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过后,如何处理大量的农作物秸秆,曾是困扰不少农村地区的难题。在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曾经的“包袱”如今也能变成发展的“财富”。不仅为养殖企业提供了“粮草”,更拓宽了农户的增收渠道,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新路子。
初冬时节,在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牛场乡九龙村乡间机耕道上,一辆辆农用车、三轮车满载着玉米秸秆排成长队,来回穿梭,一派繁忙景象。
![]()
肉牛正在吃玉米秸秆调配的饲料。何志刚摄
“原来的玉米秆都是砍来烧,现在送到养牛场,可以赚劳力钱,土地也可以清整干净,下年好种庄稼。”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马场镇桥上村村民杨永彬告诉笔者,牛场按一吨280元回收,他家有30多亩地,能收60来吨,今年已经送来30多吨了。他给笔者算了一笔账,每亩地玉米秸秆的收入能接近玉米籽一半的收入,这对于以种庄稼为生的农户来说是一笔不少的收入。
在秸秆收购现场,排队过磅的农户络绎不绝,他们采收过来的玉米秸秆有的是自家地里的,有的是别人送的。
![]()
秸秆饲料化加工点。何志刚摄
“我自己土地收完了,现在是拉来的这些是别人送给我,只要给人家把土地清干净,他们还是很乐意的。”大方县牛场乡九龙村村民李大哥告诉笔者,交通便利的地块一天能收2吨,不方便的地块一天也能收1吨。这笔实实在在的“劳力钱”,不仅鼓了农户的腰包,还解决了田间地头的清理问题。而消化这些秸秆的,正是当地的一家大型养殖企业。
“我们是从9月23号开始收购的,现在平均每天能收到100吨,已经收了近3,100吨,后面我们还继续收购当中,要是农户有意愿送来达到一定的量能够粉碎,我们就接着一直收。”中禾恒瑞(贵州)有限公司第十一、十二育种场场长潘红波说。
![]()
村民正在卸载玉米秸秆。何志刚摄
这种将玉米秸秆经过加工发酵制成的“黄贮”饲料,过去只能依赖外地草料。中禾恒瑞(贵州)有限公司自2023年在大方开始收购本地秸秆以来,大大降低了饲养成本。然而,对于存栏量大的养殖企业来说,目前的收购量还远远不够。
“我们公司在大方县牛的存栏量有11,200头,玉米秸秆全年的需求量达8万吨以上。我们公司具备收购玉米秸秆的点有10个,目前收购点有4个,目前收购的量近5,000吨,缺口还是比较大的。今年最开始是按280元一吨收购,现在是按300元一吨来收。玉米秸秆的利用,实现了公司饲草料本地化的一个目标,同时达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中禾恒瑞(贵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黎晓亮说。
![]()
工人用叉车卸载玉米秸秆。何志刚摄
近年来,大方县将肉牛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之一,构建了“粮饲兼顾、种养循环”模式,形成了“玉米种得好、秸秆变成宝、肉牛长得壮”的良性循环。
“玉米是我县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全县玉米种植面积达40万亩,秸秆产生量较大。全县牛存栏量7.73万头,秸秆饲料化需求量很大。我们积极为企业申报了秸秆饲料化补助资金,并鼓励企业加大秸秆饲料化收储力度。秸秆饲料化利用不仅给当地的老百姓带来了一定的收益,同时减少了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火灾的隐患。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企业和农户,参与到秸秆回收利用中来。”大方县农业农村局农村社会事业与科学技术股负责人黎彬表示。(何志刚、郑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