询问该品种来源。村民们介绍,这种玉米在当地被称为“金不换”,是祖辈代代相传的老种子,种植历史可追溯百年以上。口感香糯甘甜,适合熬粥或制作面食,但因亩产偏低,近年来逐渐被高产品种取代。
然而,对于致力于挖掘濒危种质资源的科研人员而言,这正是梦寐以求的目标类型。于是他们立刻拿出记录本开始登记信息,并进一步了解栽培情况和遗传特性。
![]()
正当访谈进行时,一位村民突然将整筐老玉米倒入鸡舍食槽中准备喂鸡!
现场专家顿时惊出一身冷汗,连忙冲上前制止:“大姐快停下!这可不是普通饲料,这是宝贵的种质资源,不能给鸡吃啊!”
面对突如其来的阻拦,这位妇女一脸困惑地回应:“这不是我家自己种的嘛,吃不完喂鸡还能浪费?”
![]()
经过沟通才得知,由于当地即将修建水库,全村面临整体搬迁,许多家庭已决定不再耕种原有土地。加之此老品种管理繁琐——需人工除草、手工采摘,产量又远低于现代杂交种,多数人觉得不划算,干脆放弃留种。
剩余库存要么自家食用,要么就当作动物饲料处理掉,根本没有意识到它的科学价值。
![]()
幸运的是,专家到来的时间恰到好处。仍有几户人家保留少量存粮。为防止这一独特基因型彻底灭绝,调查组当即展开紧急收集工作,将所有能找到的籽粒全部回收。
当天傍晚,这批珍贵样本就被火速送往新乡市农科院实验室,启动系统性分析与保藏程序。
![]()
检测结果令人振奋:该玉米品种不仅蛋白质与脂肪含量显著高于普通市售玉米,更关键的是其支链淀粉比例高达71.59%,具备优良的糊化性能和加工潜力。
![]()
更为重要的是,经分子鉴定确认,这是一种极为稀有的玉米“综合种”(synthetic variety),具有高度稳定的遗传背景和丰富的等位基因多样性。专家正式将其命名为“龙水梯老黄玉米”,并纳入省级保护名录。
此后不久,该品种成功入选河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十大重要成果,引起业内广泛关注。
那么,这款百年老玉米到底特殊在哪里,竟能赢得如此高度重视?
![]()
老玉米为何能保留下来?
正如专家当初执意深入龙水梯村的原因所示,这款老品种得以幸存的关键在于地理隔离带来的天然屏障。百余年来,该村地处高山峻岭之间,交通闭塞,与外界交流极少,使得本地种植系统长期独立运行。
![]()
换句话说,这种玉米从未与现代商业化杂交品种发生过花粉传播与基因交换,完整保留了百年前的原始遗传结构。
不仅如此,它还将祖先在恶劣自然条件下演化出的强大生存能力完整继承下来,特别是在抗旱、抗病及逆境适应方面表现突出。
![]()
如今大多数主流玉米品种对病害高度依赖化学防治,一旦遭遇锈病或茎腐病就必须喷洒农药。而龙水梯老黄玉米对这些常见病害表现出极强的天然抵抗力。
整个生长周期基本无需施药,仅靠自然降水即可完成发育,在土层浅薄、石砾遍布的砂壤地,甚至光照不足的山沟坡地都能正常结实。
![]()
虽然单产不及现代杂交种,但在当地贫瘠山地环境下仍能实现亩产约700斤的稳定产出,展现出卓越的生态适应力。
生育期约为100天,恰好匹配高山冷凉气候特点。昼夜温差大有助于充分灌浆,籽粒坚实饱满,晾晒后耐储存,存放数年不变质不易霉变。
![]()
相比之下,当前不少高产杂交玉米虽能在良好条件下丰收,但抗逆性薄弱——遇干旱则减产严重,染病即需频繁打药,生产成本高且易造成环境污染。
而龙水梯老黄玉米所携带的抗病、抗旱、耐阴等优良基因,若能通过育种手段导入现代品系,有望培育出既高产又少用药、适应极端环境的新一代绿色玉米。
这不仅能降低农民种植风险,提升食品安全水平,也有助于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推动可持续生态农业发展。
![]()
试想,倘若此次普查推迟数月,或是专家未能及时阻止那场“喂鸡事件”,这个历经百年风雨传承下来的基因宝藏,极有可能就此永远湮灭于历史长河之中。
![]()
结语
现实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倾向于选择省工高效、产量可观的现代品种,传统老种子因管理费力、收益有限而逐渐被边缘化。
久而久之,大量承载着丰富遗传信息的地方品种悄然退出农田,无声消亡。
![]()
但人们往往忽视一点:每一个能够延续数百年的老品种,背后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它们之所以能存活至今,正是因为具备应对复杂环境挑战的生命韧性。
我们今天努力搜寻这些散落民间的“种子遗珠”,不只是为了怀旧,更是为了构建未来的农业安全防线。
![]()
设想未来若出现持续性极端干旱、新型毁灭性病虫害爆发,现有主栽品种可能大面积失守。此时,正是这些古老种子里蕴藏的抗逆基因,将成为重启育种突破的关键钥匙。
因此,专家们翻山越岭寻找种子,甚至不惜“鸡口夺粮”,守护的不只是几粒玉米,更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储备,是留给后代应对不确定风险的“生命保险”。
![]()
![]()
信息来源:大河网 深山里发现百年“老玉米” 2021-12-14人民日报 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加快建立 2024-04-19中国农网 找回种子“遗珠” 2023-06-20河南日报农村版 新乡“龙水梯老黄玉米”入选农业农村部2022年十大优异种质资源 2023-05-24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